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武娟
(湖南城市學院,湖南益陽 413000)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促進了人類的進步。人類發展與自然生態的矛盾進一步加深。在這種情況下,“海綿城市”的概念最早是在2012年低碳城市規劃中提出的。海綿城市是一個可以像海綿一樣的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方面有很好的作用。下雨時吸水,然后儲水,最后凈化水。
當我們需要它時,“釋放”儲存的水并使用它。到目前為止,仍有必要進行探索如何在現有的城市規劃中實施海綿城市規劃。
今天的中國城市的發展是前所未有的,然而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城市出現了洪澇災害和城市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問題。中國越來越多的城市洪澇災害頻發,城市生態環境正在惡化。主要原因具體如下:
三十年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早期階段,發展理念大多是“注意地面,藐視地下”,因長期“GDP最高,創紀錄第一”的發展理念,通向城市地下排水系統發達。結果大部分城市污水管網具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網絡老化的問題、空間的維護投資和其他問題。就連北京這樣的城市也會遇大暴雨發生內澇,甚至導致人的死亡這樣的后果。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但由于市政排水問題由來已久,不能指望在短時間內解決所有問題。而且利用這種方式來解決城市排水問題,就需要每個城市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有效的城市排水系統。
盡管每個人都知道生態城市,每個人都想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和工作,但是在實際施工中,當地的實際操作將破壞原本美好的憧憬背后的短期福利。這是因為,我國目前的法律法規如何完善規范生態城市建設、綠城不做明確的標準。例如,在有的城市,一塊自然濕地內的住宅用地,開發商都是以“湖光山色”為名,高價出售房子,結果,業主們發現原來的濕地已經被破壞了,就會填補開發商準備建設的第二個項目。當集體權利人發現由于濕地面積太小,所以沒有在規劃范圍內劃定在保留區域時,可能會觸犯法律。
我國綠色城市與海綿城市研究起步相對晚。在今天的中國,大部分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師不是來自自己的專業。2014年2月我國提出建設海綿型城市,同年11月,鐵道部建筑技術發布MOHRD海綿城市指南——對建設的影響較小,2015年初中國海綿城市16個試點城市公告正式宣布建設海綿城市工作。
顧名思義,海綿城市是指整個城市都被描述成一塊海綿。雨水下了,城市會有吸水、滲水和蓄水的作用。不過,海綿城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傳統拘禁,事實上,它是雨水資源回收的概念。在中國,供水主要來自雨水,大部分是雨水,特別是南部地區,但通常,它能增加城市地表徑流,引起城市內澇與自然水污染。海綿城市,第一是降低周圍的自然水體影響。海綿城市本身的概念就起源于低沖擊設計或開發(LID)。因此,有時蓋子是海綿城市簡稱,第二,海綿城市能保持雨水循環。我們都知道,水對中國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特別是受地理與人文因素的影響,在中國,水資源分布不均,即使在同一個城市里也有不同季節、不同時間的差異。在中間,比如中國長江下游,夏天,干旱和炎熱交替著暴風雨,大部分的雨水都會被收集起來凈化成中間水甚至飲用水。城市設計工作是建筑師、規劃者、設計師,市政給排水工程師、景觀設計師等必須與之協調彼此完成宏偉藍圖。因此,海綿城市的設計概念必須深入到每個專業人士。
1.需要指導和培訓
我國頒發的相關指南,相當簡單和一般。它們大體上只是美國廣泛使用的類似指南,不考慮地區和地方條件的變化,如土壤、氣候和地形變化。缺乏設計標準和規范限制了當地社區根據當地情況實施海綿城市項目的能力。
此外,最常見的技術挑戰可能是總體上缺乏培訓,海綿城市規劃、設計、施工、維護的知識和經驗,并在各級政府和所有相關行業中最大限度地提高福利。除了當地的執業人員和管理人員,開發咨詢行業也缺乏對海綿城市概念和實踐的充分了解,導致行業對海綿城市方法持懷疑態度的文化,或者是產生不良規劃的設計。
2.性能數據不足
作為一種新的方法,海綿城市度量的長期績效數據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可用。當地社區在實施海綿城市措施時不確定開發過程。此外,有關生命周期成本和運行、維護的信息在不同流型、土壤類型和氣候條件下的要求也不可用。作為一種補救措施,計算機模型已被用來預測不可用的信息,這似乎很難用來說服公眾和地方政府。目前,關于情況如何還沒有足夠的信息,一些海綿城市措施將在長期服務中實施,并采取什么措施來維持其服務的各種功能。
中國是一個人口稠密的國家。土地是非常寶貴的,特別是在發達的城市地區。城市地區的傳統系統通過地下管道輸送雨水,而海綿城市允許雨水滲入地面或儲存在現場的城市實踐可能需要額外的土地空間;在設計新的開發或改造時,這可能是一個挑戰。最大限度地增加可建設用地的數量符合開發商的經濟利益,同時盡可能降低成本。為海綿城市預留空間的措施有時可能與其他發展目標。安裝海綿城市時,空間限制也會帶來挑戰影響公共街道通行權措施。對空間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雨水處理、自行車道、人行道、公用設施、停車場和交通車道。
在當地,挑戰包括地方法令;建筑規范;管道和健康規范;限制涉及街道寬度、排水規范和停車位以及對再生雨水使用的限制。市政法規和法令往往偏愛灰色而不是綠色基礎設施。技術和法律上可能面臨的挑戰是,綠色基礎設施往往位于私人設施上,財產和公共機構面臨困難是無法確保進行適當地維護以及長期持續。省級水土地利用政策和產權可能是復雜的因素。例如,如果上游、下游水權受到影響,水管理做法減少了下游用戶的水量。缺乏民族準則和性能標準是一個復雜的因素。
與傳統雨水管理系統相反,通常都是埋在地下,海綿城市系統大多建在地面之上,分散面積大,一些位于私人土地上。因此,輿論容易阻礙海綿城市成功建設。考慮到公眾接受的重要性,我國教育工作質量和規模都存在不足。更多的教育是需要廣泛的群體,包括政治領導人、行政人員、機構工作人員、設計專業人員、開發商、建筑商、景觀設計師和公眾。實現公共外聯目標和轉變公眾觀念,一個完整的教育計劃涉及技術培訓,城市工作人員和海綿城市理念的培訓對市民來說是很有需求的。這些培訓必須納入正規和非正式教育方案,供機構和社區充分理解海綿城市的概念。
海綿城市建設旨在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的各種問題,最終建立更綠色、更整體的城市環境。一些早期的研究將海綿城市定義為以徑流量為中心的LID措施,并建立了相應的LID措施,控制準則作為唯一的控制參數,它縮小了海綿城市的概念。因此,一些試點城市專注于源代碼級別的離散化LID度量,并降低了連通性的重要性。采取綜合的、流域尺度的方法,注重連通性,源—社區—區域—流域尺度的劃分可以防止系統和全部重點放在海綿城市,如自然保護、減少洪水、提高生態服務和保護水資源,并最終促進更健康的分水嶺。
海綿城市方法的成功依賴于對當地問題、條件和環境的理解。必須仔細評估城市中的具體問題,并通過杠桿作用解決這些問題,分析當地的潛力和區域資源。目前,缺乏指導和設計標準,國家、省和地方各級都給海綿城市項目帶來了困難,包含評估、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維護和監測/評估。為確保海綿城市建設的成功,迫切需要國家和省級的指導方針幫助地方政府制定海綿城市建設手冊/設計標準。這些文件應基于對當地條件和潛力仔細評估收集當地開發商、規劃師和工程師的意見。各種教育項目也應為政府官員、公共工程雇員、規劃和管理人員提供培訓。此外,對性能、成本的要求也很高,各種自然條件下試點示范項目/實踐的生命周期數據。
政府各級領導以及機構間合作是另一個關鍵因素,對海綿城市的有效實施至關重要。地方領導和地方海綿城市的條件和潛在利益都需要增長。各機構應該發揮作用共同確定更改當前市政建筑規范、街道交通的需求或停車條例、相互沖突的機構政策和其他獨特的地方管理限制。
省級領導有必要澄清海綿城市的定義和水權的含義,并整合和協調影響海綿城市實踐的多個地方和省級機構政策。國家領導層可以采取多種形式,而不必采取一刀切的辦法,扼殺一切省或地方的靈活性。靈活的績效標準有助于提高這種新方法。標準制定、許可和執行機構需要認識到海綿城市的做法,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和不同的業績。
盡管購買力平價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越來越受關注,但單憑購買力平價可能并非能夠籌集到足夠的資金支持中國大規模的海綿城市建設。附加和需要在各級提供更多創新的供資機會和機制,包括更好的供資機制整合國家機構,為地方海綿城市項目分擔國家資金。中國應采用考慮到各種當地條件的模式。不同的城市應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選擇不同的經濟策略情況。其他資金來源,如稅收增量、開發費用、價值捕獲稅,貸款、債券要因地制宜。同時,購買力平價應作為通過與國內或國外大型企業合資,發展當地私營部門能力的一種方式以及為當地公司提供分包機會。最終,一個城市的經濟戰略應該有利于當地公眾和當地經濟的增長。
此外,省和自治區都非常需要財政和非財政獎勵,地方一級鼓勵采用海綿城市的辦法包括制定稅收優惠、降低公用事業費率或監管信貸。非貨幣激勵可以鼓勵海綿城市實施的措施包括發展激勵措施,如開發權、監管信貸和海綿流域交易的許可和轉讓城市項目。
倡導和建設海綿城市無疑將是一個解決我國水問題的途徑。在促進城市發展方面,由于它能緩解城市水污染,減少城市污水排放,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同時也可以提高城市綠地數量,增加城市公共綠地,增強城市活力,從而提高居民的幸福感。然而,城市海綿的建設卻并非一夜之間的事。中國的海綿城市建設才剛剛開始。我們要保持冷靜,學習國外先進理念和案例,求同存異。海綿城市的建設和城市水問題的解決是一項艱巨而漫長的工程,這就需要有重大突破。還需要建立一個城市發展體系,并鼓勵建筑專業長期基礎理論。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探索創新過程中會有不可避免的困難和障礙。但我們應該敢于嘗試,勇于改正。因此,海綿城市的概念將真正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