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薇
(安康市第二小學 陜西安康 725000)
在雙減背景下,如何讓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得更加合理化、科學化,讓語文教學達到高效減負,成了教育工作者探究的新方向。減輕學生的課業壓力、減少作業一直是雙減工作的著力點,教師應該將作業做到高效減量,提高作業的效率,將作業和語文教學有效融合。因此,本文就如何合理的設計語文分層作業進行了探究和分析。
隨著新課改和雙減政策的不斷推進,小學課堂應該變得更加生動化、情境化,語文教師應該在課堂中大膽的創新,通過不斷嘗試、探究,尋找出最適合小學生學習的學習方法。在這一階段,教師一定要注重課后作業對學生的重要性。作業是一個有效的輔助教學的工具,作業的設置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課文內容和生活實際,從學生學習語文的角度進行內容的設計。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也是熟悉課文內容、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作業能讓學生積累語言、鍛煉思維、落實對語文的學習。語文作業的本質就是為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應該根據老師的批改內容學會反思錯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好作業提升自己。但在我們現階段的教學中,很多教師還是持有傳統的教育觀念,采用一刀切的模式給學生布置同樣的作業,很少根據學生的學習進程以及特點制定相對應的作業,這會造成學生之間出現過大的差距。還有部分老師布置的作業形式單調,缺乏趣味性和靈活性,在布置語文作業時離不開抄寫、默寫、填空題、選擇題,每節課都設置這樣的練習方式,學生如果長期做這樣的作業會產生消極的情緒,削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把作業看作是一種負擔,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基礎不同,起點也不一樣,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需要,讓學生得到最優的發展,要針對學生不同的口味為學生量身定做作業,讓學生真正通過作業提高自己的語文水平。
比如,在小學中年齡段的教學中,很多學生都已經有一定的語文基礎,一些簡單乏味的語文作業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會導致一些優秀的學生失去對語文的興趣。而且還有一些學生可能在一二年級的學習過程中,還處于貪玩好動的階段,并沒有很好地掌握一些基礎知識,如果作業拔高的內容過多的話,學生可能會產生畏難情緒,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在作業設計的時候,一定要避免出現一刀切的現象,教師要學會了解自己班級內的學生發展需求以及學習進程,在設計作業的時候要進行創新,要有針對性,應該采用分層的方式為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設計針對性的作業,才能將作業的效果最大化。
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雪花一樣,每個學生的成長環境以及性格都有所不同,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對知識的掌握能力也不同,面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就應該首先學會了解自己的學生,要經常性地與學生溝通,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對學生學習情況要進行全面了解。教師只有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才可以做到在設計作業時更加有針對性、合理性,讓課后作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例如,教師應該在每學期開始之時,就對學生進行以前學習過內容的基礎性檢驗,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遺忘程度,分析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在檢測過程中,對于出現問題較多的學生,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鞏固基礎知識的常規練習題,而在檢驗過程中發現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在作業中加入拔高訓練,拓寬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工作當中,教師要與學生多進行溝通、談心,要注意多觀察自己的學生,發現學生的興趣特點和一些獨特的興趣愛好,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愛好去布置一些探索型的拓展作業,學生可能會有原來的厭煩情緒轉變為期待作業,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加認真積極地完成作業。
作業既包括課后作業也包括課前的預習作業,預習一直是語文教學工作中重要的一個階段,預習就是要提前做好對于課堂學習知識內容的準備工作,養成提前準備的習慣,能夠幫助學生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效率。小學階段是養成習慣的關鍵期,所以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不僅能幫助學生在日后的語文學習過程中提高效率,也能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個人習慣。很多語文教師只是過度地關注課后作業的重要性,忽略了預習作業的布置,在布置課前預習作業時僅僅是一句話帶過,并沒有合理的規劃,學生一聽到預習作業也會自動地掠過,這樣的作業布置并不能起到預習的效果,要想讓課堂真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就要注重預習任務的安排,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預習之后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
例如,教師在開展每一節課之前,都應該提前布置好有針對性的預習作業,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讓學生通讀課文的任務,讓學生找出課文中的生詞生句,標注好拼音,對于不理解的詞句自己進行查找先進行自主消化。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旨內容,掌握每個段落的大意和文章結構的任務。對于學習能力特別好的學生,教師應該讓學生在預習的時候通過自身的學習感悟到作者所想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結構特點。比如,在教授《繁星》這一課時,課文的課后任務中有一個問題:“你也看過夜晚的繁星吧?說說你當時的感受。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問題,在講述課文之前就布置課前作業,讓學生提前準備可以減少不必要的課堂時間的浪費。在上課時教師提問學生,讓學生思考并講述自己看過夜晚繁星的經歷,在學生回答完之后,開始進行課文內容的講解,在講解完成之后,再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通過對文章的理解描寫出繁星所表達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課后作業,讓學生模仿文章的結構和內容寫一篇小文章,提示學生可以像課文中一樣按照時間順序寫,表現出自己在觀賞夜晚繁星時的情感,也可以用小詩的形式增加想象,描繪繁星的神奇、清幽、美麗,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貼合的課文內容的主題,也大大鍛煉了學生的語文寫作能力以及思考能力[2]。
由于學生的發展本身就有各方面因素影響,有些學生天賦異稟,有些學生還需要教師的啟發,因此教師就要采取作業分層的設計策略,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成就。在設計針對性分層作業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學會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不同的學習能力,將作業的難度數量進行合理的設計,盡可能地為每個同學制定適合他們自己的作業。教師要鼓勵各個層次的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認真完成課后作業,在自己的作業中取得成功,獲得學習體驗,真正達到課后作業對知識的掌握與鞏固的效果。
例如,在講授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詠柳》這一課時,應該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制定課后作業,安排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多進行一些抄寫,安排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將自己的理解用語言表達的方式描繪出來。在學習寓言故事的時候,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拓展自己的閱讀量,讓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課外閱讀。
興趣是小學生的學習動力,對于還處于好玩階段的小學生來說,如果沒有學習興趣,就會在內心里排斥學習,降低學習的積極性和效率,因此教師應該抓住小學生的特點,豐富課堂內容和作業內容,將作業的設計變得更加趣味性、豐富化。新穎生動的作業設計可以讓學生處在愉悅輕松的環境中,體會到探索知識的樂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在趣味性的習題訓練中可以發展學生的不同個性,喚醒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針對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有選擇性,真正達到作業的有利效果,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利用課文內容安排作業內容會限制學生接收知識的渠道,不利于學生提高語文思維能力,而豐富有趣味的作業設計可以給學生提供課本之外的知識,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得到知識的熏陶。
例如,在學習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這一課時,教師在布置完基礎性的作業之后,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興趣特點以及能力讓學生選擇一些有趣味性的作業。比如,對于作業完成度不高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上網查一些資料,摘抄一些描寫桂林山水的好詞好句。對于有繪畫特長的學生,可以給他布置一些關于繪畫類的作業,讓學生將自己對桂林山水的理解和美描繪下來,可以在完成作業之后,將其貼到教室的文化展板上[3]。對于喜歡創作的學生來說,可以為此安排一些關于桂林山水的宣傳詞或者與桂林風景有關的作文。這種課業設計的方式涵蓋了多種方面、多種形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以及興趣進行選擇,最后教師可以在學生的作業中選取質量較好的作品,張貼到班級的文化小園地中。語文是具有一定實踐性特點的學科,教師在豐富作業設計時可以多安排一些實踐性的作業。比如,在學習《我們與環境》一課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了解身邊的環境,觀察思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是否對環境造成不利的影響,以及我們一直喊的“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口號有沒有得到落實。教師在布置與口語交際有關的課后作業時,要讓學生多與同學交流學會分享,在設計作業時,可以安排一些需要同學之間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作業,培養學生之間友好和諧、團隊協作的精神。教師在設計與鍛煉寫作能力有關的課后作業時,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想寫作的題目,查找相關的資料,可以采用仿寫、改寫、二次創作等方式進行寫作,充分發揮自己的寫作能力。教師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預習作業,可以讓學生盡自己的能力完成作業,不會產生因為過于簡單而覺得枯燥無味,或者因為過于難而放棄的現象,設計針對性的預習作業,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為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給學生留一些具有探索性、思考性的問題,并設立開放式檔案,可以鼓勵學生打開自己的思維,讓他們有話可說、有話可寫,沒有固定答案的作業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作業時變得積極主動,提高語文作業的教學效果。開放式的作業興趣充分體現了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的教學理念,老師要將學生放在到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給學生提供更多綜合鍛煉學習能力的機會,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設置類似的開放式作業的時候,一定要注重每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根據學生不同的語文知識能力,設置好難度和梯度,更加針對性地讓作業起到幫助每個同學提高語文素養的作用,在設置問題時,要學會循序漸進地增加難度,這樣才能讓思維活躍、成績優秀的學生得到進一步提升,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能夠先掌握最基本的知識,打牢語文基礎之后再進行閱讀能力、敘述能力的提升[4]。
例如,在學習完寓言故事之后,教師可以給同學們留下講故事的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程度選擇一篇自己喜歡的寓言故事,在下節課的時候講給同學們聽,給學生自主選擇的能力,讓學生學會設計講故事的過程,自己要根據神話故事的內容捋清故事線,讓學生鍛煉自己的思考問題的能力,通過上臺講故事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他人交流的能力,給每個學生都有講故事的機會。在學生上臺進行故事講解的時候教師,要給予言語和眼神的鼓勵,故事的選取沒有對錯,講解故事的能力也沒有好壞之分,這次作業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自主性和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索欲[5]。
綜上所述,分層設計語文作業能夠幫助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師應當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和學習情況的了解,制定有效的分層作業,多設計開放性、實踐性、趣味性的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能動性,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作業目標,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充分發揮作業的實用性,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希望本文能對教育工作者起到借鑒和幫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