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瀟,李金平
(1.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成都 611756;2.成都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成都 611756)
黨中央高度重視網絡陣地建設和網絡宣傳思想工作,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下發《關于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教思政〔2020〕1號),文件要求“要發揮‘易班’的引領性、示范性。”[1]因此各高校應積極推進易班網絡育人機制建設,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構建高校大思政建設的“四梁八柱”。
“易班網是相對純凈的網絡社區,也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載體,具有可掌控性、可拓展性、易共享性等特征。”[2]由此可見易班平臺具有其他網絡平臺所不具有的顯著優勢,因此高校應利用好易班平臺,將其建設成為校園網絡思想育人的主陣地。通過易班的主陣地建設,構建高校大思政體系的網絡基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3]因此,易班自建立以來就始終堅持以網絡育人為導向,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為目標,力圖通過易班平臺的建設使高校能夠有效應對網絡思政育人過程的困境。
面對復雜多變的網絡時代,大學生在網絡虛擬空間的社會行為逐漸成為其社會活動的主要方式,深刻影響著廣大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占領網絡平臺的意識陣地是高校思政工作應有之義。在此過程中,需要強化學生的政治意識,自覺抵制各種非主流意識形態的侵蝕,在紛繁復雜的網絡社會思潮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此,易班通過發揮平臺共建共享的優勢,整合各高校教育教學資源,開展特色鮮明的網絡文化活動,以此弘揚網絡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網絡風氣。
以易班平臺構建高校大思政網絡育人格局,高校應始終堅持“三個遵循”“三個貼近”。首先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成才規律。”[4]通過將文字性內容圖片化、語音化、視頻化,不僅豐富了平臺內容,又換成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學生更易接受,通過平臺共建共享機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其次,要堅持開放性原則,多方兼顧,“貼近大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貼近大學生成長的時代特點,貼近大學生用網的心理和習慣”[5],將傳統優勢和網絡技術相結合,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便捷的服務。因此高校易班建設始終以師生實際需求為立足點,不斷優化平臺建設,豐富平臺內容,提供優質服務,不斷增強易班的吸引力、粘連性,進而形成有力度、多維度,有活力、多角度的網絡育人陣地。
高校不斷推進思政課教育方式的迭代創新,既要發揮線下課堂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功能,又要善于運用新媒體網絡技術,多方位探索網絡教學的內容設計和功能,不斷創新網絡教學形式,推動教學方式與現代信息技術有機融合,以此增強思政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隨著大數據的廣泛運用,網絡教學越來越普及。而網絡教學也必將隨著大數據、智慧課堂等新技術運用于教學之中而不斷優化升級,高校應不斷利用新技術,優化易班平臺網絡教學手段,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教育實效性。
一是利用共建共享資源,提升思政課的質量。易班平臺的網絡教學資源是基于共建高校共建共享的,根據教育部易班發展中心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共建高校超過1 700所,覆蓋學生2 400萬余人,各高校資源共享已形成常態機制。此外,教育部易班發展中心也會組織全國相關學者對當前熱點進行解讀和宣傳。因此各易班共建高校可以基于自身需要獲取相關教育教學資源。例如,易班平臺每年的新生入學教育課群吸收了來自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東部發達地區著名高校的相關網絡教學慕課。各高校可以根據自身需求申請相關教學資源,并與本校實際相融合。這既能使入學教學在本校落實落細,又讓學生享受到了優質的教學資源。
二是利用時政教育資源,豐富思政課的內容。知國情、了解國家形勢政策,既是思政課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學生提升思想政治素養的有效策略。因此,高校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時政教育。為了服務高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需要,易班會根據國家形勢政策走向,推出及時性高、針對性強的網絡公開課,各易班共建高校可以利用易班時政教育資源,構建既有內容體量,又有形式創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總之,高校要根據本校實際情況,一是利用好易班已有的網絡教育教學資源開展思政課的網絡教學,二是要組織本校思政課老師和網絡技術人員開發符合本校教學實際需要的教育教學資源,以此創新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切實構建網上網下協同發力的大思政格局。
只有打好組合拳,才能講好思政課,但無論組合拳怎么打,最終要落到把思政課講得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來,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叫人口服心服[6]。因此,高校利用易班進行網絡思政課的教學工作要結合高校的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實際,與線下思政理論課同向同行,發揮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教學效果。
一是利用易班網絡思政課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傳統的線下思政理論課受到課時安排、教學計劃等限制,對部分內容難以講透、講深,利用易班網絡教學的優勢,可以對課堂內容進行有效補充,切實提高思政課的理論性和思想性。二是可以利用易班網絡教學的在線討論功能,組織學生對相關問題交流討論,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老師再進行引導和解決,使思政課更有針對性。
政治工作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7]基于易班平臺構建大思政格局,就應結合新媒體發展的新形勢,充分考慮到網絡的公開性和交互性,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和引導。
任何教育都有其意識形態性,在中國辦教育就應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統領育人方向,堅定政治立場,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與黨同心同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因此,易班平臺的內容應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性,并以此引領平臺的網絡思潮,以正確的育人價值導向,構筑起抵御西方意識形態入侵的天然屏障。為此,易班網絡平臺建設應堅持政治第一性,營造良好的網絡氛圍,而廣大青年大學生正處于“拔節孕穗期”,又是“網絡原住民”,更需要高校精心引導,建設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加強網絡空間的思想引領性。因此,高校就應利用易班平臺向青年大學生灌輸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引導廣大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
易班平臺的開放性和師生共同參與的優勢,能有效地進行師生溝通,并通過學生的言行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進行有效正確的輿論引導。此外,新媒體時代,涌現出來了一大批“網絡大咖”,“網絡大咖”對輿論導向起到了重要的影響,基于易班實施網絡教育就要善于培養自己的“網絡大咖”,培養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思政老師,通過易班平臺的博文、話題等,充分發揮“網絡大咖”的正面引導作用。同時各高校在基于易班平臺開展思想的輿論引導可以深入開發利用易班的開發開放功能,利用易班平臺搭建一些宣傳正能量和思政熱點引導的“輕應用”平臺。例如,2019年針對“五四”運動100周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2021年圍繞“四史”學習教育活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進行廣泛的、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不斷對學校師生進行思想政治宣傳教育,提升師生的政治思想素養。
總之,“易班+意識形態”就是要堅持黨的辦學方針,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但網絡平臺有其特殊性,因此在此過程中要尊重互聯網新媒體宣傳的一般規律,做到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相互補充,做到尊重學生言論自由、隱私保護和正面輿論引導的協同育人。
易班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網絡傳播載體,基于易班的網絡文化建設就需要順應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新形勢,進一步探索基于易班平臺的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內容、形式、方式方法。
大學生思想活躍,富有朝氣,又長期活躍于網絡之中。高校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利用互聯網新媒體技術,用更加接地氣、更能為大學生接受方式,引導大學生承擔起建設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的社會責任。以2021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利用易班平臺開展的系列網絡思政教育活動為例,一方面,高校應鼓勵學生利用各種網絡技術,創作形式多樣的網絡文化產品,如短視頻、漫畫、圖文集、三行詩等形式,回顧黨的百年歷程。另一方面,高校要發揮學校易班平臺示范性和引領性作用,利用學校易班平臺開展革命先烈英雄、時代模范等先進人物的宣傳教育,引導學生共同維護正確的輿論導向。通過網絡空間的共同建設,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激發學生精神動力,實現全程、全方位、全員育人。
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也是實施以文化育人的重要手段,但是傳統校園文化活動受到時間、地點、場地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知曉度和參與度。開展網絡文化活動就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又能彌補傳統的校園文化活動無法滿足學生表達自己觀點、情感以及活動其他人性化需求等。此外還可以將線下活動與線上活動相結合,將校園文化活動深入到廣大學生的生活之中,傾聽學生的聲音,調整校園文化活動的實施。總之,依托易班平臺開展活動,形式多樣、趣味性高、參與性強,大大提升校園網絡文化活動的參與度,增進了校園網絡文化育人的實效性。例如易班平臺開展“校園好聲音”活動,同學們通過易班平臺參與比賽的報名和初選,易班后臺篩選報名者參與線下的復賽,同時同學們可以進行投票、評論等直接參與到活動之中。在依托易班平臺開展活動,方式靈活、內容豐富,趣味性強,大大提升易班網絡文化活動的影響力,基于易班平臺構建了網絡文化活動主陣地,增進了校園網絡文化育人的實效性。
基于易班平臺構建“‘互聯網+’網絡文創”要利用好網絡文化活動載體和網絡輿論相結合,通過網絡文化活動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老師參與文化活動中發揮輿論的正面引導,進一步拓展校園思想文化建設主陣地。
總之,有效利用易班平臺構建思政育人大格局,就需要利用好互聯網技術手段,克服易班的技術不足,提升易班服務教育教學的能力,堅持教育教學與網絡文化育人相結合,實現網上網下協同育人,堅持載體建設與內容建設同步發力,堅持師生共建共享,以此構建有溫度,深入學生心扉,有力度,能引領學生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