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歡歡 李 源
貴州大學美術學院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 算得上是婦孺皆知。從原始社會時期圖騰崇拜開始, 就出現了龍的雛形, 與原始神話一起成長, 從此龍蒙上了濃厚的神秘色彩。進入封建社會以后, 龍也成為皇權的重要標志, 于是神話中的龍逐漸失去了它的光彩。龍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承神靈, 涌現出真龍天子、飛龍在天、二龍戲珠、魚躍龍門、望子成龍、龍鳳呈祥等成語, 將這些成語所代表的圖案應用并體現到中國傳統的建筑物甚至是器具上, 使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一覽無余。龍紋隨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逐漸完善, 人們的審美也在變化和發展, 同時又追求傳統的藝術形式和文化的完整性。所以需要更多地去將傳統的龍紋與現代設計手法相結合, 設計出符合現當代審美價值的設計作品, 并且用更廣泛的形式創新, 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讓人們體會那種返璞歸真的樂趣, 并且還能更深刻地了解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
新石器交替的遠古時代是龍紋造型的起源時期, 是原始氏族的一種圖騰崇拜, 呈現出稚嫰古樸的造型特征。遠古時期出現的原始龍紋距今6000余年, 堪稱“中華第一龍”的蚌殼堆塑的龍, 距今5000余年的玉龍, 不晚于4500年前的山西彩繪陶龍, 距今約3400年的大甸子陶器龍紋……這些原始龍紋樣的出現都確鑿地證實, 中國的龍源于遠古時代的原始社會。
三星他拉玉龍是紅山文化時代的產物, 整體造型呈C字形環曲勾身, 無足, 無角, 無耳, 無鱗, 豬首龍身, 身體蜷曲著;頭部造型似豬首, 嘴向前延伸略向上彎曲且緊閉;鼻端的截面部分近似于一個橢圓形, 截面上有雙圓孔對稱排列作為龍的鼻孔;眼尾細長向上翹, 頸脊上長著象征著當時豬體形象的長鬣, 長鬣呈薄片狀并向上飛揚卷翹, 末端尖銳, 呈現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
相較于商代以后的龍紋造型來看, 遠古時期的龍紋造型簡樸粗率, 線條流暢, 不論是色彩還是造型上都呈現出濃郁的原始風貌。遠古時代的各種龍紋造型為后來的商周龍紋造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成為商周藝術家們龍紋創作的重要來源。
商周時期宗教巫術風行, 有著濃厚的宗教感。龍紋造型樸素粗野, 大多近似于無爪的爬行動物。商周龍紋在陶器和玉器中大量發現, 在青銅器的裝飾紋樣中最為突出, 造型上有夔龍、螭龍、蟠龍、虬龍、蛟龍和一首雙身龍紋、雙頭龍紋、攀龍等, 表現手法上有線刻、浮雕、半浮雕、鏤空雕等, 常使用直線條來表現高浮雕的龍紋造型主題, 形成了各自獨特的特點。
商周時期的青銅工藝是明確出現龍紋樣的開始, 隨著青銅器上的紋樣越來越復雜多變, 兩側開始出現對稱排列的兩條蛇形輔助圖形, 這就是商代夔龍的雛形。夔龍一般采用伸卷自如的長條形單線條作為軀體, 造型身軀作爬行狀, 動感十足, 造型十分簡練;額頂有角, 頭部向下, 嘴巴張開, 雙唇向外翻卷;軀下有足成勾形, 并非一足, 還有兩足、四足, 甚至無足;尾巴向上卷起或者向下彎曲;夔龍的下巴部分和龍足為幾組彎勾, 有的作為主體紋飾飾于器口下頸部, 或者作為次要紋樣飾于圈足。
相對于早期的原始龍紋樣造型, 商周龍紋樣造型更加豐富多樣, 刻畫生動細致, 從直線到曲線, 從無足到有足, 從無角到有角, 龍嘴從緊閉到張開, 增加了很多裝飾紋樣, 從嚴謹到奔放, 由厚重到相對輕快, 但相較于商代后期的龍紋樣造型還是顯得樸拙原始。
春秋戰國時期, 奴隸社會潰敗, 封建社會開始萌芽, 政治上諸侯紛爭, 思想上百家爭鳴, 孔教和道教盛行, 擺脫了原始宗教, 用理性主義解釋世界。春秋戰國時期是龍紋樣造型的光輝時期, 楚國出現的龍紋樣豐富多彩, 不僅有飛龍、大海的蛟龍、馳驅如飛的螭龍、二龍合體的玉雕龍紋“雙龍首璜”, 還出現了龍車和龍舟。在戰國的青銅器和織繡品上出現了龍與花草結合的“花草龍紋”和龍與云結合的“云龍紋”, 這兩種紋樣表達了當時人們的意愿。
春秋戰國時期龍紋在圖案結構上追求精細的裝飾感, 早期的龍紋造型呈蛇形卷體狀, 以頭部為中心, 作方形回旋轉著。晚期的龍紋造型朝著獸形發展, 身軀多作獸形, 身軀呈“S”形彎曲, 頭部回首吐舌, 有冠飄于頭前, 四肢蜷曲, 尾部較長, 呈尖形卷曲。如花草龍紋的造型特點是把蛇形的龍紋造型與花、葉、藤蔓等植物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 尖銳鋒利的龍爪、龍尾、龍頭和龍角都是由植物構成的, 顯得生動靈敏, 像一只跳舞的優雅的龍。
春秋戰國時期的龍紋樣造型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最終形成了傳統意義上的“三停九似”的標準龍紋。相較于戰國以前的龍紋樣造型, 最大的不同是加入了神話傳說和鬼怪題材, 逐漸由幾何抽象往寫實方向發展, 同時還加入了吉祥寓意在其中, 龍紋樣造型由樸素、規整、謹密到流暢、靈活、奔放, 形成了特別的造型風格。
秦漢時期是封建社會興起的階段, 青銅器衰落, 在時代統一的社會背景下, 這一時期的龍紋造型呈現出樸實雄渾的特點。秦漢時期的龍紋造型大致分為“獸身龍紋”和“蛇身龍紋”兩種, 在秦代向漢代的過渡階段, 獸身龍紋增多, 蛇身龍紋減少, 除了螭龍、應龍、赤龍、蛟龍以外, 還出現了蒼龍、黃龍、白龍、云龍等龍紋造型且與神話傳說結合在一起, 展示出浪漫的精神色彩。
秦漢瓦當上的走獸形龍紋是“獸身龍紋”的代表, 其造型特點是軀體短且似猛虎和野馬;頸部細長;有龍角;有微微卷起的胡子和肘毛;眼睛細小, 嘴巴張開;有雙翼且身披鱗甲;四足保持走獸的爪型, 仍然保持商周時期的三個龍爪, 前足一條駐地, 一條向前伸展, 后足一條駐地, 一條向后抬起, 呈現出生動活躍的龍紋造型。“蛇身龍紋”從西漢時期開始普遍, 造型以蛇形為主體, 老虎、老鷹等動物相結合, 體型呈波浪狀, 有云紋氣浪裝飾在周圍, 頭大頸細, 嘴部大張并吐露舌頭, 無脊有鱗, 背著羽鳳, 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活力感。
秦漢時期的龍紋造型由抽象向現實化和多樣化方向發展。相較于秦漢以前的龍紋造型來說, 秦漢時期的龍紋造型不同的是帶有浪漫的雙翼, 還出現了之前沒有的胡子和肘毛, 并在張嘴的時候吐露龍舌。
隋唐時期是中華文明的繁榮期, 國力強盛, 社會安定, 采用了開放的政策, 不僅吸收了大量的外來有用文化, 還將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隋唐時期是龍紋造型發展演變的重要轉折期, 造型上出現了騰龍、唐代龍、穿板龍、團龍等龍紋樣。
隋唐的龍紋出現了新的變化, 但未完全脫離獸身形態。隋代更加注重功能, 龍身作瓶體, 軀體作瓶柄, 龍頭探入瓶內作喝水狀, 既使用又生動美觀。唐代龍體型飽滿富麗, 介于蛇與獸之間, 大多呈飛行狀;頭部扁長, 上唇上翻;龍角開叉前移位于前額眼睛部位生出;尾巴往往表現為從前到后繞過一條腿呈S形彎曲, 尾巴從虎尾變成了蛇尾;龍爪子多為三趾利爪, 四腿往外延伸, 周圍布滿了整齊的鱗片;張嘴吐舌, 同時龍珠開始出現。
相較于隋唐前代龍紋造型和后來的龍紋造型, 隋唐的龍紋造型越來越精致華麗, 隋唐的龍紋樣從古拙嚴謹變為自由舒展, 由注重裝飾轉向注重實用, 從單獨使用到與多種紋樣結合使用, 從虎尾變成蛇尾, 龍角分叉, 耳朵呈多頁形, 嘴部又尖又長。
宋代崇尚理學, 工藝美術品較為發達, 步入了黃金時期, 元代在宋代龍紋造型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發展。“三停九似”的龍的造型定型于北宋時期, 宮廷龍和民間龍同時發展, 宮廷龍造型精致華麗, 民間龍造型相對簡樸, 具有驅邪祈福的寓意。
宋代幾乎看不見走獸狀龍紋的痕跡, 龍紋造型特點為沒有龍背和雙翼, 頸部和腹部逐漸變粗且彎曲自如, 龍頭造型裝飾物變多, 龍發朝尾部披散開并且向上卷起, 龍角分叉呈鹿角。宋代典型的石刻雙龍, 打破了傳統單龍的構圖形式, 演變成為多龍構圖。元代的龍紋造型藝術特點是:頭部扁長, 龍眼十分有神, 像兔眼一樣;龍須, 龍發, 肘毛向后飄揚;身軀呈S形彎曲形狀, 四爪開始出現。
相較于宋元早期的龍紋樣造型, 宋元時期的龍紋造型從樸拙到細致完善;從單龍到多龍;龍體更加修長;從無爪鱗到有爪鱗, 四爪開始出現;頭部更加扁長;肘毛變成了三束飄帶;構圖上逐漸脫離了對稱形式, 采用散點布局;宋代開始龍紋和鳳紋搭配使用。
明代時期資本主義經濟興起, 經濟文化十分繁榮, 龍紋發展進入興盛時期, 出于鞏固政權的需要, 象征著皇權的龍紋等級分明, 五爪為龍, 四爪、三爪為蟒。明代的龍紋樣造型在構圖和形體結構上發展出了一套特別完整的體系, 從造型上區分, 有狀態像行走的行龍, 盤卷成一個圓形的團龍頭部為正面的是正龍, 頭部為側面的是坐龍, 頭部在上面、尾部在下面的是升龍, 龍尾在上面、龍頭在下面的稱為降龍;在形態上區分成蛟龍、虬龍、螭龍、應龍、夔龍、肥遺龍等;根據其性情區分成有蜻龍、云龍、火龍等。
石刻龍是最能代表明代龍紋特色的龍, 造型特點為龍嘴大多閉合且更為扁長, 龍鼻向上翹象征著吉祥如意, 龍頸細長呈S形彎曲, 肘毛呈三條往后飄, 龍角分叉, 龍發多而長且向上飛揚, 龍爪刻畫上分為象征皇權的“五爪金龍”, 象征莽的三爪四爪。明代出現了頭部朝正面的坐龍, 其特點是龍頭、龍角、龍齒、龍須、龍發、龍目整齊對稱排列, 龍頸由頭往上延伸, 身軀先往左卷曲, 然后往右卷曲, 再往下方彎曲, 再往左上卷曲。
相較于明代以前的龍紋造型, 明代龍紋刻畫更為精美寫實, 不同的是民代龍紋出現了五爪“金龍”, 通過龍爪的數量來劃分等級, 龍發向上飄, 龍鼻向上翹起, 追求吉祥的寓意更為明顯。
清代繼明代哲學思想日益發展, 科技也隨之發展, 技藝精絕, 進入了百花爭妍時期。清代龍紋多為蛇形龍, 較少使用獸形龍, 產生了反映統治階級審美意識的宮廷龍和滿足勞動人民實用功能的民間龍兩種。宮廷龍追求華麗精美, 不講究其使用功能, 不計成本, 大量的裝飾掩蓋了材質本身的美感, 如銅鑄龍和云龍編鐘等。民間龍講究其實用性和功能性, 就地取材, 大多簡潔質樸, 例如卷草拐子龍和夔龍, 為龍紋造型的發展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局面。
清代龍紋造型進一步發展完善, 矯健飄逸, 龍頭飽滿, 眼睛呈圓狀, 龍發飄逸, 有龍須, 嘴部張開吐露龍舌, 龍牙鋒利尖銳, 龍角粗壯, 龍眉濃郁倒掛, 增加了其生動感和嚴肅感, 軀體蜿蜒盤旋, 龍頭正面刻畫, 軀體長度是頭部長度的8倍, 尾鰭似一團火焰, 四條龍肢相對長在軀體的三分之一處, 龍腿上有毛發, 龍鱗密布。
相較于清代以前的龍紋造型, 清代的龍紋更精美細致, 裝飾方面顯得有些煩瑣復雜。不同的是龍角粗大醒目, 龍尾為秋葉形, 尾鰭相比清代以前變大了許多。
龍大致可以分為龍頭、軀干、四肢和龍尾四大部分, 龍頭是最能體現龍紋造型特征的一部分。龍頭造型由龍角、龍耳、龍眉、龍額、龍鼻、龍腮、水須、胡須、觸須、龍發、龍舌、龍齒、獠牙、龍唇等部件構成。由于畫龍忌諱合嘴、閉眼睛和低頭, 通常龍頭造型為嘴巴大張且時而吐露舌頭, 兩只眼睛炯炯有神, 龍發茂密飄動, 獠牙從嘴根部長出, 嘴角和腮呈圓弧狀, 像牛耳朵的耳朵長在嘴巴后面與眉毛共存, S形狀的龍須飄于腮的兩側。
提取龍頭造型中的角、耳、眉、額、鼻、腮、須、發、舌、齒、獠牙、唇等重要組成部分, 用三角形和圓形等幾何圖形抽象化的方式將其概括, 重新組合在一起, 采用符合現代審美的對比色進行創新設計, 在不影響其辨識度的情況下, 使其更符合現代人們的審美需求, 并運用到當代的茶葉包裝設計之中。幾何化抽象化的方式雖然看似簡單, 但要運用得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對其進行不斷的嘗試和總結, 才能找出最適合的方式提取出最重要的元素進行設計, 且不會改變其識別度和文化內涵。
本文主要對從原始社會到清代各個朝代龍紋樣的造型發展演變進行深度的梳理及比較分析。選取最具代表性的龍頭造型運用幾何抽象的方式進行簡化和提煉重組, 采用更具現代化、更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對比色進行設計并運用于現代茶葉包裝設計中, 對傳統元素進行現代化的改造與創新, 賦予傳統龍紋樣以現代化的設計語言, 這不僅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也為以后圖形表現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方向, 同時還使人們對傳統龍紋造型及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希望本文對龍紋造型演變的解讀及創新應用設計的研究和探索, 可以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 使現代設計折射出濃厚的中國美學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