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鎮江市高等專科學校衛生護理學院,江蘇鎮江 212000)
學校在校內外開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種人倫文化,是以人為本位,以人為出發點,以人為終極關懷對象的文化[1]。早在中國傳統醫學書籍中就闡述了尊重、敬畏生命的基本道德,形成了醫療模式中的人文關懷維度。護理服務對象是人,護理模式從以病人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要求優質的護理服務不僅要關注病人的病情,更應關注病人的內在覺悟和身心境界的提升,優質護理的實施強調了中國傳統文化因素的運用,并內化為護士精神素質[2],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人際互動和諧護理理論[3]。生理學作為研究正常人體生命活動的學科,強調維持內環境的穩定和諧,而護理的終極目標正是促進人體內環境的穩定,維持身體健康。本研究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生理學教學構建和諧護理理論,以提升護生的人文素養,為進入臨床開展和諧優質護理奠定基礎。
選取我院2019級高職護理專業6個班的學生共268名高職護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分為試驗組(3個班143人)和對照組(3個班125人)。試驗組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及護理相關知識,培養護生和諧護理理論;對照組只教授生理學知識,不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和護理學知識。兩組學生性別、年齡、等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干預方法
試驗組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將傳統文化思想融入課程目標,修改課程標準,深入挖掘生理學中的傳統文化思想,巧妙結合教學內容,實現生理、護理與傳統文化的學科融合。生理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思想包括“貴生、保生、尊生”的生命關懷觀;“人最為天下貴”的“以人為本”的理念;“仁愛”的人文思想;“誠信”的道德規范和職業責任;“兼愛”的平等施護;“和則同,同則善”的人際和諧理念等。對照組教學不融入任何傳統文化思想,只傳授生理學知識。
2.評價方法
(1)期末成績評價:學期末,針對試驗組和對照組的生理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對比兩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2)人文品格評價量表:參照國內相關文獻[4]自行設計量表,主要從儀容儀表、人文服務、溝通協作、尊師守紀、操作水平等5個方面進行評價,每個環節設5個小項,評價其護理人文品格的實際表現。評分方法采用Likert5級評分法,非常滿意5分,比較滿意4分,一般3分,不滿意2分,非常不滿意1分。學期結束,由團隊老師共同評價。(3)人文關懷能力量表(CAI)[5]:由護理學家Ngozi O.Nkongho于1990年編制并發表的研究工具,許娟(2008)漢化的版本,用于人文關懷水平測定。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25,有較好的信效度,包括認知(14個條目)、勇氣(13個條目)和耐心(10個條目)3個維度,共 37 個條目。采用Likert7級評分法,其中13個條目需反向計分,分數越高則人文關懷能力越強。總分>220.3分,表示關懷能力高,203.1~220.3分表示關懷能力中等,<203.1分表示關懷能力低。Nkongho推薦的CAI常模[6]以203.10分和220.30分為臨界點將人文關懷能力分為較低、中等和較高3個層次。
3.調查方法
學期末對符合納入標準的護生發放問卷,向其簡要說明本次調查的目的、意義及填寫的注意事項,取得知情同意后,由研究者本人發放問卷并當場收回。本研究共發放問卷268份,回收268份,全部為有效問卷。
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進行描述,并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對對照組和試驗組的生理學期末測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兩組比較成績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1)。試驗組學生達標測驗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可見傳統文化融入生理教學能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生理學知識掌握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表2)。
表1 兩組護生生理學達標測驗成績比較(±s)
分組 人數 平均成績 t p試驗組 143 87.65±6.51 5.029 <0.001對照組 125 75.53±7.97
試驗組護生經過一學期的學習,儀容儀表、尊師守紀、人文服務能力和溝通協作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護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3)。
表3 護生醫學人文品格表現評分(±s)
分組 人數 儀容儀表 尊師守紀 人文服務 溝通協作試驗組 143 24.65±0.51 25.43±0.67 23.73±1.35 22.89±2.02對照組 125 17.32±1.63 16.67±1.97 12.33±2.04 11.98±2.34 t值 9.054 15.235 14.783 14.317 p<0.01 <0.01 <0.01 <0.01
學期末,針對對照組和試驗組采用人文關懷能力量表(CAI)進行評價顯示,試驗組學生護理人文關懷能力中等,對照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低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傳統文化融入生理教學培養和諧護理理念能明顯提高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表4)。
表4 護生人文關懷能力評分(±s)
注:*P<0.05,&P<0.01,#P<0.05
分組 人數項目 總分耐心 認知 勇氣試驗組 143 61.05±6.33*79.02±10.745*63.04±8.916*203.11±15.076*對照組 125 44.36±5.51 51.04±6.173 41.04±8.263 136.44±17.934國際常模 63.11±4.19P.22±7.56D.25±11.57
研究發現,試驗組學生達標測驗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可見傳統文化融入生理教學能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問卷調查顯示原因:1.試驗組87.6%的學生表示傳統文化讓他們意識到救死扶傷的責任重大,和諧護理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認真學習生理學維持內環境穩定和諧才能促進健康,擔負起醫學責任和醫學使命;2.試驗組84.3%的學生認為生理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及護理理念,一方面將枯燥的生理知識變得有趣、有溫度,另一方面拓展了知識面,讓生理學知識更豐富,更貼近臨床護理實際,學生收益很大;3.試驗組學生學習活動積極性很高,課堂氛圍活躍,學習參與度基本都在90%以上,與傳統文化的融入提升了學習興趣、強化了護理職業使命感,堅定了學生的道路自信有關;4.課下討論區師生交流方便、互動頻率高,很好地解決了學生的學習困惑。
研究顯示,試驗組護生儀容儀表、尊師守紀、人文服務能力和溝通協作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護生(P<0.01)。生理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能把人文關懷理念通過環境陶冶、知識傳授和自身實踐,內化為護生的氣質修養和品質[7],可以幫助護士樹立或修正信仰,激發護士的愛心和慈悲心,從根源上轉變護士的職業行為,徹底改變護士重病情輕心理,重技術輕人文的現狀,對提高護士人文關懷能力,開展優質和諧護理,提高護理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認為,教育的目的是養成國民“健全人格”。醫學工作者的健全人格是優秀醫學人文品格和卓越醫師人格的基本內涵[8]。護生在學習生理知識的同時接受傳統文化的滋潤,去繼承、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潤物細無聲”地塑造自己的醫學人文品格,為護生進入臨床開展和諧和優質護理打下堅實的基礎。
南丁格爾曾提出關懷是護理的本質和核心思想[9-10],以患者為中心,關心愛護患者是護理工作的核心內容,也是人文關懷的重要體現。護士具備人文關懷能力是護理人員必備的職業素養,需要長久的傳統文化的熏陶和祖國醫學的有效支撐。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可促進醫護人員建立良好的人格品質、樹立高尚的信仰與信念,促進醫德醫風的養成。為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和較強人文關懷能力的護理人員,在生理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從大一護生開始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培養學生人文關懷意識及人文關懷能力的初養成,對后期進入臨床開展人文關懷護理奠定基礎。
學期末,針對對照組和試驗組采用人文關懷能力量表(CAI)進行教學評價顯示,試驗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中等明顯優于對照組護生(P<0.05),表明傳統文化融入生理教學培養和諧護理理念能明顯提高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問卷調查發現,試驗組學生通過學習94.5%的學生具備了“仁愛”“兼愛”的人文思想,90.67%的學生養成了“和則同,同則善”的人際和諧,97.3%的學生意識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醫護責任的重要性,能主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實驗及人體機能實驗操作中,護生對待人、生命具有博愛和仁愛的精神,能平等對待每位患者,能關注病人的身心和諧,注重維系人體內環境的穩定,開展優質和諧的護理操作;操作中真正能做到“以患者為中心”,注重關注患者的身心變化,養成了“以人為本”的傳統醫學思想及人性化護理理念,初步具備了和諧護理能力,為進入臨床打下堅實基礎。調查顯示,試驗組學生人文關懷能力雖得到明顯的提升,但仍低于國際常模比較(P<0.05),人文關懷能力有待進一步培養和提升,在后期的教學中,繼續將傳統文化思想和和諧護理理論融入專業教學尤為必要。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理教學培養護生的和諧護理理論能使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效果得到提高;能提升護生的醫學人文品格,提升護生的氣質修養;能提升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遵守“誠信”道德規范,養成“尊生重道”的生命關懷觀,具備了“仁愛”“兼愛”的人文思想和“和則同,同則善”的人際和諧能力,形成“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護理理念,能初步開展和諧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