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瑩
(福建省寧德市機關幼兒園 福建寧德 352100)
在幼兒園美術主題活動中,孩子們首先能夠充分接觸到廢棄的原材料,當然還有自然材料等新環保材料,用這種自然材料來創作,體驗新環保材料的文化更新改造;其次,大自然是環保教育的主要場所,其自身的藝術美也可以用于藝術教育。豐富的鑒賞素材圖片,使美術活動與環保教育更加緊密相關;環保活動的主題活動也可以借助兒童畫來完成。同時,給孩子一種科學發展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趨勢,提高環保意識。
環保教育主題活動是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無法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們可以用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另外,隨著環境的不斷惡化,環境污染問題也引起了大家的關注。環保教育可以喚起孩子的環保意識,塑造幼兒環保的個人行為。將環保教育的要素融入幼兒美術活動中,讓孩子們在藝術創作中體會到生態環境保護的實際意義,而不是隨隨便便將美術教育活動與環保教育緊密結合,對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和自然環境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
在開展兒童美術活動時,可以適應時代條件,根據所在幼兒園的自然環境,開發設計多種新型環保材料,讓孩子們開展不同形式的美術主題活動,同時進行正確引導的活動。孩子們利用這種新型環保材料開展美術活動,塑造環保意識,產生環保行為。
一些位于農村的幼兒園對天然材料的研發和使用比較充分,并針對某一主題或某類材料進行了詳細介紹。將農村常見的泥土、小麥草、棉絮、稻草等天然材料帶到幼兒園,正確引導孩子養成美術手工藝方法。充分挖掘當地特色資源,為兒童構建內容豐富、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區域活動。根據時間條件,將生態資源與區域緊密結合,將藝術設計區對外開放,靈活利用土、林樹、小溪等環境資源,使其能夠為美術教育的成功作為案例。位于大城市的我們靈活使用容易獲得的天然材料開展美術教育活動。利用秋葉,開展了一系列以手工藝為主題的活動。借助兒童繪本,利用蔬菜、水果、瓜類、五谷雜糧,開展了一系列美術主題活動[2]。
廢棄產品也是兒童繪畫主題活動的常見原材料。在利用廢棄材料再造的過程中,孩子們在整個操作過程中體驗到了“廢物利用”的奇妙效果,他們的環保意識和個人在環保方面的行為也獲得了發展。調查分析廢棄原材料的自然資源和方法,納入主題教育和創意藝術主題活動,明確提出相關美術教育建議。孩子們用過的廢棄原材料,可以由孩子自己整理,激發了他們參與藝術主題活動的主觀能動性,也培養了環保意識。開展廢舊原材料分類,展示利用廢舊原材料開展兒童繪畫主題活動的一些基本方法。在體驗各種天然材料和廢棄材料特性的基礎上,正確引導孩子,有效地利用這種材料開展建設生產主題活動,充分正確引導孩子探索、學習和訓練,也是讓孩子們發現了廢棄材料的利用價值。一開始我們可以專門教孩子用牙膏盒做房子、汽車等,雖然不是很精致漂亮,但會沉迷于自己的作品,還可以用小鞋盒和大紙箱制作幼兒園活動器材供孩子們活動。從本次主題活動中,他們會發現,原來被扔掉、變成廢物的物品可以再利用,通過自己的動手和生產,變得越來越有價值。參與垃圾收集可以讓孩子們逐漸有目的地尋找垃圾。當他們看到一個外罩時,他們會想起它可以制成兒童的太陽帽;當他們看到一個紙管時,我想說這也許可以做一個大花瓶。于是,他們逐漸收集各種垃圾,班上的廢舊物越來越多。有一天會建立一個“材料商城”,孩子們會把他們廢料創造的物品放在“商城”里[3]。
在進行美術創作過程中,所展示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無論是在進行什么樣的創作,所使用天然材料或廢棄材料都是豐富多彩。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幼兒園借助環保材料,開展了相關的美術創作主題活動,包括海報和“廢物利用”生產展覽等主題活動取得圓滿成功,讓社會也能知道環保的重要性。此外,通過親子互動開展的主題活動也非常多樣化。
為了更好地實現“保護環境,重建美好家園”的美好愿望,孩子們除了控制自己的個人行為,參與到環境保護中外,還明白自己的精力是不夠的,需要大量的人們必須共同努力行動。在兒童節期間,參加“走進社區”活動中,大家畫了環保海報,以照片和實物的形式展示和設計了由廢品和天然材料制成的物品,用廣告紙做真正的“衣服”。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們理解廢品可以再利用的核心理念,教師在活動前正確引導孩子們在團隊中進行原材料的收集、服裝款式的設計,選擇一個小模特,使孩子們用自己收集的紙材料制作環保服裝。同樣,主題活動也得到了拓寬。這種環保服裝經過教師的簡單制作加工后推廣到兒童游樂活動中,在兒童游樂活動中,孩子們還利用廢棄的原材料制作不同的衣服,開展環保時裝秀。這樣的“廢物利用”手工主題活動,從材料來源到具體制作,都是孩子們親自參與的。孩子們意識到廢品真的可以用于其他方面,而不僅僅是美術活動中的一種材料。在啟迪一大批人參與“廢物利用”行為的同時,期待喚起他們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環境的愿望。保護生態環境,教育是根本,從小樹立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每個人都會在地球上更快樂,讓我們共同努力,維護人類共同生活的唯一地球資源[4]。
孩子還小,缺乏社交經驗。起初,他們只是利用自身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影響來完成對周圍環境的認知和理解。在他們眼里,自然界中的每一株植物,都與人類有著同樣的生命和情感,石頭或蟲子可以成為他們在游戲中的小伙伴。這種珍愛生命、敬天、樂于與自然為友的純真情懷,是孩子養成良好環保意識的基礎。因此,我們都會帶著孩子到戶外,走進大自然,讓孩子們現場觀摩,發展美術繪畫、速寫等美術活動,增加對自然界萬物的認識和熱愛。文化教育比批評更有益。真正了解保護生態環境的現實意義,培養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習慣。隨著各種運動在主題風格中的進步,孩子們了解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各種花草樹木,也可以了解它們的特點,使幼兒關注的地方逐漸從樹的種類慢慢到樹木所產生的功能和作用。孩子們對樹木的認知也在慢慢加深,美術主題活動的設計也在不斷完善。主題活動也可以移到戶外,將實際的原材料從樹木擴展到草坪上隨處可見的落葉、花卉、碎石等天然材料,鼓勵孩子們在使用這種天然材料時進行了大膽的造型設計。在創意美術主題活動中,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界中的各種物件都可以作為手工藝品書寫的原材料,自然引起了他們的喜愛。主題活動并未隨著集體培訓的完成而結束。只要出去,孩子們自然會用撿來的原材料到處拼裝寫字。而且,隨著季節的變化,天然材料也發生了變化,如鮮花、水果、小種子都成為孩子們寫作的原材料,每件作品都有全新的姿態展現[5]。
第一,要注重美術活動與環保主題課程的有機結合。應適當將環境教育活動滲透到美術活動教學中。不能生搬硬套,美術課程與主題活動應適當結合,它是一個整體,這兩個層次不能分裂,也不能對立。第二,注意不要反客為主。畢竟,美術不是概念和道德課程,也不是簡單的環境教育課程。因此,在美術教學中要把握準文化教育的機會和時間的長短。第三,不應該喧賓奪主。在教師的帶領下,還應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導作用,激發幼兒的主動性,根據課程內容搜集相關的自然環境專業知識資料和圖片。只有這樣,它才能有自己的教育意義。在教育教學中,讓孩子把自己收集到的自然環境的知識講出來,也可以有互助教育的意義,這種自我管理和相互培養,通常需要大于教師教學的實際效果[6]。
如何將設計方案融入環保教育的美術活動,是人們比較關注的問題之一。為應對融入環保教育的美術主題活動,實踐活動中常見的美術主題活動偏重美術專業技能,缺乏環保教育或環境保護的總體目標。教育缺失以科學教育的活動為主導,教師了解美術專業的核心理念與實踐,閱讀兒童繪畫文化教育、環保教育精品書籍相關文章,了解美術與教育的重要性將主題活動融入環保教育的科學研究的核心理念。
當設計方案融入環保教育的工藝美術主題活動中時,教師學習和關注環保教育和美術主題活動的主導地位。活動設計將不再以簡單地提高繪畫專業技能或獲得環保知識為最終目標,而是關心孩子們對天然材料作品的認識和欣賞,對美術活動中的廢棄原材料和工藝品的利用,以天然材料進行創作和主要表演的全過程。在美術主題活動中,非常重視孩子們積極的環保體驗、隨意的造型藝術表達以及善于分享的良好品質和修養。正如綠色生態藝術的核心理念所倡導的,藝術必須與日常生活、情感、文化和科學研究相聯系。進行藝術的學習和訓練,只能通過與日常生活的聯系來吸收和擴展。藝術美學和創作的素材圖片和設計靈感不斷提升藝術作品的能力和豐富多彩的情感本質。
幼兒美術教育教學中有很多具有教育意義的內容。美麗的自然景觀、變幻莫測的天氣現象、奇特的野生動植物、形形色色的花草一應俱全,教師可以隨時隨地根據課本上的內容補足相應的環保教育知識。例如,在欣賞與幼兒美術課本中的森林和小動物時,可以展現出大自然中美麗的山巒。老師也善于用生動的語言來激發孩子們對大自然的贊美和熱愛。老師也可以毫不猶豫地解釋:“一些可愛的野生動植物,正因為地球資源緩慢的惡性變化而瀕臨滅絕。每年,大量生物從這顆美麗的星星上消失,我想如果有一天地球上沒有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和美妙的綠色植物,世界會是什么樣子?”然后讓孩子自己思考,在欣賞環節中,加入圖片中的動物對植物生活模式的關注,可以幫助孩子們對當前社會地理環境的焦慮,以及對野生動植物生存狀況的關注,并進一步關注環境污染問題[7]。
美術欣賞活動也是美術主題活動的一個分支。我們可以定期和父母收集一些與環保有關的手工藝品。此外,還可以開展一些環保內容的藝術鑒賞主題活動,讓孩子們在欣賞這種手工藝品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大自然的美和生態保護的必要性。在環保教育中,教師的教育是一個層次,也可以充分發揮孩子的主動性,關注孩子的意見。此外,根據美術活動的內容,鼓勵孩子們收集一些相應的環保知識。在主題活動中,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交流、分享,這比老師簡單的教學更實用[8]。
將美術教育與環保教育相結合,可以極大地幫助提高孩子的美術能力,提高孩子的環保意識。將環保教育滲透到以美術為主題的活動中,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方式,讓環保意識深入到幼兒心中,不斷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