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燕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藝術學院
《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案》的相繼出臺和實施及地方傳統手工藝的復興和價值回歸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傳統手工藝作為文化振興和產業振興的重要載體,凝聚著地方民族傳統造物的智慧、審美意識、倫理觀念以及現代工業和信息經濟內涵疊加的產業功能[1]。同時,傳統手工藝產品以手工勞動進行制作,有著明顯的低能耗特點,這些工藝文化的振興,能促進地方特色經濟發展,對破解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環境、生態、勞動力等各方面的難題提出新的著力點,也對擴大就業、傳承文化等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潘魯生教授提出,傳統手工藝大多富集于鄉村,在當地保護發展傳統工藝,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種手段,不僅能夠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而且能夠傳承鄉村文化[2]。
鉤針編織是廣泛流行于山東膠東地區農村的一種傳統手工藝,是用鉤針織成的花樣,屬于手繡產品的一種,現在大多以鉤織來稱呼。這一手工藝起源于膠東地區的海陽、乳山等地,“乳山鉤織”于2016年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產品主要以生活實用品為主。傳統的膠東鉤針編織圖案美觀大方,色調雅致,實用性強,早期常常用來編織桌布、床單、椅套等,后期隨著社會發展又延伸到服裝等應用領域,用線、針法及花樣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鉤針編織所用材料簡單,利用一針一線就可以完成整件作品。在手藝人的手里,豐富多變的圖案信手拈來,隨意編織就能織成各類平面的、立體的花樣,裝飾性強且極具地方特色。傳統的鉤針編織工藝于1910年傳入膠東地區,是膠東農村婦女農閑時期的副業之一,惠及千萬家庭。在海陽、乳山等地區,幾乎家家戶戶的婦女都熟練掌握編織技能,補貼家用。近些年來,隨著農村勞動人口的流失,新行業的興起以及市場凋敝,膠東的鉤針編織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正在失去其原有價值和活力,逐漸被社會遺忘。究其沒落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手工技藝想要發展壯大,必然要有眾多的傳承者,雖然在政策的指引下,鉤針編織正在重新走回民眾的視野,但后繼乏人的困境是顯而易見的,新型的就業傾向和價值傾向使得這項手工藝幾乎無人問津。同時,鉤針編織要實現其價值的飛躍,必然要依靠設計,而當前掌握手工編織技能的人群對流行趨勢關注不夠或缺乏相應的設計素養,而專業的設計師同樣對這一技藝缺少深入了解。
目前鉤針編織的傳承存在兩種形式,一是在廣大農村地區的家庭內部傳承,奶奶或者媽媽是傳承者;另一種方式是在城鎮,依托互聯網,以商品的形式進行技術輸出,如在各種網絡商業平臺,以慢生活為賣點,傳授鉤針編織技術,提供材料包和工藝視頻,自主學習。但這種方式局限性比較大,購買者僅僅是興趣使然,僅學會固定的編織技法,難以形成真正有效的工藝傳承。總之,這種手工藝學習游離于主流教育之外,推廣范圍小且進程慢。
長期以來膠東鉤針編織一直被普遍認為僅僅是農村婦女農閑時的一種副業,人們并沒有認識到它的價值與作用,更沒有上升到產業化的高度,與社會經濟的發展脫節。產品形式也僅僅以代加工的方式呈現,缺乏創新與創造,更難以得到政策上的扶持。企業“小、差、散”的特點決定了難以形成有效的市場影響力,這種格局上的限制阻礙了鉤針編織手工藝的復興。
由此可見,鉤針編織要實現自身的蛻變,首先需要全面提高手工藝人的綜合素質,完善鉤針編織的人才隊伍建設,加大培訓力度和普及度。可以聯合設計類院校,走進農村進行定點培訓,同時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和學校、城鄉接合區和廣大農村,推廣這一傳統手工藝,引領廣大民眾認知和接受,培養高素質的繼承人隊伍,多方位地進行手工藝傳承。其次,地方政府進行廣泛宣傳,提供適當的政策扶持和激勵機制,開闊手工藝人的眼界,讓其置身于鄉村振興戰略格局中,真正感悟到這一手工藝是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能夠形成充滿地域風采的工藝產品,能夠解決就近就業問題,提高收入。農民是傳播主體,鉤針編織手工藝代表和貫穿著農民地域性的集體記憶,其傳承發展能夠培養農民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如果能從這些層面來考慮,必然會推進鉤針編織手工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當前,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需要構建鄉村特色化、精細化、專業化的產業格局。鉤針編織這一傳統手工藝因被賦予時代精神而被國際時尚界認可并進行創造性轉化,以嶄新的姿態特色鮮明地呈現其民族文化魅力,這一轉變促使其產業化發展能得以實現。由于鉤針編織在膠東地區有著較長時間的傳承發展歷史和興盛時期,有著扎實的群眾基礎和濃厚的地域特色,堅持弘揚和發展這一手工藝,使之成為推動雙格局內生發展的助力,對改變現有農村的勞動力流失狀況,將鄉村振興落到實處是很有幫助的。針對鉤針編織手工藝當前的發展狀況,結合山東地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建設特點、傳統手工藝產業化布局的切入點以及創新舉措,梳理出如下鉤針編織這一傳統手工藝助力鄉村振興的創新發展路徑。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政策規劃的深入實施,農村地區旅游產業興起,將地方旅游業和傳統手工藝相結合,促進文旅深度融合,通過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形成地方手工藝產業鏈,是地方傳統手工藝的一個極具生命力的發展路徑。在這種思路引導下,地方手工藝憑借地域性特點,進行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大力開展品牌化建設,是地方手工藝產品化發展的方向。
要想實現鉤針編織手工藝的可持續發展,必然要積極地轉變產品的發展思路,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手工藝自身的特點和市場需求,以文創產品和旅游產品為切入點,與傳統與時尚有機結合,使其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與重新進入國內外市場,從而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鉤針編織自20世紀初就在膠東地區實現量化生產,具有悠久的產業化發展歷史。近年來隨著地方旅游產業的興起,將鉤針編織作為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進行品牌化推廣,正逐漸獲得市場的認可。根據2022年鉤針編織企業的相關調研,現階段鉤針編織正具有兩個穩定的發展模式,一個是行業的產量化發展模式,另一個是個體愛好的自發模式。產量化發展模式主要的產品類型為生活類日用品和藝術類裝飾用品,除了在電商平臺銷售,很多時候是作為旅游產品在商業景區銷售,90后、00后等人群逐步成為鉤針編織行業的消費主力,證明這一傳統手工藝正在被年輕人接受。
鉤針編織手工藝的沒落一方面有時代發展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傳統的鉤針編織在圖案和應用形式上難以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審美需求,主要表現在對外出口的產品數量有余而設計不足,大部分的圖案、針法很多年不變,成品給人落后陳舊的感覺,“土”味十足,從而逐漸被市場淘汰。同時,在現代設計應用方面創新意識不強,與社會需求脫節,行業缺乏或者沒有相應的研發團隊,市場上產品類型比較單一,形式固定,難以得到消費者認可。
根據對鉤針編織企業的相關調研,行業的營利能力主要建立在其對各方資源的整合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交易流量上。創新性是其實現營利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也是其提高競爭力的主要手段。鉤針編織要進行產品的創新,就要了解國際時尚發展趨勢和產品技術,其創新的方向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工藝創新決定著產業化發展的難度和價格走勢
鉤針編織的針法繁多,不同的針法決定著產品的編織難度和時耗,從而決定著產品的量產難度和價格。適當地進行產品的工藝創新,在保證其時尚性和實用性的基礎上,減少編織的時間,降低難度,從而降低產品的成本,提高效率和質量,平衡設計創意與市場營銷的關系。當前鉤針編織企業的技術人員所憑借的是多年的代加工經驗,缺少創新的思維模式,從而導致了設計與加工之間的矛盾,影響著行業的發展。
2.花型和產品形式創新決定著產品市場定位的升級
鉤針編織要想重新煥發生命力,產品要符合時代潮流,符合流行趨勢,其花型與產品類型的設計創新是關鍵。鉤針編織需要在市場調研的基礎上,組建設計團隊,依據市場需求和時尚發展趨勢進行不斷的創新和創作。現代鉤針編織產品的推陳出新,一方面是產品滿足市場和行業競爭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現代鉤針編織產品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特征,是其復興的基礎。
3.材料的創新決定著鉤針編織產品的與時俱進
鉤針編織產品的沒落,與產品的用料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前期的鉤針編織產品,棉線是其主要的用料,材料的廉價決定著價格的廉價,雖然其能夠為普通大眾所接受,但也決定著產品難以進入高端市場。現代的纖維材料以及附加材料層出不窮,各類的毛、麻等纖維材料通過不同的拼接、組合和搭配,能夠形成不同層次和類型的產品。根據市場的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編織材料和編織手法,分層次地進行產品設計與更新換代,必然能夠開拓更為廣闊的市場,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價值。
鉤針編織的創新發展,離不開作為創作主體的傳承者。改變傳承方式,走進學校和教育培訓場所,進行專門人才的培養,同時和藝術設計專業相結合,建立培訓基地和傳承基地,和設計師共同開發產品或進行設計應用,以此提高鉤針編織產品開發力度,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對接國際市場。
當前的鉤針編織企業對農村閑置勞動力的組織往往采用代加工的形式,以件計價,負責編織加工的婦女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產品制作,企業配備產品檢驗人員進行質量檢驗并支付費用。這種模式的優點是組織形式靈活,人員隨機;缺點是難以組織高質量的編織人員,產品質量難以保證,產品加工價格低廉,手工勞動付出與價值回報相差懸殊。這使當前的鉤針編織市場呈現矛盾現象,提高人工價格必然會使產品價格提高,購買者遲疑;降低價格又會導致手工編織的從業者減少,工藝優勢難以體現,更不利于這一手工藝的推廣和發展。
目前鉤針編織手工藝在國際和國內都有著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這種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狀態下,特色手工藝的可持續發展,必然要求創新發展模式。積極打造手工編織的本地品牌,統銷統購,鼓勵勞動力以多元的出資方式入社,在提高產品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的基礎上,增加產品附加值,是改變鉤針編織手工藝現狀的主要著力方向。
傳統手工藝的創新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國家政策的扶持,政府的保護和引導,制定具體的發展機制。在當前的互聯網經濟下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建設初期,處于萌芽狀態的傳統手工藝在系統的市場營銷和市場管理方面處于弱勢。地域性往往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能彰顯其地方特點,另一方面會限制其發展。這需要地方政府以高度開放的姿態,發現其內在價值,搭建交流展示平臺,以領頭人的角色,提供必要的管理和扶持措施,積極開拓銷售渠道,以此促成這一手工藝傳承與發展的良性循環。
地方政府要從思想意識上將這一傳統手工藝提高到助力鄉村振興的層面,改變以往傳統手工藝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邊緣地位,發揮其地域特色優勢,從鄉村振興戰略的角度,對其進行保護和創新發展,為這一地方特色手工藝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從而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全球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推動著城鄉結構和生產模式的快速轉變,傳統手工藝以其獨特的審美元素彰顯地方特有的文化精髓和內涵,其復興和創新發展,將為鄉村振興提供不可忽略的動力。鉤針編織作為膠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借助現有政策的支持,尋求改變現有狀態、走出困境的創新發展路徑,不僅能為傳統手工藝開辟生存空間,同時也能解決農村婦女的就業問題,轉變農村現有發展思路和模式,促使其走上現代復興之路,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