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凡
(南京市棲霞區馬群幼兒園潤康苑分園 江蘇南京 210000)
幼兒園美術教育的實施是學前教育中的核心構成部分,有助于幼兒鑒賞能力與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將自然材料應用到美術教育活動中可確保美術素材的有效性多樣化,有效增強幼兒的個人動手能力,使美術課堂教學更為多姿多彩。筆者分別從自然材料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使用的意義、自然材料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的挖掘與應用,兩個方面來闡述。
幼兒園美術活動通常劃分為美術繪畫和手工制作兩類,繪畫類通常有HB 鉛筆、水粉顏料、油畫棒、顏料、紙、畫筆等材料,手工制作類通常有多彩黏土、彩紙、吹塑板、塑料吸管、繩索、棉棒、小木棒、美工刀、膠水等材料。盡管現階段我國學前教育得到了穩步發展,幼兒園會實施多種形式的美術活動,但仍有很多幼兒園,尤其是鄉村幼兒園普遍存在缺少工具材料的狀況。沒有必需的材料,美術課就只可以進行傳統化的繪畫教學,模式缺少創新。假如幼兒園老師可以重視并合理使用周圍的自然材料,經過處理改良將其應用到美術課中,既能化解美術材料缺乏的問題,還能充實美術活動內容。
1.幫助幼兒認識自然之美
自然的資源十分豐富,而各類材料均有其該有的價值。例如,春夏秋冬有形色不同的湖灣風光,以及各類水果、蔬菜、種子、落葉、花兒等。并且,自然材料有著操作簡便、健康安全、可塑造性強、經濟實惠、方便采集和規整等特點,如各類苞米、黃豆、麥子等,多種多樣的自然物,就成了美術創作的材料和內容。對自然的喜愛是幼兒天性,幼兒走進自然中,可以開闊視野,充分滿足他們的好奇感,培養幼兒認識自然之美。
2.增強幼兒的審美情趣
自然材料在幼兒美術教育中的合理應用,很大程度地詮釋了生活即教育、自然教育的意義,還表明自然材料是良好的美術教育資源,切合幼兒的日常生活現實,可以給幼兒帶來深入且豐富的體驗。幼兒美術與自然材料的巧妙結合,不僅可以豐富教育內容,增強幼兒美術教育的實效性,還可以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持續鼓勵幼兒參與到創造活動中,進而使幼兒的審美情趣獲得增強。
3.激發幼兒的創新思維
幼兒生來有著想象能力,他們有著想象各類花紋圖案的潛力,這為幼兒想象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了基礎。把幼兒美術教育與自然材料相結合,就能給幼兒教學活動順利進行提供必要的條件,利用就地取材,可以合理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提升幼兒教育質量的提升。
大部分幼兒園老師困于傳統化美術課模式,對自然材料的挖掘缺少相應的常識了解和實踐。在開發自然材料的環節中,不但幼兒獲得發展,老師的工作能力也可以獲得增強。老師挖掘自然材料,第一要經過調閱相關資料了解相應的基礎理論知識,隨后將理論知識付諸行動,在不斷地理論知識學習與實踐探究中,自己綜合能力也獲得了增強。
因為幼兒的心理發育還不夠成熟,很多事物都有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安全隱患,所以老師們在進行有關的藝術創作時,要注意選擇自然材料,以免對幼兒們造成傷害。老師要將相關的材料進行系統分類,并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擺放,然后用不同的圖案來提醒幼兒們,讓他們在安全的情況下,正確地挑選自己想要的東西,從而為他們的美術活動打下良好的基礎。
由于幼兒本身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因此,老師要充分認識到幼兒對事物的興趣原則,采用幼兒喜愛的自然材料進行美術教育。所以,在幼兒園的美術活動中,老師也要堅持趣味性原則,在課堂上引入有趣的自然材料,從而引起幼兒的注意,讓他們在美術活動過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實踐中去,在此過程中,老師要給予幼兒正確地指導,使幼兒們能從不同視角對自然材料進行觀察,不斷地刺激幼兒的想象力和觀察力,提高幼兒的創新力和動手能力,為幼兒創造力的萌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進行教學時,需要始終堅持計劃性原則。在設計美術課程時,要考慮到幼兒的需要,要有計劃地選用合適的自然材料,例如,在小班幼兒中,要選用易于拿放、體積小的材料,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和了解自然材質的功能;而在大班幼兒美術課中,根據幼兒的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可以選用較精細的自然材料。在幼兒美術教學中,老師要為幼兒挑選合適的素材,不同年齡的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是不一樣的,要有針對性地挑選合適的自然材料,保證自然材料的使用在幼兒的能力范圍以內。科學合理地投放自然材料,能夠為幼兒構建一個和諧、寬松的活動環境。
不少幼兒園老師在教室環境布置時多多少少都用到過自然材料,不過用得較少,也不是很熟悉,對自然材料的選擇與使用都沒有深入鉆研摸索,也沒有系統化予以使用。一部分老師盡管將自然材料使用到美術活動中,不過缺少嚴謹性,選擇較為隨性,僅停留在表層,沒有對自然材料的類別和展現形式實施認真探究,僅僅憑直覺讓幼兒實施創作,學科間缺乏關聯,缺少銜接性,難以激發幼兒的興致和創造力。
有的幼兒園老師已經習慣了傳統化的美術活動方式,在使用自然材料進行美術教學時,會存在缺少專業知識和教學經驗的問題,對各種自然材料的使用和選擇面臨較大局限,只能使用一部分生活中最多見的材料,例如落葉等,不懂深入挖掘自然界中更多的材料資源。對材料的使用方式也較為單調,像使用落葉設計作品,就只會簡單的樹葉拼貼畫,內容老舊,不適宜塑造幼兒的創造性思維,還大幅度降低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實際上落葉的展現形式有很多,可以是單面的,可以是立體化的。老師可以引領幼兒使用畫畫、手工雕刻、粘貼等多種手段實施創作。
不同年齡的幼兒具有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動手能力、創造能力都各不相同,有的老師就只會完全根據教學大綱為幼兒投放自然材料,對于幼兒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以及幼兒真實的興趣愛好,老師并不很關心,這就造成老師投放的材料很難使所有幼兒都適合。
在幼兒園美術活動中運用自然材料可以提高幼兒的學習熱情,使幼兒能夠充分感受到美術活動的樂趣。為了能夠更好促進自然材料的應用和發揮,還需要老師積極創新教育方法,為幼兒帶來更加豐富多樣的美術實踐活動。
在幼兒美術活動中,老師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材料,增加美術活動的資源,但也要注意自然材料的種類,以免造成教室成為垃圾場。因此,在選材上,要注重安全、衛生、方便、便于攜帶,并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將適當的材料投入到不同的區域。通過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可以發現什么能刺激他們的創造性,并使他們的創造力得到開發。在自然材料的開發上,老師要從幼兒自身出發,充分挖掘自然材料,使美術活動的資源更加多樣化、豐富化。幼兒在進行活動時,利用多種感覺來探究材料的特性,并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來實施應用,以達到激發幼兒創造力的目的。
堆雪人是小朋友們最喜愛的一項運動。但由于有些地區并不一定會下雪,而且戶外的寒冷也很容易讓幼兒著涼。為了幼兒們的身體健康,美術活動中的造型課通常會用到橡皮泥或泡泡泥,然而這類材料一旦水分被蒸發,就不能再用了,必須要重新購買,而且對環境也不友好。而自然材料中正好有一種可以代替橡皮泥或泡泡泥的物質,那就是黏土。老師們只要注意選擇土壤的品種,做好保護工作,基本上不會有什么問題。幼兒對捏形有著濃厚的興趣,在此過程中,幼兒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力和造型能力。老師可以讓幼兒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制作出適合自己的泥塑作品;也可以讓幼兒們根據自己喜愛的卡通電影結合自己的想象,獨立創造一個卡通形象。在完成作品之后,老師可以讓幼兒們講述自己的創意,講述這只卡通形象的“來歷”。在此階段,幼兒們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老師們可以讓他們用泥塑來表現他們所想象的世界,以此來發展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合理的構圖可以使幼兒更好地體會到藝術之美,同時也能使他們對藝術的興趣持續下去。幼兒的構圖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發生變化,例如,構圖的對稱、主題類的構圖、放射型的構圖、并列的排隊構圖、遮擋的構圖等。幼兒園老師應從幼兒的年齡特點、藝術能力的發展情況出發,從最簡單、最突出的主題式入手,再到其他形式的組合,并運用各種不同的形式進行藝術創作,借助結構來表現核心理念。在指導幼兒們進行創作時,切勿給幼兒設定特別的要求和標準,但是老師要讓幼兒們理解,要有一個突出的主題和表現力,這樣才能增加作品的色彩和表達能力。
造型類的美術活動是一種典型的綜合藝術創作活動,它可以增強幼兒的肢體協調性,提高幼兒的想象力,使幼兒的思維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幼兒的涂鴉活動主要包括涂鴉、象征、意象三個階段。從“隨意涂抹”到“有意義的雜線”,到“一線多意”,就像“一條線”可以代表火車、房屋、飛翔的大雁。學齡前幼兒的方向知覺還不夠成熟,對事物的觀察和認識還比較粗糙,無法用筆法準確地反映事物的整體特點,往往會忽略一些地方,造成“畫不像”。但隨著心智的成長和不斷地實踐,幼兒們將會變得更好、更完美。所以,在教學中,要鼓勵幼兒們勇于表達,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是培養他們的手腦運用能力的關鍵。在造型美術活動中,天然材料的運用十分廣泛,包括泥塑活動、蔬果雕塑等。幼兒可以通過切、畫、劃、插等方式,將泥土、蔬菜、水果等做成不同的造型,例如動物、卡通人物等。利用自然材料進行雕刻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創造方法,它可以把想象轉化為真實,從而有效地增強幼兒的手腦應用能力。
幼兒園的美術老師們雖然意識到了自然材料在藝術教學中的作用,但老師們卻覺得,幼兒的學習能力不高,收集自然材料的能力較弱,反而可能存在破壞自然材料的可能。因此,老師只為幼兒提供一些非常簡單的自然原料,比如一些常見的豆類、葉類,或者讓幼兒們自己帶些瓜果蔬菜。但是幼兒園的幼兒自制力很差,對同一事物很難保持長時間的興趣,很容易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也很低。這就需要幼兒老師善于應用自然材料,并且能夠時常為幼兒提供不同的、新鮮有趣的自然材料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興趣。同時,從幼兒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顏色鮮艷、明亮的物體通常更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因此,幼兒園的美術老師可以通過豐富自然材料的類型和色彩,以此來增強幼兒對顏色的認知。
泥塑作品承載著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是中華歷史的傳承物。泥塑作品的表達形式與藝術特色獨具一格,老師將泥塑藝術與學前教育相結合,這對充分發揮幼兒性格特點,培養幼兒獨創性能力有著促進作用。
幼兒在制作泥塑時,要充分考慮到其長度、寬度和深度。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具有立體特性的藝術品。在教學實踐中,老師要充分利用泥塑藝術的優點,讓幼兒們在創作的過程中,能夠觀察到物體的形狀,并能從中捕捉到各種事物的特點。幼兒創造泥塑作品必須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所以老師要在活動開始的時候,引導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巧妙地運用揉、搓、壓、團等方法來塑造物體的大致形狀,讓旁觀的人根據物體的輪廓來猜測物體的本來面貌。在幼兒掌握了“全面塑形”的技能之后,老師運用富有創意的教學手段去調動幼兒的創造力,抓住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比如老師用黃色和棕色的泥,把兩種不同的泥混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色彩。在“動物園”的主題教育環境下,幼兒們很快就會想到虎皮的顏色,然后模仿老師用各種顏色的泥土來制作虎皮。老師根據幼兒們的創作思想,拓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指導他們創作出各種色彩和層次的泥塑。同時,老師也可以指導幼兒們在不同的泥塑作品中找到相同之處,給予他們創造性的思考。根據老師所教的制作方法,找出與兔子形狀相近的動物模型,并使其形體發生變化,通過一定程度的增加或縮小泥塑,形成山羊、企鵝等。
總的來說,要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科學投放和靈活運用自然材料,幼兒園老師必須綜合考慮三方面問題:第一是園內自然材料的應用,這較為切合幼兒的日常生活現實,對觸發幼兒的生活實踐和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欲望有關鍵意義;第二是使用園外大自然中的材料,以增強幼兒對自然的了解,開闊視野;第三是創建專門的區域活動,累積各式各樣的自然材料,推動美術活動多元化開展,最后推動幼兒全方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