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江
(1.內蒙古工業大學建筑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內蒙古自治區綠色建筑重點實驗室,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2018年3月,中共中央頒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其中提到: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留文化部、國家旅游局。每個地區都會將旅游作為發展、宣傳地區文化的重要手段,而歷史街區的作用凸顯,通過其所包含的地區傳統文化,可展現城市文化脈絡及地域性。但是由于現代城市高速發展,歷史文化街區已與城市發展逐漸脫節,部分歷史街區由于功能單一、區域內環境較差、管理松散等面臨許多問題,導致的街區吸引力下降、游客體驗不足、街區活力下降等,這也是歷史文化街區更新活化的重要議題。博物館建筑作為一個承載歷史的空間載體,它不僅鏈接著社會各方面,也將社會中每個公眾的情感連接在一起。本文以城市觸媒理論為切入點,以塞上老街為載體,以新建博物館為觸媒建筑,探討歷史文化街區更新下的新建博物館設計策略,從老街現狀出發,增加原有的使用空間,通過新建博物館帶來的活力,實現從微觀建筑到宏觀城市的觸媒效應。
“觸媒”概念來自化學領域,是催化劑的別稱,其通過催化作用改變某些化學進程的速率,但不改變其中的反應標準自由焓變化,以得到所需結果,在這個過程中自身并不會被消耗。“觸媒效應”即指在事物的變化過程中起到促進或媒介作用的因素所產生的效果。
城市觸媒理論最早由韋恩·奧圖(Wayne Atton)和唐·洛干(Donn Logan)提出。他們在《美國都市建筑——城市設計的觸媒》一書中對城市觸媒理論進行了詳細論述。其理論的目的就是如何利用單體建筑的開發活動促使整個城市的構建持續以及漸進地改革。所以,一棟獨立的建筑物或設計方案將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并影響最終的城市形態。在整個城市觸媒過程中,這種從目標導向結果的新型設計策略,使用人為判斷和引導的觸媒方式,既保護了傳統歷史文化街區的城市文脈和其中包含的建筑文化,也對城市進行了活化。
塞上老街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建成于明朝萬歷三年(1575年),歷史悠久。整條老街全長380m,街寬約25m(包括兩側建筑)。整條街道遍布民族元素,街內建筑風格主要展示了明清時期北方傳統民居的樣式。塞上老街的東北角即為呼和浩特地區著名的大召寺,借助于大召寺,塞上老街成為當年歸化城,乃至今天呼和浩特市的重要商業街之一,體現了地域性傳統文化街區、商業街區獨特的吸引力和歷史價值。
傳統街道由于其獨特的圍合界面和宜人的空間尺度,為周邊居民提供了不同感受,這同樣也成為一種傳統的承載。這條老街南北兩側原有多條巷道,這些巷道可以通向周邊各個庭院。如今,這些巷子的尺度已經無從考證,但從現存遺跡可以窺見一二,其高寬比大致為1∶1,個別街道高寬比達到2∶1。這也使得整條老街的圍合感較強,并且整體尺度較為宜人。
呼和浩特市政府為了提高塞上老街的活力,于2006年以旅游為定向進行了一系列城市歷史文化街區的更新工作。經過實地調查,發現仍然存在缺乏活力的問題。
2.2.1 業態簡單、活力欠缺
整條老街遍布各類型商鋪,通過實地調研分析發現,街內古玩商店的數量占據絕大部分,其次為貴金屬(主要以金銀為主)飾品加工店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皮具店,日常生活用品店和文化服務性的商鋪最少。可以看出,整條街區業態成分較為單一,使其對游客即周邊居民的吸引力較為低下。
2.2.2 整體性不足
歷史街區的更新保護逐漸成為城市建設較為重要的舉措之一,塞上老街也經歷了幾次整體街道的更新。老街建筑形成了連續的沿街立面,但是由于存在管理問題,許多立面被人為破壞。有些商家將本為一體的建筑分割開來,將原本無門的開間改造為單獨的一間鋪面出租;有些商家在自家商鋪門前私自搭建,侵占了一部分步行系統;有的商家為了自己喜好,將原有的門窗換成現代材質的門窗。這些行為對整個老街的歷史樣貌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壞,嚴重影響了整條街的連續性,使其整體性較差。老街上的傳統建筑并沒有為商家提供統一懸掛標識牌的位置,所以商家一般會在較為顯眼的檐下進行懸掛,雖然每一家的標牌很有特色,比較符合老街的歷史氛圍,但是卻與整體風貌有些不太協調。
2.2.3 缺乏公共空間及步行街
塞上老街在其區域內有著重要的交通作用,連接老街兩側的巷道,使其與城市主干道相連,同時塞上老街內有小學(通順街小學),這也使得整個老街的交通比較繁忙,人流、車流完全混在一起。經過改造后,南北兩側的巷道減少,小學遷至街道外部,街區也以步行街的形式存在。但是經過實地調研后發現,街區內依舊有許多非機動車,并且缺乏管理,隨意放置。這些肆意停放的非機動車嚴重影響街區交通,在影響游客通行的同時降低了游客游覽的興致。雖然全街長380m,在歷史文化街區中不算長,但是整條街缺乏游客休息之所,游客暢游于此,疲憊感會伴隨著街道的深入而增加。
歷史街區承載著城市的文化、歷史與民族特色,而博物館作為一個展示平臺,將城市的人文、歷史、文化展現給參觀游覽的客人。將塞上老街新建博物館作為觸媒元素,利用城市觸媒理論進行老街的活化,從微觀到宏觀,將博物館與歷史街區合二為一,與周邊觸媒元素共同作用,激活街區文化,幫助業態改善,提升街道的場所精神,使其形成正面效應。
博物館建筑本身作為“點”,通過建筑的公共空間作為街道內不可或缺的節點,影響周邊。東起塞上老街牌樓,西至鐘鼓樓,博物館、塞上老街以及西側鐘鼓樓形成“線”狀元素,結合場地內景觀節點和公共空間完成街區肌理的延伸,增強老街東西兩側的聯系,形成更好的視覺體驗。老街與周邊環境以及城市區域作為“面”元素,由“點”“線”元素形成正面效應,從而擴大其影響范圍。
力求在不同時期將功能空間最大化利用。游客與周邊居民對于“點”元素的不同功能空間的要求有所不同;由于位處我國北部,冬夏兩季氣候差異較大,所以功能空間在使用效率上也不盡相同,試圖將其綜合利用。
身體感知作為一種人類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同于視覺、聽覺、觸覺等,希望游客在游覽過程中將自身與博物館融合,使自己也成為建筑中的一個元素,去體驗整個建筑空間帶來的心理感受。通過游覽的全過程,將“以展品為主”的游覽方式過渡到“以游客游覽體驗為主”的形式上,突出整個建筑的空間屬性。
此新建博物館,由城市觸媒理論出發,以豐富原有博物館空間要求進行設計。將博物館與塞上老街融合,成為其中的活化元素。布置多種不同開放空間,填補老街的一些原有功能缺失。設計場地大致成方形,位于整條老街中間位置,東側遙望大召寺,西側為鐘鼓樓,總用地面積為2 475m2,建筑面積為2 840m2。整體建筑4層,均為地上,將展覽和公共空間布置有機結合,并且增加了老街所缺乏的一些功能。
新建博物館立面和屋面的折線形式充分汲取了老城的建筑形態分割,并融入城市肌理。屋面不僅為建筑內部提供遮蓋,也將其內部展示空間進行延伸。同一屋檐下的展覽和公共空間相互包容,同時給建筑內部空間創造豐富的垂直變化。建筑東西兩側不進行圍合,使整個依托于大召寺的塞上老街東西側景觀貫通。
結合老街現有公共空間缺少、業態單一等系列問題,通過開放式休息空間、功能廳、屋頂平臺及開放的樓梯間,解決不同使用人群對于空間的需求,從而實現建筑空間的多元化。
建筑體量遵從老街尺度,整個博物館首層和半戶外的中庭與花園、老街相連,全天候對該城市居民開放。這個藝術結合的公共空間有3個出入口連接周邊,不僅成為一個公共展覽機構,還是群眾的文化生活空間。博物館內部4層展館空間錯落有致,相互通聯,流線清晰,交通便利。
將塞上老街中的地域性建筑以及特定的建筑語言與城市的歷史文化相結合,利用現代建筑材料的豐富以及傳統材料的特性,展示歷史文化在時間維度中的厚度,做到以人為本,使游客暢游于歷史中,展現歷史的重要性。
歷史文化街區更新作為一個城市活化的重要手段,不僅要從城市肌理、建筑風格等方面出發,更應將社會學融入,思考場地與人的相互作用。將新建筑作為觸媒元素,置于歷史文化街區,通過其新穎性為當地文化旅游產業帶來正面的促進作用。希望可以提取本土地域性建筑元素,使用現代設計手法,將古典美學理念融入周邊環境,擴大“面”元素在地區的影響力,增加游客在其中的體驗,使其可以與歷史對話,感受當年的歷史氛圍,承托并延伸城市肌理。同時參考開放性空間、多元性空間、體感交互、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歷史文化街區活化議題提供一定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