繆杉莎
(湖北理工學院,湖北黃石 435000)
“一帶一路”的不斷發展,吸引來眾多的留學生來我國學習和深造,研究漢語文化藝術,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文化多樣化發展的時代,各國的文化在交流和碰撞的過程中,形成了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各國間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促進文化的發展。其中,漢語語言的學習是文化交流前提,也是留學生的必修課。只有學好漢語,才能真正地領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一帶一路”國家來華留學生的文化背景與漢語文化存在差異,所以將二者融合是留學生漢語學習的關鍵環節,只有真正地消除了文化差異,才能實現文化的融合和發展。當下我國的國際地位和文化實力都是相當雄厚的,成就了我國文化強國的地位。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下,國外的留學生越來越想要了解中國,學習中國的漢語文化,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中國目前是亞洲留學生最多的國家,說明中國的強大已經吸引來了更多的傾慕者。來華的留學生來自世界各地,懷揣著各自的夢想來到中國學習,只為了讓自己更強大,然后回報祖國。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思想認知的差異,留學生在漢語文化的學習中困難重重。
由于來華的留學生漢語語言的儲備量幾乎為零,在來華前也未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所以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不適宜馬上就開展漢語文化的學習,否則將會使其產生強大的學習壓力,對其今后的語言學習產生障礙。受文化差異和教育方式的影響,留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更強,他們較少依賴于授課教師,大多時間都是自主進行學習,使其忽視了和語言教師交流的重要性,錯失了提升漢語學習技巧的最佳時期。其實并不是每個中國人的漢語都是標準的普通話,都會因為其生長環境的不同,形成帶有地方特色的“漢語”。有時即便是中國人之間也會因為地區的差異,使得漢語的交流存在障礙,更別說來華的留學生。他們本身就對漢語不甚了解,再加上授課教師的帶有方言的普通話教學,無疑是加深了留學生的理解難度。留學生在留學時,對于語言課程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雖是來華求學,但卻不能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漢語,只是基本掌握了漢語的交流技能,而中國的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也不是短短數日就能完全掌握的,而來華留學生還急于投身到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嚴重地限制了留學生對漢語的學習。
目前留學生的授課教師隊伍正在不斷優化,教師隊伍正在趨于年輕化,為了融入更多的新生力量,吸納了部分的兼職教師,使得教師的隊伍得到擴展和壯大,向教師隊伍注入新生力量,以此來引入新思想、新理念,打破傳統的教學限制,讓年輕人在專業化的教師隊伍中不斷成長和進步,也給資深的老教師施加一定的壓力,加深老教師與兼職教師的思想碰撞,進而迸發出更多更加新穎的教學方法和思路,更新教學觀念,使這二者相互促進共同進步。兼職教師中大多都是國際語言專業的碩本研究生,雖是非師范專業,卻對語言文學和教師專業十分熱愛,這些兼職教師與來華的留學生年齡相仿,興趣相投,對文化的差異性存在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為不同而相互吸引,以此構建了留學生與教師的溝通媒介,這樣既有助于提升留學生的漢語的學習和溝通能力,又可以為兼職教師積累教學經驗,但是相較于專業的師范生,兼職教師缺乏更多的教職經驗和師范生的專業性,雖然在任教的過程中充滿活力,授課精神飽滿并接受過最前沿的語言教學培養,但在語言教學方式上仍需提高,還需要加強學習語言類師范生的專業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幫助留學生有效地提升漢語語言學習能力。目前,在留學生漢語教學的過程中,課程普遍設置成精讀、聽讀、口語表達、閱讀寫作等形式,由于教師在漢語教學的過程中沒有明確劃分課程學習的側重點,均采用統一的訓練難度進行教學,長期高強度的學習,授課不分主次,原本是為了盡快提升來華留學生的漢語水平,卻適得其反,極易導致留學生的學習疲勞,不利于留學生漢語的學習。
跟中國人學外語一樣,留學生學習漢語,也是從漢字、詞組、語法上開始學習的,但是讓中國人教留學生學習漢語是非常難的[1]。中國人的漢語思維是在不斷交流的過程中培養的,而留學生本身不具備漢語思維,這就使得有些教師授課時忽略了留學生的漢語語言思維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形成了過于注重漢語語法教學的模式,再加上留學生自身對漢語的認知存在偏頗,使留學生在漢語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始終無法掌握漢語語言學習的技巧,導致留學生的漢語語言能力始終無法提升。留學生的漢語教學中由于缺乏相對應的思維鍛煉和交流實踐,初學階段只是“學鴨式”教學,留學生只會效仿教材中的語言表達方式,而不會靈活運用。有時留學生認為自己已經完全掌握漢語教材的內容和語法,并且會用漢語進行表達,但是一經實踐就不知如何開口表達自我。語言能力是思維方式的具體表達,人們的想法是通過語言和行為的表達而讓外人知曉,因此在留學生的漢語教學中,培養漢語語言思維尤為重要。中國人漢語的表達一般較委婉含蓄,這與留學生的文化背景和所受教育截然相反。漢語的語言文化是中華優良傳統的具體呈現,中國人在交流的過程中會根據與交流者的親疏遠近,而選擇在交流中是否用敬語,這是漢語的習慣,但對于留學生而言卻十分難于理解和分辨。
對于留學生的漢語學習,第一課就是最基礎的打招呼用語,“你好”“您好”。在留學生學會漢語打招呼的常用語,當他們面對教師或好友,就會學著用“你好”進行問候。中國人受中華傳統美德“尊老愛幼,尊師重道”思想的影響,在對自己的恩師進行問候時通常會運用“老師您好”進行問候,寓意著將老師放在“心”上,以示對授業恩師的敬重之情。在親朋好友相遇時更不會以“你好”進行問候,會顯得雙方關系不夠親密,大多會以“好久不見”“甚是想念”進行問候。而“你好”大多是對不熟悉人的問候,或是禮貌性的開場,為了避免溝通時的尷尬。其實漢語語言的習慣還有很多,但是留學生漢語表達上的失誤,標志著漢語教師對漢語思維的訓練和培養不夠重視,沒有向留學生教授漢語語言的習慣及文化傳統。
教材是留學生漢語教學的主要依據,當下教育體制都在不斷地優化和調整,語言文化更是瞬息萬變的,使得留學生的漢語教材的類型豐富多樣,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甚至還有面向不同國家來華留學生專用的教材,但是從眾多學者的經驗中發現留學生的漢語教材良莠不齊,部分漢語教材打著新版實用性強的旗號招搖撞騙,其實質內容仍是根據舊教材進行編寫,缺乏創新性,更有甚者倒賣盜版的漢語教材,從中牟取暴利。而對于“一帶一路”來華的留學生而言,教材的選擇不僅決定著漢語教學效果的呈現,還關乎著與友國、鄰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及國家的形象,所以要選擇最合適、實用性價值最高的標準漢語教程。
在留學生的漢語課程設置上普遍缺乏獨具特色的創新性課程,在留學生漢語教學的發展中,漢語課程主要以精讀、聽讀、口語表達、閱讀寫作等形式開展,精讀是留學生漢語教學中綜合性最強的課程。留學生的精讀課程不會因為留學生學期的長短而發生任何變化,統一地執行固定的漢語教學模式,對來華留學生進行“一視同仁”的教學模式,與傳統素質教育中“因材施教”的理念截然相反,另外在漢語課程的設置中特色語言課程的引入量少,不能讓留學生從中感受到漢語文化的多樣性。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發展,留學生漢語課程的設置得不合理,結構單一,墨守成規已經無法滿足留學生的求學需求。所以開發特色語言課程,弘揚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實現課程的創新和改革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在漢語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文化的差異性,了解留學生的心理動向。通過分析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留學生的學習習慣,量體裁衣,有針對性地提升漢語教學的質量,調動留學生參與漢語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熱情,將“一帶一路”來華留學生的文化背景與漢語語言進行融合,通過留學生對自身文化背景的熟知程度,來強化留學生的漢語語言的學習和理解力,讓留學生在漢語的學習過程中感受漢語文化的神奇之處。留學生都是外出求學,遠離故土,再加上語言不通,教師在教學中要關注留學生的心理變化,堅持與其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及時地進行心理疏導[2]。還要不斷地鼓勵留學生參與到社團和校園活動中,結交知心朋友,這樣有助于留學生更好地融入校園生活,學習中華文化。
校方應加強在師資隊伍建設上的投入,在教師的選擇上,既要通曉各國語言,又要具備豐富且專業的授課經驗。優先聘用能力強的教師,還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培養教師的綜合能力,強化教師的技能培訓,加強留學生教師隊伍的建設。根據授課成果,及時調配教師資源。保證留學生享受最優的師資配備。在留學生的漢語教學中,還要優化教學方式,開展課程的觀摩學習、公開課、組織教研活動,讓教師不斷努力將漢語教學發揮到極致[3]。并引用先進的理念和授課方式,不斷提升教師的整體水平,以便更好地規劃與展開留學生漢語教學,系統地、合理地、科學地教授留學生,推動留學生漢語語言教學水平的同時,推動師資隊伍向國際化邁進。
培養留學生的漢語思維是學習漢語語言的關鍵,并不是通過對字詞和語法的記憶和掌握就能實現的,為了提升留學生的漢語學習能力,就要加強思維訓練、重視漢語語言的思維邏輯訓練和風俗習慣的養成,將教材上的語言技巧應用到實際交流中,熟練地掌握漢語的表達習慣,學習中華傳統美德,提升精神認知。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教師在教授漢語過程中,應該著重培養留學生的漢語思維,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人際交往習慣,每個國家的思維邏輯方式不同,在語言表達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中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表達方式多婉轉含蓄,與外國人簡潔明了截然不同。
在留學生漢語教學中,要格外注重漢語教材的選擇,根據教學需要選擇最合適、實用性最強的漢語教材。使得漢語教材與“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相得益彰,并在留學生漢語教學的過程中及時調整教材內容,刪減或補充漢語教材中與實際運用不相符的地方,注重漢語語言處理的細節。教師為達到最佳的漢語教學成效,可以靈活地調整漢語教材的授課順序,注重突出講授漢語學習的重難點,強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習。我國很多漢語教材都出了針對不同國家的專門教材,這些教材在教學方法和文化介紹上更具有針對性,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水平,以此來提升留學生的漢語學習能力。
在留學生漢語教學中的課程設置要注意合理性,在漢語授課的過程中,完善留學生的漢語課程體系,開設特色的漢語文化課程,提升留學生的漢語學習興趣,根據留學生的漢語掌握熟練度,優化課程設置,對漢語課程設置中的不合理之處進行調整。在留學生的漢語教學中還可以增設漢語文化特色體驗課,通過獨具地方特色的漢語文化學習,增強留學生對漢語文化的理解力,進而提升“一帶一路”國家留學生的漢語水平,領悟中華語言文化的精髓。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留學生教育不斷發展,漢語國際化,留學生漢語教學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教學,而且對我國整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推廣有著關鍵性和基礎性意義。留學生漢語教學中的問題主要就是文化的差異性導致的,只要協調好留學生文化背景和漢語語言文化的關系,就能提升留學生的漢語文化學習能力,調動起留學生對漢語學習的興趣,我們向留學生灌輸更多傳統文化,豐富他們的漢語知識,提高他們的漢語言交際能力,培養留學生“知華、友華、愛華”,要讓留學生對中國文化、中國國情從認知到認同,從而承擔起橋梁的作用,弘揚優秀傳統中國文化,深入闡述中國文化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