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琳
(青島西海岸新區茂甲小學 山東青島 266417)
在語文學科的學習當中,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之一就是創新思維,若想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讓小學生們可以將語文知識更好地運用到我們的活動當中,就少不了創新思維。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的任務就是引導小學生,讓學生們腦海中的“奇思妙想”真正運用到語文學習當中。小學生的主動性思維是沒有辦法一下子就養成的,需要教師們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去引導學生們教導學生們開拓自己的思維模式,逐步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也是尤為重要的,并且閱讀教學中學生主動性思維的培養是重中之重。教師們要幫助學生們開闊他們的想象空間,開放他們的思維模式,幫助他們養成閱讀的主動性。
主動性思維是高階的知識產物,思維是對新輸入信息與腦內儲存知識經驗進行一系列復雜的心智操作過程。在培養學生主動性思維的過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小學高段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們要好好培養、鍛煉學生閱讀時的思維模式,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導學生們在閱讀時要靈活性思考,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閱讀數量和閱讀字數。語文是具有文學色彩的豐富性的語言知識構成的一門學科,在教學時要避免古板的教學方式,創新創造新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們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去主動的思考分析問題。培養小學生們主動性思維的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們開發自身的思維模式,創新地去提出問題,辯證地思考問題,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和價值。
創新思維主要指的就是運用新穎、獨創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學生通過創新思維的培養,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敢于打破常規,從超常規或者反常規的視角去思考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產生新穎的思維成果。在以往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會帶領學生一起去閱讀完整的課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會不斷地分析材料里面的文字和結構,讓學生學會固定的解題思路。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容易陷入思維僵局。而通過創新思維的培養,完全可以改變這一狀況,學生在遇到哪讀問題時不再是一味地按照套路進行答題,而是辯證地去分析文本內容,深化對閱過內容的理解,提升文本理解能力。不僅如此,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時,教師在課堂上主要采用引導教學模式,不僅可以讓學生能夠圍繞著文本內容進行深度思考,還能夠進一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在遇到陌生的閱讀材料時不斷思考、主動探索,從而提升閱讀水平。
1.大聲朗讀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基礎的一個步驟,學生們在閱讀文章時要大聲地朗讀出來,聲情并茂地去朗讀,邊朗讀邊思考作者寫作時的邏輯結構、寫作手法,通過朗讀感悟作者的情感表達。這也是一種提升閱讀時主動性思維的方式方法。
2.默讀思考
大聲朗讀之后,培訓學生們小聲地默讀文章,慢慢地解析文章,對于文章描寫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問出來,讓教師們幫助學生解答。對于五六年級的學生在默讀時要要求默讀的速度,提高閱讀的實踐。訓練學生們的默讀能力,邊讀邊思考。教師們在學生默讀的時候要發揮自己的作用,引導學生們主動的思考,教導學生們的閱讀能力。
3.粗略略讀
粗略的略讀第一是要求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對于部分內容要學會略讀,在閱讀時知道文章大意即可,不把詞意的了解作為重點部分來閱讀。第二是要求教師們對于教學要采用“放養”的模式,試試學生們在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能不能自己把文章讀懂,鍛煉學生們的自主能力,測試學生們對于閱讀方法掌握的是否到位。提高學生們的閱讀能力,培養他們自主意識,教會學生們如何去獨立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1]。
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小學語文的高段閱讀教學顯得更加重要,在新課改的推動之下,閱讀教學體現的是一種個性化的教學方式,針對不同的文章要進行不同的分析,教導學生也要分類教學。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深刻理解文章含義。在閱讀中學習寫作方法、積累優美語句,享受審美情趣、陶冶學生情操。在閱讀的同時更要培養學生們的思維意識,引導學生們去積極主動地思考。教導學生們多讀一些有利于培養文學常識的書籍,不能任由學生們亂讀書。教師在教學時要發揮教師的價值,引導學生們在閱讀中思考,理解文章的含義,思考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思考作者的寫作手法,思考作者的情感體驗。
例如,《鳥的天堂》教學中,本文記敘了作者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見到的不同景象,分別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早晨榕樹上群鳥活動的情境,展現了一派美麗動人的南國風光,表達了對自然和生命的熱愛和贊美。本文先寫樹,后寫鳥,一靜一動,對比強烈。靜態描寫時,雖然只寫了樹,但處處為寫鳥作鋪墊;動態描寫時,表面寫鳥,實則與樹相關,突出了大榕樹確實是鳥兒自由生活的樂園,不愧為鳥的天堂。五年級的學生已經能夠從課文中感受作者對自然與生命的熱愛與贊美,但學生對動靜結合的表達方式理解不夠到位,因此,教學本課時,要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對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的學習,感受主旨,積累語言。在教學本篇課文時更要引導學生們去積極主動地思考,理解文章的主旨含義,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學會在閱讀中思考,培養學生們閱讀時的主動性思維模式,思考有價值的東西[2]。
在思考之后就要引導學生們去積極主動的提問問題,在課后可以設立一個閱讀討論小組,培養學生們的主動性,團結班級凝聚力。在閱讀小組中,可以分享自己近期閱讀的文章,集中思考,集中討論,對于在閱讀中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們提出問題。在閱讀的過程中展開想象能力,不斷地發現創新思維發展。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加重要,科學的進步也是一步一步的通過提問問題前進的。教師們要善于引導學生們去思考提問,提問一些有價值含義的東西,創新學生們的思維模式,引導他們提出一些具有創新性、創造性的問題,培養鍛煉學生們的思考能力,輔導學生們在提問中思考,思考中提問。
例如,《少年中國說》教學中,教學目標是認識“鱗、惶”等6 個生字,會寫“瀉、潛”等7 個生字。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和作用。結合查找的資料,體會文章謳歌少年中國的激情,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教學重難點包含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理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和作用。告訴學生們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寫下了一篇文章,激勵了當時無數的中國有志青年,這篇文章是《少年中國說》。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們先預習,然后展示詞語相互指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要積極主動地去引導學生們提出問題,就像本篇課文,就可以引導學生們去提問一些有價值,有涵養的問題,為什么要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這篇文章的意義在哪里,學習之后應當怎樣做,這一系列的問題下來,學生們就會更加對課文印象深刻,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文章的含義,理解這篇文章具體想要表達一些什么,從中可以感悟到什么樣的人生意義。
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的學習,學生們在閱讀文章的同時也是一種積累的方式,閱讀的過程中可以接觸到大量的富有特色的語言文字,學生們應當將其變為自己的東西,用自己的話術和語言結構表達出來。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當重視引導學生們利用一些精彩優美的語句去表達,培養學生對于語言文字的敏感程度。讓學生們學會在閱讀中積累語言文字,積累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例如,“竹節人”教學設計通過對語言的品讀,體會“竹節人”的“趣”,感知“竹節人”游戲給作者童年帶來的歡樂。結合文章制作、斗“竹節人”的情節,體會敘述性、描述性語言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語言形式與情感表達的統一。體會作者對“竹節人”游戲的喜愛和入迷之情。教學重難點體會竹節人的“趣”,感知“竹節人”游戲給作者童年帶來的歡樂。創設情境,導入課題談話。童年,是一個人最美好的記憶。陪伴我們童年的玩具有哪些呢?你對這些玩具熟悉嗎?我們的這些玩具主要是哪里來的?但在物質生活并不豐富的時代,孩子們沒有錢去買玩具,只能自己去制作一些東西以供玩耍。作家范錫林就生活在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于是他就和小伙伴自己動手做玩具,他做的玩具叫“竹節人”,作者是怎樣玩“竹節人”的,圍繞著這個“竹節人”又發生了怎樣有趣的故事[3]。
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學會閱讀,思考,提問之后就要訓練學生們對于文章中優美語句的運用能力,培養學生們的寫作能力,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運用在閱讀中學習到的寫作手法,增強學生們在各個方面的語文意識,側面培養出學生們的主動性思維模式,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例如,《我的“長生果”》一課,這篇文章是一篇敘事散文,“長生果”加上引號,說明它有特殊的含義,在文中指的是書。作者以時間為順序,回憶了少年時代的讀書生活,描述了讀書類型的變化,不同的時期,書的來源也不同,讀書方法也不同。在豐富的讀書經歷中,作者體會到閱讀的好處,闡明自己在讀書、作文中悟出的道理。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已經能選用適合的方法梳理出作者讀過哪些類型的書,但是作者從讀書中悟出的道理學生可能會遺漏,還有如何將作者讀書和寫作的方法運用到今后的實踐中,還需要教師引導。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按照學習提示,選擇合適的梳理方法,根據要求梳理出作者讀書的類型,以及從閱讀和作文中悟出的道理。學生在梳理信息之后,要用一段完整的話把所有信息說清楚,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們會認本課生字,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能說出作者讀過哪些類型的書,體會作者從讀書、作文中悟出的道理。梳理出作者讀書的類型,以及從閱讀和寫作中悟出的道理,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習一些讀書和寫作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閱讀與寫作能力。
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采用繪本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圖畫內容來進行文字的聯想,鍛煉學生的創造能力。比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選擇圖畫篇幅較長的繪本,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梳理圖片中所展現的內容,并且結合自己的理解適當地增刪故事情節。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不斷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發散學生的閱讀思維。在學生想象之后,教師可以讓其以書面表述的形式來總結圖畫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需要合理地進行遣詞造句,保證內容的豐富性。在這種情形下,學生的創新思維可以得到有效發散,也提升了文本理解能力。
例如,《橋》教學中,知識能力目標:認識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過程方法目標:以讀為本,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讀來感悟課文,并創設情境,在場景的對比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質。情感態度目標:讓學生逐步深刻感受到老漢不徇私情、舍己為人的高尚品格教學重點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動的句子,體會村支書的性格特點和高貴品質。有效地烘托了環境的緊張,把洪水飛速上漲時,老漢每一次舉動的內涵作為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理解題目“橋”所蘊含的深刻含義。技術應用和設計用途技術應用:本課使用的多媒體手段是西沃白板基于希沃白板的硬件軟件條件創設教學情境,將信息技術于語文教學相融合,營造開放、探究的氛圍,有效實現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意圖:運用多媒體教學具有聲、色、形等綜合表現力強的特點,插入圖片、視頻和背景音樂,給學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為學生創建一個比較理想的交互式學習環境,從中理解人物精神品質,調動了學生的各種感官,從而大大提升了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進行思考,了解文本所要傳達的實質內容。同時,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的自我展示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大膽提問、主動思考,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閱讀材料,進一步發散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出更具創新思維的優秀學生。教師在培養學生的同時也要注意加強自己的知識面,不要等學生提問的時候回答不出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是與學生共同進步的,師生之間應當形成一種良好的互助關系,幫助學生們去創造出更好的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會逐步地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去更好地教導學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