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書 江巖
(安徽省定遠縣新區實驗小學 安徽滁州 233200)
近幾年,隨著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的深度結合,各種新媒體和新技術對課堂教學的支持日益增多,這有利于教師和學生進行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創造性思維,強化教學內容的展示,同時還提高師生、學生、學習內容的互動水平,從而促進課堂教學的互動。我們知道,在智慧課堂中,教師、學生、技術三者之間可以進行自由的互動。在智慧課堂中,互動作用是最重要的。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的“計算機+投影+電子白板”“黑板+粉筆”的教學模式,課堂上的互動活動很少,課堂上的交流大多是老師主導的,而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只有一種信息的傳遞。而智慧課堂是基于信息技術與智能技術結合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具有開放性的學習空間、自由的學習環境,以及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智慧課堂具備信息通信技術、智能系統、數字教材等諸多優點,能夠使教學效果最大化,促進學生的學習參與,并滿足師生的互動需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互動主體、互動形式、無論是在內容和水平上,與傳統課堂相比,智慧課堂的互動方式更為多樣。在這種互動中,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已從單一的單向互動發展到人與人、人與技術等多元互動,從而使課堂互動更為多樣化。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并非每一種課堂互動都能有效地改善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在信息化教學中存在著課堂教學互動不深、學生主動行為不足、生生互動較少等問題。本文旨在探究在小學智慧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以適應智慧課堂教學的要求。
智慧課堂學習環境下有自己獨特的課堂教學互動特征,通過對常規課堂和智慧課堂整體課例的對比分析,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在智慧課堂中,由于采用了智能化的信息科技,人與人、人與技術交流,使得信息的傳播變得更為多元,從而提升了課堂的互動效果,并能有效地減少和消除不良的課堂環境。通過實踐發現,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學生的回答,兩者面對面的交流互動并不多。計算機技術應用在整個教學行為中占15.85%,但是,技術支持的課堂教學主要是以圖片和文字的形式進行。比如通過投影機將作品投射到大屏幕上,學生對教師所提供的教學內容只有被動地接收,互動效果差,互動方式單一。在智慧課堂中,師生的教學行為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包括老師的獨立探究任務、學生提問競賽、小組交流合作、實踐練習、成果展示等。在此階段,教師主要扮演組織者、管理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對學生的學習和學習效果進行分析和評估。同時,教師與學生均配備了自己的教學終端,利用互動反饋技術、無線網絡、云平臺完成教師的教學任務,通過一鍵發送、學生一鍵上傳,共享學習成果。教師能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有效地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在智慧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互動反饋和大數據分析來發現和反饋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并對其進行修正教學,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為了提升教學質量和有效性,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方式將多臺學生終端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進行同步,以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查看,評估,能夠準確、及時地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掌握的知識,并將其應用到實際操作中。比如,通過學生小組互動討論方式來解決問題,老師再對問題進行細致的剖析,同時把握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的目的。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智慧課堂互動具有“以人為本”的特點。有些老師能夠充分發揮智能課堂教學的優勢,在課堂上設計和實施某些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活動。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縮短了老師的單邊教學時間,把“教”變成“學”,讓學生在參與各種活動和任務的同時,主動地進行知識的建構,并探索出教學規律。另外,也可以通過使用手寫板,學生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作業,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科地位。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在智能課堂也存在諸多問題,尤其是在師生互動方面,重點存在下問題:
在智慧課堂中,教師利用大數據對自身的學習狀況進行分析,并對其進行及時的評價和反饋;這說明以技術為基礎的師生交往還處在初級階段,沒有充分運用科技手段來促進學生與教學內容、學生與學生的深度交流。同時,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在智慧課堂中,教師提問依然是一種“培養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大量的封閉式提問。完成反饋后,教師會進行教學或進行其他的教學活動。缺乏對學生的持續、深刻的問題,使他們很難進行深入的思考,只是停留在問題表面。
在實踐教學個案研究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未完全發揮,而在課堂上,學生的主動參與活動相對較少。通過對以上幾個主要的課堂教學行為的研究,我們發現,在“智慧課堂”中,教師的“問題”和“答案”是最主要的互動方式。在言語行為中,主動提問、反饋的比例分別為1.39%和4.64%。在個案中,有3.27%的學生主動提問,而反饋的行為有0.60%。大部分學生都是消極的,很少有學生自己去搜集有關的學習資料來完成他們的工作。
同學之間的批判思考、推理和反思時,同學間的互動討論與評價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在整個案例的比較中,我們發現,在智能課堂中,學生的溝通和互動與評估反饋的比率很低。課堂教學的互動仍然是師生互動,教師講授、教師組織、管理與引導、教師提問、教師分享與評估。通過對課堂記錄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智慧課堂的教學中,有些老師會組織同學們進行交流和互動,僅僅是交換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而不是在創造中進行合作,而是在團隊內部和團隊內部進行交流和討論。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與同學的面對面交流是以面對面的方式進行的,而不是很深的交流。
針對智慧課堂中教學互動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結合課堂實錄可以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在智能化、個性化的智能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作用已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向了開放學習方向發展。但在教師的角色轉換同時,需要教師具有全面的信息技術素質。但目前,由于教師的信息素質還不夠高,導致部分教師在課堂上的運用不到位。
在教學設計中,如果不能把信息技術與新課程的教學相結合,就會使學生走上“技術交換”的錯誤。比如,教師在練習部分設置了一些問答,讓同學們能夠在電腦上解答問題,教師將答案貼在白板上,但是不會對學生的錯誤進行分析和引導。所以,盡管有1∶1 的智慧課堂學習環境,但是教學互動的形式看起來更為豐富,但是真正的交流卻很少。
智慧課堂教學體系所支撐的教學活動,需要教師從要求教師由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和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和指導者、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促進者。新時代的學生要擅長使用科技,重視小組合作,喜歡自主學習,勇于探索,勇于創新。因此,學生可以利用各種智能終端,如平板電腦,通過網絡教學資源平臺,積極地獲得相關的教學資源。或者是學科知識資源,可以讓同學們即時分享與互動,從而使教師不再是智能課堂中的唯一信息傳遞者。但是,在更加智能化的課堂中,有些老師卻把重點放在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為他們提供一些現成的知識和資源,而非指導他們主動地去尋找資料,并且在探究與發現中進行互動。
通過對課堂錄像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在智慧課堂的視頻案例中,大部分老師都是采取“傳遞—接受”的教學方式,即教師按照事先設計好的課件,建立問題情境,再利用電子白板進行新知識的講解。
通過觀察短片,學生完成了簡單的自學,并提出問題。在此基礎上,結合課堂上的練習和考題,在反復的實踐練習中,加強了對知識的理解。在教學設計上,要求學生要靠自己的探索和主動的學習。在教學實踐中,部分教師未能將資源信息與媒介技術有機結合,從而形成了智慧課堂。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相比,學生在使用電腦的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是被動地接收教師分配給他們的學習資源和學習任務。在知識層面,設計的學習任務比較單一,沒有針對學生的學習特征和能力而進行個體化的設計,缺乏拓展和拓展的余地,缺乏互動式的探究式教學,不利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基于對智慧課堂教學互動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智能”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創新”“個性化”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教師的教學,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差異性、多樣性,并善于運用媒介技術來營造豐富的問題情境,啟發、鼓勵、引導、調動學生主體性和多樣性。回答和提問。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個性發展特征,設計出相應的教學任務,并善于指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小組合作等方法來解決問題。
教師要針對智慧課堂的特點,進行創造性的教學設計,針對不同的教學環節,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進行針對性的分析。比如,在考試階段,老師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區向學生終端推送考試題目。在測驗完成后,老師可以在網上查詢測驗結果,并運用大數據的學習分析技術,迅速、有效地獲得測驗結果,幫助老師更好地掌握學生的信息。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確定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對個別問題要深入了解,教師可以采取小組線上線下合作探究的方式開展教學。
教師是作為組織和指導教師,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在學生的有效學習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要認識到,在智能教育的背景下,不僅要把智能技術引入課堂,還要對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更要深刻地理解各種智能技術在課堂上的運用。利用智能技術、智能設備、智能資源等多種方式進行課堂教學,既能幫助教師對學習狀況進行分析,又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總之,智慧課堂實踐中,智慧課堂互動的具有互動形式豐富、高效、同時學生主體地位提高;以及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但是教學實踐也發現也存在教學互動深度不夠、學生主動行為相對不足、師生互動較少等問題。通過分析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的信息素質不高、不能指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不具備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能力。因此,筆者提出:首先,教師要轉變角色,更新教育理念,同時合理地選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其次,加強對信息化教學的基礎知識的了解,增強信息化教學的設計能力。只有這樣,智慧課堂環境中的教學互動效果才能到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