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薇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河南鄭州 450046)
高校作為社會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肩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并將其輸向社會的重任,在當前大變革的時代下,“互聯網+”為高校教育帶來了一場新的革命,既沖擊著大學課堂教學,也帶來了新的機遇[1]。高校應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和時代需要,培養具有自主學習、自主創新以及自我發展能力的大學生。課堂教學在高校人才培養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高校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培養質量,傳統的教師“一言堂”模式的教學已無法適于當今的社會環境。新時代下,如何發揮課堂教學教育模式,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自主學習與自我發展以及實踐應用能力,增強學生綜合素養與能力,進而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成為越來越重要的議題。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是運用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城市人類活動與周圍環境間關系的學科,它是環境生態學的分支學科,也是城市科學的一個分支[2-3],城市環境與生態學的發展經歷了思想的萌芽、學科的興起與分化以及發展與實踐階段,早期城市環境與生態學的思想伴隨著城市問題的產生而產生[3]。隨著城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環境與生態問題(諸如城市交通擁擠、土地緊缺、空氣污染、垃圾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等)凸顯,如何建設健康、和諧的城市,為日益集聚的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是城市建設和管理者所關注的焦點問題,也是城市規劃專家須需解決的實際問題,凸顯建設生態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在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過程中,落實生態城市理念,是城市規劃師、城市建設和管理者的責任,而作為培養城市規劃師、城市建設者和管理者過程的重要一環[4],怎樣培養好學生的生態素養給《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的教學工作者提出了很大的挑戰,亟須探究適合當前新形勢下的教學模式。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同時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人居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5]。生態城市的建設,要求利用生態學原理,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不斷完善城市生態系統,有效防止和減少城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和各種廢棄物污染,促進城市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在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教與學的過程中,雖取得一些成就,但依然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目前從事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教學的教師是新進年輕博士,在本學科的某一領域經過了長期、系統的科研訓練,對科研工作駕輕就熟。然而,幾乎沒有從事過教育理論研究,缺乏教育教學的專門訓練,缺乏教師職業的系統培訓。存在科研能力強,而教學技能薄弱現象,不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實施。
目前國內各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相關教材種類多,諸如《城市生態學》、《城市環境生態學》、《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城市生態環境:原理、方法與優化》等,且不同作者從不同視角出版的教材內容差別較大,并且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是一門交叉學科,內容涉及城市、生態、環境、經濟、社會、資源等諸多方面,教學內容多而雜,教學內容設計系統性欠缺。
由于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課程涵蓋理論知識多,目前教師講課主要是從理論到理論,沒能很好地把新形勢下時代變化信息、現實案例等有效引入課堂中。例如,隨著城市環境問題的加重,也逐漸凸顯一些問題:相應的教學內容跟不上現實環境的變化,講授內容不夠新穎,上課引用教材中的案例比較陳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重理論輕實踐且理論和實踐脫軌等。同時,沒能把與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相關的新成果、新理念、新技術、新觀點等融入課堂教學中。這樣帶來的結果就是課堂教學很容易顯得艱澀枯燥,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
1.課堂講授的教學方法仍以傳統的“灌輸式”為主,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大多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沒有充分運用網絡課程等先進的教學手段進行多渠道授課,對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線上教學工具運用不夠,沒有將線上教學環節與線下教學環節有效融合起來。學生不能多方面地獲取學習資源和資料,不利于學生全面、有效以及深入地學習專業知識。
2.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注重每節課的課堂教學設計,使得每堂課的教學環節不夠合理,在時間安排上要么前緊后松要么前松后緊;在內容安排上重難點講解不夠突出,對案例的分析不夠深入,課堂討論、總結、歸納比較形式化和表面化等。
當前《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過程中僅僅是利用多媒體課件,而且依賴過度,對現代化教學技術與教學手段的利用水平低,亟須提高互聯網、智能手機與課堂教學的融合程度。此外,教師授課過程中使用的多媒體課件也存在圖片清晰度不高、視頻內容過于陳舊、文字多而信息量少等問題。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活動,主體性欠缺、學生參與度低是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具體表現在學生不愿意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不愿踴躍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不能緊跟著老師的思路去聽講和思考,導致師生互動不足等。
因此,針對以上現狀,進行《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課程教學改革探析,探討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如何使學生深入理解并思考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生態環境問題,使學生學好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并最終為將來從事城市生態規劃、城市管理、園林景觀設計等工作奠定良好的生態素養,是本研究的出發點。
隨著當今社會對高校培養新型人才需求的持續提高,當前數字化轉型和互聯網背景下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難以適應社會需求。當前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課堂教學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已成為制約該課程教學質量的瓶頸因素。鑒于此,提出以下改革方向:
教師在從事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教學過程中,應把科研和教學統一到學生培養活動中。新時代下科教融合對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6]。科研成果反映了最新的學科發展動態,教師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地把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相關的前沿問題融入課堂教學中,及時更新課堂教學中的授課內容,同時,將科研方法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由于與課程密切相關的教材較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1.2000年同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作者:沈清基);2.2011年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生態環境:原理、方法與優化》(作者:沈清基);3.2014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生態學》(作者:楊小波、吳慶書等);4.2016年12月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出版的《城市環境與生態學》(作者:鄭博福、劉成林)等,考慮到與學生所學專業課程體系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的相關性以及實用性,結合出版時間,最后選擇鄭博福和劉成林主編的《城市環境與生態學》作為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課程的選用教材,其他三本作為參考教材,并結合課程教材內容以及課程教學大綱計劃對整個學期的課程授課進行比較系統科學的設計,以期使學生更好地掌握課程內容。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結合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以及學生所學專業特點和現實城市生態環境問題,適時及時地更新教學內容。并嘗試通過理論講授、案例分析、熱點討論等形式,把現實社會變化、科學發展新成就以及專業學術新觀點等盡可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例如,在講城市物質和城市能源的時候,引入寧夏靈武的再生資源循環利用讓城市礦產點石成金和甘肅平涼的變廢為寶循環經濟助推生態城市建設兩個案例,在講城市水文時,將2019年7月10日《焦點訪談》“黑臭水體從何而來”這一熱點引入課堂,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并引導學生思索現實問題,使教師的“教”更加有效地變成學生的“學”。
采用混合式的課堂教學,利用學校在線課堂平臺,結合學習通以及QQ、微信等即時通訊軟件,建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教師在每次課的課前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將每節課的教學目標細化,合理設計每節課的教學環節,重視講授內容的導入和新舊內容的銜接,時間安排和內容安排均要合理,重點、難點突出,案例引入和分析恰當到位,課堂討論、總結、歸納到位等。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應把教書和育人、教學與管理等有機結合。教師授課過程中要把控好課堂,及時地將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各種不良現象和消極行為進行干預和引導,對課堂上出現的遲到、睡覺、說話、玩手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現象敢管敢抓,通過嚴格教學管理、加強思想育人、提升教學智慧等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教學改革與實踐中,想要實現教師教好和學生學好的課程教學目標,是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來實現,作為教師必須擁有扎實的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相關理論及基礎知識,同時還需要不斷學習該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緊跟新時代下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提高自身知識儲備。此外,教師還需要學習新的教學技能,結合《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課程特點和學生專業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付諸實踐,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以期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態素養,為將來從事城市建設和管理以及城市規劃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