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波
安徽省經濟信息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01
隨著“放管服”改革的深入,各級政府推行的“放”和“服”改革(如,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放寬市場準入、證照分離、“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一網通辦”等)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隨著市場主體數量的井噴式增長、新經濟新業務的蓬勃發展,如何對市場主體進行有效的事中事后監管成為“放管服”改革的迫切任務[1]。
近年來,各級監管部門在構建權責明確、透明高效的事中事后監管機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監管任務繁重,監管力量不足。一方面,市場主體數量迅速增長,監管任務激增,監管任務增長與執法力量不足的矛盾突出;另一方面,監管缺乏信息化手段有效支撐,由于缺少相關標準規范,相關系統的要求不統一,規則不一致,無法有效銜接,不僅不能支撐監管工作,反而增加了監管人員負擔。二是監管工作預見性不高,風險事件頻發。風險預警機制不健全,不能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將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和早期階段。三是監管部門單打獨斗,未有效協同。在日常監管工作中,相關部門聯合(協同)監管意識不強,只重牽頭作用,弱化協作部門職能,導致監管效能低下,甚至可能會干擾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經濟等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新業態的發展,對監管人員的專業性是巨大的挑戰,迫切需要多部門聯合、協同監管。四是存在不公正監管現象,對監管的監督不到位。在日常的監管工作中,由于缺乏對監管工作進行有效的監管,未實現監管過程全記錄、可追溯,存在著隨意監管、過渡監管、重復監管等不公正監管現象,加重了企業的負擔。
要解決監管中存在的問題,核心就是要轉變監管理念,創新監管方式和手段。近年來,為創新監管方式和手段,部分地區和部門在監管規范化、精準化和智能化上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如,“互聯網+監管”系統通過匯聚相關監管數據,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及時發現防范苗頭性風險,實現精準監管和智能監管,并通過國家、地方和國務院部門“互聯網+監管”系統構建并基本形成了全國“互聯網+監管”體系;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對市場主體開展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為信用監管提供依據;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對涉企信息統一歸集、公示、共享和利用,開展企業信用分級分類評價;“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平臺是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的重要工作平臺。
一體化在線監管平臺的構建應基于現有“互聯網+監管”體系,匯聚整合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互聯網及第三方平臺等各類其他的數據,以數據共享為核心,以業務協同為驅動,將數據與業務深度融合,為規范監管、精準監管、協同監管提供支撐。一體化在線監管平臺由國家在線監管平臺(以下簡稱“國家平臺”)、國務院部門在線監管平臺(以下簡稱“部門平臺”)和地方在線監管平臺(以下簡稱“地方平臺”)組成。國家平臺作為一體化在線監管平臺的總樞紐,聯通部門平臺和地方平臺。
實現對各地區各部門監管的有效監督;建立協同監管通道,支撐不同場景下的跨部門、跨地區的協同監管;匯聚、治理并共享政府部門監管數據、第三方平臺數據以及互聯網公開數據,“賦能”地方和國務院部門監管業務和數據分析等工作;圍繞重點領域,開展大數據分析,加強跨行業跨地域的風險研判,輔助政府決策。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數據中心、執法監督系統、業務協同管理系統、風險預警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
2.2.1 數據中心。數據中心是國家平臺的核心,主要內容包括數據采集系統、數據處理系統、數據服務系統和數據管理系統。數據采集系統實現對部門平臺、地方平臺、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以及互聯網及第三方平臺等各類數據的匯聚[2]。數據處理系統實現對匯聚的數據進行清洗、校核、標準化轉換和關聯整合等,保障數據準確、可用;實現對數據多元異構融合、實體關聯、打標處理、指標計算和算法模型等數據融合工作,支撐業務運轉。數據服務系統主要實現數據交換和共享功能,“賦能”地方平臺和部門平臺。數據管理系統實現對元數據、數據質量、數據標簽、數據指標、算法模型、數據調度和數據安全等管理。
2.2.2 執法監督系統。基于數據中心匯聚的監管事項、監管規則和監管行為等數據,監督、評價各部門、各地區監管工作履職情況、規范情況和效能情況等,包括監管事項清單和監管規則管理系統、評估評價系統。監管事項清單和監管規則管理系統提供數據(目錄、事項和規則)匯聚、數據查詢和數據統計等功能。評估評價系統通過構建評估評價指標體系,實現對各部門、各地區監管工作的監督、評價。
2.2.3 業務協同管理系統。業務協同管理系統為領導同志直接部署或由地方和部門發起的跨地區和跨部門的協同監管任務提供支撐,主要包括協同監管任務發起、協同監管任務管理。協同監管任務發起用于支撐領導同志直接部署的協同監管任務,并將任務推送至部門和地方。協同監管任務管理實現對協同監管任務過程和結果的留痕,實現任務執行全過程“看得見”、可追溯。
2.2.4 風險預警系統。風險預警系統實現對全國范圍內跨行業跨地域的風險研判,主要包括風險模型管理、風險分析研判和風險核查處置。風險模型管理實現對風險模型進行模型設計以及模型的統一管理。風險分析研判實現對風險模型中各類指標或算法進行計算,輸出風險等級。風險核查處置實現將風險分析結果及線索數據及時推送給相關地方和部門,并接收風險處置結果信息。
2.2.5 決策支持系統。依托數據中心歸集的數據,結合大數據的分析、挖掘、可視化展示等技術,構建監管對象、監管事項、監管行為、執法人員等多維分析主題模型,為領導同志決策提供數據支持。此外,接入地方和部門建設的非現場監管系統,實現資源或數據的可實時調用,支撐領導同志現場指揮或決策。
部門平臺主要建設內容是部門數據中心、行政執法監督系統、行政執法監管系統、協同監管系統、風險預警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其中,部門數據中心、風險預警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功能與國家平臺類似,主要實現本部門的數據匯聚、風險研判和決策支持等[3]。
行政執法監督系統除了具備監督、評價本部門監管工作外,還應實現對本部門監管事項和監管規則的動態管理,支撐具體監管業務運行。
協同監管系統需充分利用國家平臺業務協同管理系統提供的通道,實現審批聯動、抄告抄送、協查協辦、專項整治等跨部門的協同監管,主要包括任務發起、任務處理及反饋等管理。任務發起用于支撐本部門主動發起的協同監管任務,任務處理及反饋主要實現對各類協同監管任務的處理和反饋等。協同監管系統可整合至行政執法監管系統中。
行政執法監管系統主要通過整合本部門各類監管業務系統和非現場監管系統,用于支撐雙隨機監管、信用監管、投訴舉報、專項檢查、預警信號處理等監管工作,監管行為數據及時匯聚至國家平臺,并通過國家平臺與地方平臺共享共用。
地方平臺主要建設內容是地方數據中心、行政執法監督系統、行政執法監管系統、協同監管系統、風險預警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 其中,地方數據中心、風險預警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功能與國家平臺和部門平臺類似,主要實現本地區的數據匯聚、風險研判和決策支持。行政執法監督系統功能與部門平臺類似,實現對本地區監管工作的監督、評價、事項和規則的動態管理。
協同監管系統功能與部門平臺類似,實現跨地區的協同監管。此外,還應支撐本地區跨地域的協同監管。協同監管系統可整合至行政執法監管系統中。
行政執法監管系統是地方平臺核心的系統,支撐著執法監管的實際業務運行。整合本地區各類監管業務系統和非現場監管系統,覆蓋“雙隨機、一公開”監管、信用監管、線索(投訴舉報、數據監測、風險信號等)核查、專項檢查等監管業務。
2.4.1 “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利用或拓展現有“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平臺的功能,結合監管事項清單和監管規則,開展雙隨機抽查、線索核查(投訴舉報、數據監測、風險信號等)、專項檢查等監管工作。監管行為數據及時匯聚至國家平臺,并通過國家平臺與部門平臺共享共用。
2.4.2 信用監管。整合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和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歸集的社會主體的基礎信息、行政處罰、行政許可、紅黑名單等相關數據,利用整合后的數據,結合本地區監管部門的實際業務,統一開展信用分級分類評價,避免各自為政,減少基層執法任務。在開展信用分級分類評價結果的應用時,需做好與“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平臺、協同監管系統和風險預警系統的融合,如,信用分類結果用于風險預警系統的模型設計,用于“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平臺的雙隨機抽查以及協同監管系統的專項整治等。
2.4.3 非現場監管。各地區統籌建設非現場監管系統,為本地區開展非現場監管相關工作提供支撐。非現場監管產生的違法線索和風險信號可推送至“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工作平臺,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抽查或線索核查工作。
2.4.4 移動監管。各地區統籌建設移動監管系統,為本地區開展移動執法提供支撐。利用移動設備終端、手機App(小程序)、全過程執法記錄儀等開展雙隨機抽查、線索核查、專項檢查等監管工作,監管全過程紀錄,規范執法流程,保障依法履職,同時,執法相關信息實時記錄,減輕執法人員后期補錄的壓力。
一體化在線監管平臺要充分發揮作用,離不開標準規范的建設和機制保障的支撐。標準規范的建設包括監管事項標準規范、監管規則標準規范、數據標準規范、數據共享規范、數據安全規范和相關業務運轉規范等。此外,還應強化相關機制保障,如清單和規則動態更新機制、規范風險預警處置工作機制、風險線索互通共享機制和聯合監管運轉機制等。
立足現有體系和成果,構建以國家平臺為總樞紐,聯通地方平臺和部門平臺的一體化在線監管平臺。同時,結合國家、部門和地方實際職能,劃清國家平臺、部門平臺和地方平臺的業務邊界,分析了平臺各系統的定位以及相互間的關系。以數據共享為核心、以業務協同為驅動,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升監管工作規范化、精準化、智能化水平,為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