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志鵠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
我國新聞改編電影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1949年前的萌芽時期,二是改革開放后的發展時期,三是2014年之后的成熟時期。新聞改編電影的發展經歷了由單一社會事件改編到國家形象構建、主旋律表達等宏大敘事的轉變,新聞改編電影的藝術創作手段逐步豐富,表達的精神內涵逐步深刻,發揮的社會作用日益增加。
1895年,世界上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由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創作,這部電影在當時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10年后,以反映反抗俄國沙皇暴政為題材的《戰艦波將金號》上映,這一部影片圍繞著波將金號戰艦上水手起義的故事,贊頌了工農反抗暴政的偉大精神。
我國電影的整體起步要晚于西方。1921年,我國電影導演任彭年拍攝了電影《閆瑞生》,影片《閆瑞生》由上海真實案件“閻瑞生殺人案”改編而來,講述了惡少閻瑞生與好友殺人,被判處死刑的故事。該影片故事借鑒了當時上海知名報紙《申報》關于閻瑞生殺人案的長篇報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改革開放后,我國電影事業飛速發展。張藝謀、陳凱歌等大量優秀的導演將西方影片中的戲劇式敘事結構與中國傳統的人本主義精神相結合,創作出了一系列經典影片。在這一歷史時期,新聞改編電影迎來了嶄新的發展機會,根據甘肅省學生李勇的經歷改編的影片《背起爸爸上學》講述了山區孩子刻苦求學的勵志故事;著名導演黃建新拍攝的影片《說出你的秘密》根據真實的交通肇事逃逸案件改編,引起了一定的社會轟動??偟膩碚f,這一時期的優秀新聞改編電影數量不多,新聞改編電影的發展速度相對滯后于電影產業總體的發展進度。
我國電影產業在“新千年”后迎來了發展機遇。2014年開始,我國每年都會出現大量優秀的新聞改編電影。2014年,陳可辛導演的新聞改編電影《親愛的》上映,講述了父母尋找被拐賣孩子的故事,該故事由2007年的一起真實事件改編。影片放映后,拐賣兒童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甚至影響了關于拐賣兒童罪的立法,取得了極佳的社會效果。在影片上映之后,我國新聞改編電影的數量和質量也不斷攀升。2016年上映的影片《湄公河行動》將新聞改編電影提升到了國家敘事層面,使弘揚社會正氣與新聞事件改編緊密結合,影片在上映后實現了社會效益與商業效益的 共贏。
2018年,影片《我不是藥神》上映,標志著我國新聞改編電影走向成熟。影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充分體現了患病普通人生存下去的艱難。影片從小人物的刻畫著手,通過個人經歷,逐步將影片引入宏大的社會話題——“看病難,治病貴”。觀眾對影片中的情節產生了共情,進而加入對這一社會問題的討論?!段也皇撬幧瘛窂男雒?、小人物、平凡事入手,引發極大的社會關注,對我國新聞改編電影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從2014年的《親愛的》到2018年的《我不是藥神》,“爆款”新聞改編電影層出不窮。每一部影片的背后都包含著真實的故事。新聞改編電影通過媒介融合的形式,將新聞媒介與文字媒介、視頻媒介相結合,各要素不斷碰撞,形成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新聞改編電影,為觀眾營造了強烈的觀影代入感。
新聞改編電影與普通電影的區別在于,新聞改編電影立足于真實的社會事件,具有強烈的真實性,可以引發群眾對于社會現象的思考,令觀眾產生對于電影所表達精神的共鳴,通過社會范圍內的共鳴,達到引起社會關注、解決社會類似問題的目的。2014年上映的“打拐題材”劇情片《親愛的》即此類影片的代表之一,影片根據深圳市懸賞20萬尋兒子的當事人孫海洋為原型,講述其尋找兒子14年時間里雖毫無收獲但永不放棄的故事。
影片當中的主要人物角色和敘事線路都取材于真實發生的人物原型孫海洋所堅持14年的“打拐”事件,骨肉分離這樣的人間慘劇使觀眾產生了深切的同情。導演通過鏡頭語言與拍攝技巧呈現了故事發生地深圳的城中村的城市質感。大都市當中,居住著絕大多數外來人口的城中村等特有的空間畫面,充斥著潮濕昏暗的空氣,布滿了交錯縱橫的電線和密不透風的建筑空間,給觀眾以壓抑、不適的代入感。在敘事設計中,片中“互助組織”內部成員間的互相鼓勵、互相打氣的場景,更為細膩、真實、鮮活,被創作者恰到好處地融入了整個“尋子”的過程當中。
新聞改編電影的批判性是立足于真實性的,通過對真實事件的改編,引起觀眾的共鳴,從而引發整個社會對某一現象的批判。在批判性方面,現實主義商業片《我不是藥神》用較為寫實的敘事手法,將中國醫療資源分配與貧富差距的議題呈現出來。影片涉及看病貴看病難、抗癌藥納入醫保、國外創新藥引進等問題,凸顯創作者對當下社會民生議題的重視與關切。影片受到極高的贊譽,在于創作者一方面通過敘事深度挖掘了人性內心惡與善的相互轉換,另一方面表達出了對無良藥廠剝削百姓的批判。導演直面社會問題,對生活中的矛盾、社會中的不公予以揭露、批判,打擊了那些貪欲熏心的人,通過發人深省的批判,結合新聞電影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使全社會產生關于中國醫療改革的深刻思考。
新聞改編電影的反思性是建立在真實性、批判性的基礎之上的,正是由真實事件改編才能更好地批判,正是由于批判才能引發反思。2015年上映的電影《失孤》以尋子父親郭剛堂為原型,講述男主角雷澤寬長達14年的尋子艱辛歷程。相比于其他根據社會事件改編的電影,《失孤》將人物作為敘事描寫與推進的刻畫重點。在并不復雜的故事線“失孤、尋孤、遇孤、成孤”之中,父與子這種在中國社會環境當中有一定特殊性的身份關系,通過創作者鏡頭的闡述得到更為細致的刻畫。創作者的鏡頭將人物的主要面貌呈現在銀幕之上,通過諸如落淚等特寫來打動觀眾,從而贏得觀眾對于“打拐”這一社會現象更為廣泛的思考。2021年7月,電影當中尋子父親的原型郭剛堂在公安機關的幫助下終找到了自己的兒子,犯罪嫌疑人也被警方成功抓獲。事件本身帶給觀眾更為深刻的反思在于,打拐與尋親單純依靠某些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變成一個社會廣泛參與的行動。
電影的主角是人,電影精神的傳達需要引發社會共鳴,這就需要對電影主角人物進行符號化處理。符號學最早由瑞士學者索緒爾提出,電影中的符號化處理指的是電影人物要成為社會中同類人物的“縮影”,盡可能反映平常人的真實生活,能夠從電影人物的經歷中挖掘平常人生活中所經歷的酸甜苦,進而引發更廣泛的共鳴。
以《我不是藥神》為例,主角程勇以經營“印度神油”為生,離異后獨自撫養自己的孩子,面臨經濟、生活上的巨大壓力。影片前半段,程勇精明市儈,就如社會上的一般人,很多觀眾看到前半段會認為程勇就如身邊真實存在的人物一樣。而到了后半段,程勇代購“救命藥”的過程中,開始面臨自私與博愛、道德與法律的矛盾沖突。為了拯救更多的人,程勇冒著違法的風險代購藥物。在影片的最后,程勇被抓捕后,那些受到過幫助的病友自發站在街旁為程勇送行,這一幕引得觀眾紛紛落淚。影片情節由真實案件“陸勇案”改編,片中人物程勇是陸勇的“縮影”,影片最后夾道送行的病友指代的是那些支持陸勇的人,藥物研發公司不斷出現的高藥價則反映了特定疾病“治病貴”的現狀。不同的行動、心理描寫充分體現了不同社會群體對于代購藥物的不同態度,符號化的人物、人群刻畫產生了效果極佳的矛盾沖突效果,引發了社會媒體對于影片情節的熱議。
2019年上映的影片《中國機長》,講述了英雄機長劉長健的動人故事,在突如其來的空難面前,他頂住巨大的壓力,以堅定的意志拯救了飛機上的乘客。該片同樣是基于真實的新聞事件改編,影片中的英雄機長劉長健的人物原型是退役空軍飛行員劉傳健,從電影改編策略上來看,劉長健就是符號化處理后的劉傳健。
2021年上映的主旋律影片《中國醫生》是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優秀電影。在影片中,張涵予出演的醫院院長經歷取材于鐘南山、張定宇等醫務人員,朱亞文、袁泉等人飾演的角色是成千上萬醫務工作者的符號代表,通過對現實中真實人物的符號化處理,謳歌了醫務人員在疫情期間的巨大 付出。
影片情節的推動要建立在人物、事物之間的沖突矛盾關系上,新聞改編電影的突出特點在于兼顧了故事的真實性,本身就具備極大的價值沖突點。新聞改編電影多來源自社會熱點新聞,社會熱點新聞的本質是新聞,具有強烈的客觀性,從新聞本身難以看出不同人物的心理動態、情緒變化、價值取向,這就需要影片的導演或者編劇充分挖掘新聞背后所體現的各種價值沖突,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狀況,發現新聞暴露出的社會問題,促進由新聞向影片的轉化,進而實現新聞改編電影的社會效果。
電影的思想深度往往通過不同價值追求的沖突來體現。以《我不是藥神》為例,該片體現了醫藥企業為了收回研發成本而設定的高藥價與百姓渴望低價藥的沖突。同時,其所探討的角度具備多重性,社會人在生活中的主要矛盾來源于金錢,但電影主角程勇更具備在這個大時代中每一個社會人的特質,即一個人的成功并不全然靠金錢,更多的是在自我斗爭中得到救贖,以及對于生命本真的那種向上的心態和對社會秩序革新而勇于自我犧牲的奉獻精神。影片《中國機長》《中國醫生》等體現了人類堅強意志和面對災難時小我與大我的沖突。上述影片除了主要沖突之外,還存在多種不同維度的矛盾沖突??梢?,這些高票房電影都運用了挖掘矛盾沖突的創作手法,通過抓好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深化影片的思想內涵,引發觀眾深入思考,提升影片的社會影響力,實現新聞改編電影的社會效果。
光線、色彩、音樂是電影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渲染情節氛圍、制造影片懸念、進行藝術升華有著關鍵的作用。不同的新聞改編電影,由于價值取向不同、故事背景差異、表達精神內涵的區別,光線、色彩、音樂的應用技巧都有所不同。
早期的新聞改編電影中,影片拍攝中以自然光為主要的運用光線,僅有個別鏡頭采用了人工光照的拍攝手法。總的來說,早期的新聞改編電影在光線運用方面略顯粗糙。近十年來,電影光線運用技術逐步成熟,《中國機長》取材于真實的新聞事件,故在影片整體色調的選取上更多運用自然色調,使得觀眾有更強的代入感。導演劉偉強是第一批采用杜比全景聲的華語導演之一,影片中呈現飛機從下俯沖而來穿過電影銀幕的畫面,在聲音的設計上要求用低頻,低頻會使觀眾感受到聲音是從下面發出來的,能在全景聲系統揚聲器直觀的布局中得以良好呈現。影片主要是在模擬機艙中拍攝完成的,為了模擬真實場景,采用了大量的人工補光,輔以后期特效,提升了畫面的質感,增強了畫面帶給觀眾的沖擊力?!段也皇撬幧瘛分?,患病老人向警察哭訴、為主角求情時的鏡頭光線集中在老人的面部,其余的地方呈現昏暗的狀態,通過光線的運用,將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老人的神態、動作上,增強了觀眾對老人的憐憫,反映了法理與人情的沖突。另外,色彩在電影中也扮演著視覺語言的重要角色,在新聞改編電影中,色彩的運用手法應當與一般影片相區分,需要根據影片所依據的新聞事實和導演想表達的思想進行合理設置,并平衡真實性和藝術性,色彩的處理要避免實驗性和過分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