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麗江市應對金沙江干流堰塞湖下泄洪峰過麗江》特別報道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鐵成
(作者單位:麗江市廣播電視臺)
2018年11月3日,西藏自治區昌都市江達縣波羅鄉白格村境內金沙江右岸再次發生大規模山體滑坡,滑坡堵塞金沙江并形成堰塞湖。麗江市廣播電視臺于11月6日開始在下屬新媒體平臺“麗江新視聽”發布第一條消息《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滑坡處再次塌方,麗江下發通知要求做好防范工作》,并以此拉開了此次《麗江市應對金沙江干流堰塞湖下泄洪峰過麗江》特別報道的序幕。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此次麗江廣播電視臺充分利用下屬新媒體平臺快速、便捷的優勢,共在“麗江新視聽”發布稿件219篇。在2018年11月6日到2018年11月21日短短半個月的時間里,閱讀量過萬的文章共16篇,超過10萬的4篇,超過20萬的3篇,總閱讀量有150多萬次,充分反映了融媒體報道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快速反應、融合采編、高效傳播等特點。實踐證明,在媒體融合時代背景下,全媒體采編在突發性災害新聞報道中所起到的作用愈發明顯,更適合現代人的觀看和閱讀習慣[1]。讓媒體聯動和融合效應最大化成為此類報道的關鍵。
金沙江干流堰塞湖下泄洪峰過麗江期間,一線的視聽、圖文等報道素材源源不斷傳到后方。尤其是11月14號、11月15號,大量優質作品不斷涌現,有的作品一經發布,短短幾個小時閱讀量便突破10萬次,這都得益于素質過硬的采編團隊的付出和努力。按照麗江市廣播電視臺辦公室10月12日下發的應急宣傳預案,麗江市廣播電視臺于11月7日成立金沙江干流白格堰塞湖下游防范宣傳工作領導小組,下設宣傳報道組、技術保障組、后勤保障組3個組。其中,在全媒體中心全體編輯記者團隊的基礎上增加綜合頻道、公共頻道、廣播中心、新媒體中心、技術中心相關人員成立宣傳報道組,宣傳報道組再細化為若干個小組。11月13日,宣傳報道組分別派出三路記者前往石鼓、巨甸、塔城等鄉鎮拍攝洪峰到來之前的情況。三路記者分別由來自電視、廣播、新媒體崗位的人員組成,由經驗成熟的編輯、記者任組長,同時配備具有豐富出鏡經驗的主持人或出鏡記者,以此形成全媒體報道陣容。
與此同時,領導坐鎮全媒體新聞調度指揮中心進行全線指揮,指揮部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新媒體編輯和廣播、電視編輯各就各位,形成了“前線+調度+ 后方”的“三點一線”工作格局。
11月14日凌晨4:29,一條標題為《麗江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布轉移撤離緊急通知》的消息通過“麗江新視聽”平臺首發。此時天還沒亮,麗江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里燈火通明。工作人員將擬好的通知交給媒體,媒體用最快的時間發布。該條消息的正式發布,讓更多群眾收到了轉移撤離的通知,截至次日16:00,該條消息的閱讀量達到了14萬次,從而也確立了“麗江新視聽”在應對金沙江干流堰塞湖下泄洪峰過麗江期間權威媒體、權威發布的地位。
其實,在稍早前的11月13日22:00,麗江市廣播電視臺就緊急召集宣傳報道組全體成員召開了動員會并發布指令,提出全臺進入一級戰備狀態,啟動應急預案。由副臺長帶領2名骨干編輯記者攜帶必要工作設備進駐麗江市防汛抗旱指揮部。這次抗災戰役的許多通知、決定、命令都是在這里擬定和發布的,現場的編輯記者可以第一時間掌握并發布權威信息,同時了解到第一手的現場水文信息、應對措施等。現場編輯日夜值守,一篇篇權威報道從指揮部直接發布,架起了主管部門與相關部門、媒體和群眾間的溝通 橋梁。“廣播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重要喉舌,最大化地利用互聯網傳播的特點和方式,聚焦與新媒體相對應的應用場景,及時滿足廣大用戶對多元信息的 需求。”[2]
根據分工,前方三路記者分別在塔城、巨甸、石鼓三個鄉鎮進行前方采寫,每個小組由4名以上采編人員組成,后方則有3名編輯人員進行素材整合、編輯制作、送審發布,每人負責一個小組,對接起來得心應手。11月14日、11月15日正值洪水、洪峰過境麗江,這兩天前方回傳的素材較為集中,素材量龐大,每日發稿有五六十條。為此,記者建立了微信工作群,采取將小視頻、圖片、短文字等素材用微信群回傳的方式進行處理。當組稿記者準備回傳一條稿件素材時,會將圖片、短視頻、文字集中上傳至微信群,隨后告知后方編輯組合方式和意圖。這樣,一條條新媒體快訊就能迅速編輯發布。
網絡保障也是不得不考慮的關鍵問題。此次,前方巨甸鎮報道組就事先請相關部門專門拉通了網絡專線,從而保障素材能夠及時傳輸,由云南廣播電視臺搭建的“媒體云平臺”也為此次報道的長視頻回傳提供了極大便利。前方記者將拍攝好的長視頻素材直接通過電腦網絡上傳至麗江市廣播電視臺全臺公用的“媒體云平臺”,后方編輯便可以在“媒體云平臺”上編輯視頻直接發布,同時可將素材下載后提供給傳統電視平臺進行編輯播出。
截至2018年11月21日,《記者現場直擊 堰塞湖洪水過流巨甸鎮(三)部分房屋農田已被淹沒 水位還在上漲》閱讀量252 428次,《洪峰過后的巨甸鎮》閱讀量203 645次,《洪峰過后的石鼓長江第一灣》閱讀量200 295次……縱觀此次“麗江新視聽”所有新媒體產品的閱讀量,閱讀量達20萬次的稿件均是以視頻或航拍為主打內容的作品。可見,在新媒體產品泛濫的時代,視頻依舊是傳統電視行業在發展新媒體產品過程中的最大優勢。
《記者現場直擊 堰塞湖洪水過流巨甸鎮(三)部分房屋農田已被淹沒 水位還在上漲》是由巨甸鎮報道組采編的視頻新聞。在采編制作過程中,主持人在洪峰過巨甸鎮的時段親自走訪一線部分受災點,通過鏡頭向觀眾講述洪水侵襲巨甸時現場的情況。另外,該報道組還將可移動視頻編輯設備帶到一線,前期采訪完成后,隨即在現場進行視頻編輯制作,再將制作好的作品上傳“媒體云平臺”進行發布。視頻的制作者即是現場畫面的拍攝者,哪些鏡頭最真實、哪些采訪最有效,他們心里最清楚,制作起來得心應手。與短視頻相比,這些作品有頭有尾、內容翔實,洪水來臨時的災難現場更加具有震撼力和視覺沖擊力,因此受到了廣泛關注和傳播。巨甸鎮報道組共制作“記者現場直擊堰塞湖洪水過流巨甸鎮”系列作品8期,閱讀量從數萬到25萬不等。
《洪峰過后的巨甸鎮》與《洪峰過后的石鼓長江第一灣》均為航拍作品,以航拍視頻和航拍圖片為主,無文字內容,分別表現了洪峰過境兩鄉鎮后被洪水侵襲后的景象。由于畫面尺度寬廣,場面宏大,近年來,航拍被廣泛應用于視頻制作。麗江市廣播電視臺具有高度前瞻性,在多年前已經嘗試飛行器的引進和飛手的培訓工作,在麗江視頻航拍界具有廣泛影響力。此次特別報道中,該臺派出多名飛手和多架飛行器,配合各小組完成眾多航拍視頻作品,將洪峰過后的受災場景充分展現在觀眾眼前。而同一地點受災前后的對比畫面,給予觀眾強烈的視覺震撼。此次所拍攝的作品也被省級媒體和中央媒體多次選用刊發,航拍已經成了麗江市廣播電視臺報道重大事件的重要方式。
11月14日14:00,金沙江干流白格堰塞湖洪水進入麗江市塔城鄉,記者及時到達現場,并通過記者“現場出鏡+現場采訪”的形式,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僅用約20分鐘的時間就及時發布動態消息。此后,洪水、洪峰分別進入巨甸、石鼓、龍蟠三個鄉鎮,一線的記者通過或圖或文或視頻的表現方式,第一時間將采編內容回傳后方,后方編輯迅速編輯和送審,以最快的速度發布。此次報道也真正做到了編輯記者與洪水搶時間賽跑。洪水剛剛過流某個鄉鎮,某個鄉鎮的報道隨即發出,讓即使遠在外地的麗江人都能通過新媒體平臺迅速和廣泛了解、傳播當地的災情。
新聞發稿前需要經過多道審稿程序,在特定情況下可能影響新聞時效。此次報道過程中,由于有編輯駐扎麗江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除了可以第一時間拿到權威信息及時發布外,涉及水情數據、重大決定的重要稿件也可請駐守在指揮部的編輯直接送審到指揮部成員處,做到快速送審、快速修改、快速發布,為此次融媒體聯動的快速發布搶抓時效提供了極大 便利。
另外,由于客戶端、H5、微博所發布的內容可退回修改,也為因搶時效而忽視的一些稿件錯誤的及時修改創造了條件。采編、發布、退回、修改、再發布,融媒體聯動中新媒體的報道優勢逐漸突顯[3]。
此次災害對于麗江而言是一次重創,而對于能參與其中的媒體人而言,則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歷練。洪水過流前有打前站的記者,洪水過境期間有一直值守的團隊,災后恢復重建期間仍有輪番到災區的媒體人,直至洪水已退去半月,麗江市廣播電視臺一直都有記者輪流到災區值守,進行點面結合的采訪報道。
此次特別報道的內容包含了方方面面:有權威信息、水情快訊,有災情報道、受災統計,還有災后重建、先進事跡。例如,防汛應急響應解除、塔城鄉恢復供電、石鼓至巨甸公路暢通等,群眾關心的大事件,記者都進行了報道。學校何時復課、銀行何時營業、集市何時復市、拆除的便橋何時能復建完成……哪里有關鍵節點事件,哪里就有記者忙碌的身影。而從點上來說,一個個小人物、小細節成為攝像機聚焦的主題,《團旗飄揚!共青團麗江市青年突擊隊開進巨甸災區》《超級暖心!輕災幫重災,塔城鄉組織志愿服務隊支援巨甸鎮》《109名指戰員連續奮戰抗洪救災一線12天!致敬那一抹溫暖的橙》……從災害開始至災害發生半個月,此次特別報道新媒體發稿達219篇。11月27日,小雪節氣已過,麗江進入嚴冬,當天依舊有一支由4人組成的采訪報道組奔赴一線駐扎采訪。
此次特別報道中,一線記者由多個節目生產部門人員組成。工作中,他們做好分工配合,分別采集到了適合廣播、電視等各自平臺發布的作品。同時還做到協同作戰,第一時間采集新媒體稿件并回傳后方,后方編輯根據前方回傳的內容,挑選并制作成適合不同傳播平臺的作品進行發布,融媒體聯動得以全面體現[4]。新媒體內容制作以“麗江新視聽”平臺為基礎,內容發布后自動同步更新到麗江熱線網、“麗江手機臺”客戶端。而后,微信公眾平臺“麗江熱線”、新浪微博“麗江廣播電視臺”等平臺則好中選優,挑選優秀內容予以發布。客戶端的表現形式最為豐富,文中嵌入的圖片、視頻、文字等的數量和大小均不受限制,使得本次特別報道的手段更為豐富、更具個性。
本次作品傳播過程中,除了全臺員工普遍轉發外,也轉發至主管部門相應微信工作群,做到“內容直達有需要的人”,這也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關鍵。例如,值班責編主動加入“麗江金沙江干流防汛工作群”“麗江金沙江堰塞湖下游防控新聞宣傳”等微信群,將發布后的新媒體作品逐一轉發至群中,為這些稿件的廣泛轉發和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新媒體具有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互動性強的特點,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可以即發即報,滾動播報。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和不斷升級,它在突發事件播報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甚至已經成為傳統媒體報道的重要信息源。傳統媒體有著權威、可信的形象,信息源更容易被大眾所信任。突發或災害類事件一般都是重大事件,具有很高的社會關注度,符合媒體有關新聞價值的訴求,所以媒體必然介入,必然報道。災區現場是救援大戰,熒屏上、版面上是新聞大戰。應當承認,媒體的總動員、齊上陣、多聯動,對民眾詳細了解災情信息有很大幫助。而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電視在媒體融合不斷加深的今天,如何將原有傳統媒體的優勢更好地應用到自身新媒體業務當中,實現融媒體聯動,依舊在探索中。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要想發揮雙方優勢,實現多元供給,就需要媒體人推動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內容、渠道及技術等層面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