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夢昕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
我國自漢代開辟絲綢之路, 就將瓷器帶入了西亞諸國。而今, 陶瓷已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這些陶瓷中, 景德鎮瓷器不可或缺。這得益于由人、物和環境所構成的當地瓷文化。在此背景下, 筆者以資源觀理論為基礎, 對景德鎮瓷文化的異質性進行分析, 以期對瓷文化的延續和傳承提供思路。
資源觀理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Marshall(1925)和Penrose(1959)[1]。但 是 直 到1984年, 學 者Wernerfelt正式從資源方面分析了事物的有效性。學者Barney (1991)認為, 資源的異質性和不可完全移動性是事物獲得競爭優勢的必備條件。其中, 資源的異質性是最基本的條件, 也是資源具備不可完全移動性的基礎[2]。
對于資源的異質性, 學者們基于不同的背景和角度, 提出了不同的見解。總體認為存在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資源不能被交易, 專用于特定需求。當資源符合這一條件時, 則是異質性資源[3]。但這種情況的資源較少存在, 因此, 主要以第二種情況作為研究內容。第二種情況是資源可以進行交易, 但在目前的狀態下會更有價值[3]。或是認為資源被用于特定途徑后, 便很難再適用于其他方面。一旦改變, 其價值便會大幅度下降[4]。
除此之外, 有的學者認為, 當資源相互結合使用時, 會具有更高的經濟價值。一種情況是資源中含有專用化資產(specialized assets), 即在事物的要素中, 有一項要素特定, 使得整體的流動性受限, 形成資源的異質性;還有一種情況是共同專門化資產(cospecialized assets), 是具有雙邊依賴性的資產。指的是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形成資源的異質性[4][5]。
綜上, 資源觀理論認為, 文化的競爭優勢來源于組成它的內部資源, 而資源之所以能造成競爭差異, 是因為自身的異質性。本文以資源觀理論為基礎, 試分析景德鎮瓷文化的異質性。
本部分將對景德鎮瓷文化的異質性進行分析。分為兩個部分以作闡述:一是對瓷文化的組成要素進行闡述;二是以資源觀理論為基礎, 對景德鎮瓷文化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進行分析。
景德鎮瓷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 是因為組成它的要素具備一定的異質性。通過對各種要素的歸納整理, 可以將其分為三大類:物、人和環境。其中物包括瓷土原料、水資源和燒制燃料;人方面包括人的制瓷工藝和裝燒手法;環境方面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以下將根據這三種分類對景德鎮瓷文化的異質性進行具體闡述。
1.物
(1)瓷土原料
景德鎮富含大量的瓷石和高嶺土。其中瓷石和瓷土來源于景德鎮大致五層的地層之中。由于地層深淺的不同, 所產出瓷石和瓷土的耐溫性不同、粗細不同, 因此, 可以鍛造出不同品質的瓷器[6]。而在景德鎮浮梁縣, 自古便蘊含大量的瓷土、釉漿、耐火土等自然物質, 這些都可以作為制瓷的原材料。而另一關鍵原料高嶺土, 產自景德鎮鵝湖縣的高嶺山, 這種由花崗巖風化而成的瓷土, 耐火性極強, 是鍛造景德鎮瓷器的絕佳原料[6][7]。
(2)水資源
景德鎮境內河流星羅密布, 縱橫交織, 既為制瓷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 又為運輸瓷器至外界提供了水上通道。除主干河流昌江外, 景德鎮共計50多條小河流。這些河流呈葉脈狀分布, 緊密聯系, 流向各個村莊。再加上巖層堅固, 被侵蝕部分較少, 所以水中的含沙量較低, 水質出色, 為制瓷提供了較好的水源, 對深層次淘洗瓷土也提供了一定的幫助[8]。另外, 這些河流還可以作為運輸成品瓷器的水路, 在古代, 水路既快捷又便利, 其耗費要遠遠低于陸路,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運輸成本, 提高了效益。
(3)燒制燃料
江西三面環山, 景德鎮位于江西東北部, 地處丘陵地帶, 山群圍繞四周。叢山之中樹木蔥郁, 尤其是松林的數量繁多。而松林中盛產的馬尾松柴和制瓷息息相關。這種松柴在景德鎮區域內唾手可得, 反觀其本身的特點, 該松柴油脂豐厚, 燒成溫度較高, 可以作為制瓷過程中最合適且性價比極高的燒制燃料[8]。除此之外, 景德鎮地區還盛產一些狼雞草, 可以和普通樹枝一起作為燃料, 用來燒制粗瓷[6]。
(4)窯爐
景德鎮窯是中國傳統窯爐, 屬宋代六大窯系之一, 因成功煅燒青白瓷而享譽盛名。景德鎮窯由多個窯口組成, 其中馬蹄窯和龍窯被公認為是煅燒景德鎮瓷器的主要窯爐。
首先是馬蹄窯, 因外觀形似馬蹄模樣而得名。窯室外觀小巧, 呈單個扇形, 前窄后寬。在窯室后部的下方設有煙孔, 當向窯內加熱時, 火焰觸碰頂部回旋, 流向瓷器的坯體, 以此將瓷器燒熱。這種火焰沖擊的方式可將窯內溫度升至1300℃以上, 符合一般瓷器的煅燒標準。
而另一種窯爐稱為龍窯。形如其名, 像一條蜿蜒盤旋的龍, 一般依山而建, 龍窯可以迅速升溫, 使得窯內的瓷器可以迅速生成, 適合煅燒胎體較薄的瓷器。而青白瓷恰是胎體薄如翼的代表, 兩者相得益彰。然而龍窯的建造對坡度的要求較高, 因為坡度的大小影響著窯內的溫度。因此景德鎮人民匯集智慧, 基于這個前提, 建造了窯頭坡度大、窯尾坡度小的進化版龍窯, 更加利于當地瓷器尤其是青白瓷燒制成型[9]。
2.人
(1)制瓷工藝
瓷坯裝燒前, 首先要經過揉泥、拉坯、利坯、曬坯和施釉等步驟對瓷坯進行制作。其中, 拉坯、利坯和施釉這三個環節非常考驗制瓷工人的手藝。首先是拉坯時, 制瓷工人利用旋轉的轉盤對瓷泥進行塑型, 拉出瓷器的大致模樣。接著再利用小刀對瓷的形態進行修整, 最后為坯體添上釉色。這幾個步驟的精細程度決定了瓷坯呈現出來的優良程度[10]。
(2)裝燒手法
①單件裝匣仰燒法
此種裝燒法是當地人民集思廣益發明出來的, 利用匣缽來裝燒瓷坯。在匣缽中有多個上下空間, 均被分開。先提前在匣缽中放入墊餅, 再將制作完成的瓷坯放入匣缽每個獨立的空間中進行裝燒。這種方式很大程度地減少了釉面的污染, 提高了成品率[6]。但同時, 由于每個獨立空間中僅放入單件瓷坯, 導致成本較高, 該裝燒方式用于煅燒品質較高的瓷器。
②支圈復合覆燒法
覆燒區別于仰燒, 將瓷坯倒扣著進行燒制, 是當地制瓷工人基于成本問題而改良的新型裝燒手法。而支圈復合覆燒則是將提前制作好的泥餅放入裝燒空間的底端, 再將碗類瓷坯倒扣在上方, 一個疊一個地批量進行裝燒。這種方法可以同時用來燒制同一形狀的瓷坯, 提高產量, 還可以降低瓷器的變形率, 減少成本[8]。用于煅燒普通出品的瓷器。但是這種裝燒方式也有缺陷, 那就是所燒制的瓷器在開口處附著著澀圈, 難以對其進行清洗。
3.環境
(1)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包括作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因此, 制瓷的自然環境包括兩個方面, 即生產資料和勞動對象。景德鎮當地擁有充足的瓷土原料、水資源和燒制燃料;在氣候方面, 景德鎮日照長、雨水足的特點也非常適合曬坯[8]。除此之外, 景德鎮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人文熏陶, 也使得當地居民都紛紛學習制瓷工藝, 產生了一批又一批擁有精湛手藝的制瓷工匠們。
(2)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對景德鎮瓷器的影響, 以青白瓷為例。景德鎮青白瓷興盛于南宋, 人文環境體現在當時的大眾審美風格和宗教信仰方面。宋代由文人執掌朝廷, 展現的是一派怡然自得的景象, 人們安居樂業, 豐衣足食。在這種社會發展下, 導致宋代的文人墨客劇增, 這類群體對景德鎮青白瓷的外形乃至雕花風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宋代時期儒、釋、道兼收, 人們注重修養身心, 講究用品的內在品質而非外部雕琢, 反對浮夸之風, 這一風氣也對青白瓷的工藝制作產生了影響[10]。
上文中分別對景德鎮瓷文化的要素從人、物和環境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在此基礎上, 筆者將對要素之間相互依賴后產生的異質性進行分析。
1.物與物
瓷石和高嶺土與水結合, 形成瓷泥。景德鎮當地的水流沙石較少, 水質細膩, 瓷土豐富, 且耐高溫, 為形成好的瓷泥奠定了基礎。而又因當地的燒制燃料豐富, 以松柴等為代表, 燃料價格低廉, 燒制溫度高的特點有利于瓷泥成型, 成型后的瓷泥才能進行下一步的燒制。在燒制過程中, 當地窯爐內部溫度高, 受熱均勻, 有效地提高了瓷坯的產率。
2.物與人
瓷泥混合而成, 需要人工進行捏制。瓷泥首先由當地工匠們反復進行揉捏, 為之后的步驟進行鋪墊。再對瓷泥進行拉坯和利坯等環節, 使得瓷泥成型。在成型之后, 需要對瓷坯進行裝燒。裝燒離不開工匠們事先對窯爐的設計, 也離不開在此過程中工人們使用的裝燒手法。通過當地工匠初期對瓷泥揉捏成型和后期利用窯爐的成功煅燒, 才能產出合格的青白瓷體。源源不斷的物作為瓷器的原材料, 加之工匠們傳承下來的塑型與燒制的手藝, 才使得瓷器在景德鎮地區的發展拔得頭籌。
3.人與環境
景德鎮瓷器的釉色和雕花風格受到了人文環境的影響。南宋時期的崇文抑武致使當時瓷器的釉色迎合了文人淡雅素樸的特點, 故有“仿玉”之說。而正是受到大環境的熏陶, 當時景德鎮地區的青白瓷雕花風格也極為婉約和簡潔, 幾筆勾勒訴說著雅士們的情懷和追求, 使得青白瓷成為天然質樸的代名詞。而這一切的展現都離不開當地工匠們高超的刻花手法。正是匠人們多年來的堅守, 才可以讓我們現今還能身臨其境般感受宋代的社會風貌。青白瓷是景德鎮瓷器的代表, 景德鎮瓷器又是中國瓷器的代表。
4.人、物、環境
景德鎮瓷文化是人、物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青白瓷能在南宋時期達到鼎盛, 也是由于天時、地利、人和的作用。首先, 崇文抑武的大環境下, 國家不受戰爭紛擾, 人民安居樂業, 這就奠定了人們追求更高品質生活的基礎, 瓷文化不再是皇家專屬, 而是走進了千家萬戶, 家喻戶曉, 其次, 景德鎮地區山群環繞, 支流繁多, 儲備著大量的制瓷原料, 能夠助力瓷文化的源遠流長;最后是人和, 包含了當地土生土長的制瓷工匠和由北往南移居的匠人們, 正因為他們的堅守和突破, 才讓景德鎮瓷器涌現出新活力, 才讓景德鎮瓷文化代代相傳。
本文對資源觀理論進行簡單梳理, 探討了景德鎮瓷文化的異質性。筆者通過對文獻的梳理和總結可知, 當某種文化的競爭優勢來源于內部某種資源或是某幾種資源的結合時, 則表示該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異質性。在此基礎上, 對景德鎮瓷文化進行分析。首先對構成景德鎮瓷文化的人、物和環境依次進行闡述, 接著將要素進行結合, 對要素間的相互依賴進行整合。通過對理論的內涵闡述以及相應的異質性分析可知, 景德鎮瓷文化具備了一定的異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