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峰 張 景
(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 北京 100102)
在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和地方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已經成為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對于滿足當地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地高等職業院校或機構相繼進行產教融合探索,學校對接企業、產業和教育協同發展,更快速培養產業發展急需的人才,以服務于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2019年3月,發改委、教育部正式發布《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將“產教融合型企業”定義為深度參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職業院校、高等學校辦學和深化改革中發揮重要主體作用,行為規范、成效顯著,對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具有較強帶動引領示范效應的企業[1]。這是對產教融合型企業政策性的描述。
經過對政策定義的衍生推理,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學術概念逐漸形成。有專家學者認為,產教融合型企業是指積極主動參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揮其職業教育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有專家學者將產教融合型企業定義為將商品生產經營服務與相關聯的人才培養培訓功能融為一體的企業。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鼓勵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舉辦職業教育,鼓勵各類企業依法參與舉辦職業教育[2]。鼓勵職業學校與社會資本合作共建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公共實訓基地。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緊密對接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產業需要的一批新興專業,加快建設學前、護理、康養、家政等一批人才緊缺的專業,改造升級鋼鐵冶金、化工醫藥、建筑工程、輕紡制造等傳統專業,鼓勵學校開設更多緊缺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
豐富職業學校辦學形態。職業學校要積極與優質企業開展雙邊多邊技術協作,共建技術技能創新平臺、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和大學科技園、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服務地方中小微企業技術升級和產品研發。推動職業學校在企業設立實習實訓基地、企業在職業學校建設培養培訓基地。嚴禁向學生違規收取實習實訓費用。
優化校企合作政策環境。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按規定落實相關稅費政策。鼓勵金融機構依法依規為校企合作提供相關信貸和融資支持。
(1)先進制造行業:主動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優質企業;(2)新技術行業: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產業需要的一批新興專業,現代農業、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領域企業;(3)新型服務行業:養老、家政、托幼、健康等社會領域龍頭企業;(4)新型消費行業:消費升級產業領域企業。
(1)為職業院校教師掛職鍛煉提供崗位;(2)學生實習實訓等工作任務和場地建設及運作支持;(3)提供實訓教師;(4)幫助職業院校制訂人才培養方案;(5)開發課程和教材;(6)負責畢業生的就業工作。
國內學者一般將企業發展分為創業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4個不同階段。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有不同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重點,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具備的優勢、資源及能力是不同的。
(1)創業期特點
①資本實力不強,質量不穩定,產品單一,生產成本較高,產品知名度不高,市場占有率低;②規章制度和經營方針缺乏,經驗管理居多,未形成企業文化;③企業人員不多,分工不夠明確,沒有成熟專業的工作流程和考核標準。
(2)成長期特點
①產品銷量增加,市場份額擴大,經營規模逐步擴大;②企業的規章制度逐步健全,管理不斷規范,開始形成自己的企業文化;③市場競爭力變弱;④技術優勢衰減;⑤為了做大規模,不斷增加人員,部門和崗位職責不清,工作流程不暢,工作效率降低;⑥管理力量攤薄,缺乏管理能力和經驗,管理職能發揮不明顯。
(3)成熟期特點
①企業規模、利潤、產品銷量和市場份額、生產能力、研發能力、社會認可度達到最好狀態;②企業容易出現“大企業病”創新和拼搏精神減弱、管理變得僵化;f企業的規章制度逐步健全,管理不斷規范,開始形成自己的企業文化;④逐步建設成熟專業的工作流程和考核標準;⑤逐步厘清部門和崗位職責,工作流程不斷順暢,工作效率逐步提高。
(1)校企直接對接合作模式
企業—學校直接合作訂單班模式;目前企業—學校直接合作成功的主要是以訂單班形式存在。?對外宣傳模式:就是校企雙方簽個空頭協議,雙方掛個牌子,舉辦個合作協議簽字儀式或掛牌儀式,這種合作主要是滿足對外宣傳的需要,及應對上級考核和檢查。f培訓企業—學校合作模式;目前這種合作模式主要集中在IT培訓企業和高職院校之間,IT培訓企業提供課程、教材、人才培養方案、實訓教師及畢業生就業工作。基本完成了合作企業的職責。但這種合作模式的最大風險是高收費問題。
(2)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合作模式
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至2019年3月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教育部正式發布《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提出后,目前還處于實驗探索階段,沒有看到各地有實驗成功的報道。
(3)學校+校辦成長期企業+成熟期企業(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合作模式
這種校企合作模式是筆者為彌補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合作模式的缺陷而設計的一種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1)在校企業合作過程中,高職院校過度依賴企業。
(2)企業是有生命周期的,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能力和優勢,在一定的發展階段能夠為校企合作提供的資源是有限制的。如在成熟階段的企業就不可能像成長階段的企業那樣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企業不可能為了校企合作而削足適履。
(3)產教融合型企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承擔的部分責任超出了企業的能力,而短期內校企合作為企業帶來的附加收益有限,間接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3]。
(1)國家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缺少國家及地方政府立法的政策保障,難以落實到具體的企業。
(2)國家嚴禁向學生違規收取實習實訓等費用的禁令下,通過隱蔽的方式向學生違規收取費用,企業的政策風險很高。
(1)職業學校要積極與優質企業開展雙邊、多邊技術協作,共建技術技能創新平臺、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和大學科技園,創辦校辦企業、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服務地方中小微企業技術升級和產品研發這些政策的綜合理解與綜合應用。
(2)校企融合型企業建設過程是一個各種優勢資源整合的過程,一切對促進校企融合型企業建設有益的資源都是可整合資源,只要有資源共享的利益共享模型即可。
國家促進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地方經濟高速發展,其暨根本目的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但在實施過程中,人們把過多的注意力聚焦在促進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上[4]。
(1)企業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能夠為校企合作提供的資源是有限制的,高職院校在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過程中應該樹立自力更生的意識,不可過度依賴合作企業的貢獻。
(2)擴展高職院校整合資源的眼界,樹立一切資源皆可整合的理念。
(3)理順促進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地方經濟高速發展的關系,把建設和壯大產教融合型企業作為重點。
(4)重視高職院校要對自身大學生創業平臺、創業孵化器的建設。
(5)高職院校要加大對既懂職業教育、又懂企業運營的復合型人才引進力度。
校企合作新模式的結構性定義是:由學校的相關專業教研室或二級學院+校辦企業+學校外部成熟期合作企業(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
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功能性定義是:由學校的相關專業或二級學院組建注冊校辦企業。這個校辦企業即是學生實驗實訓平臺,又是學生就業、創業平臺,也是學校相關教研室與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合作的橋梁,更是聯合教研室教師與上市公司、行業龍頭企業培訓專家按照德國學習領域教學方案研發課程體系的牽頭單位。
(1)產業行業是否在國家優先發展的產業領域內;(2)校辦企業能否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能否推動行業發展;(3)是否能夠完全承擔產教融合型企業的責任;(4)企業上游業務和下游的業務是否具有平臺性;(5)企業是否有給合作企業、合作地方政府帶來明確利益的機制;(6)企業是否有清晰的商業模式
(1)在國家優先發展的先進制造行業、新技術行業、新型服務行業、新型消費行業等,結合本校優勢專業及人力資源情況,首先選擇優先進入的產業領域。
(2)為校辦產教融合型企業設計平臺型商業模式。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四大優先發展行業。這些產業都涉及產品研發環節、產品生產環節、產品銷售環節。 圍繞產品研發環節發揮學校的優勢,整合各個大學及各種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為合作企業及自己打造產品研發服務平臺。?圍繞產品生產環節整合各地科技園、園區運營機構,結合學校畢業生人力資源優勢,為合作企業及自己打造生產服務平臺。f圍繞產品銷售環節整合各地營銷機構、營銷專業團隊,結合學校畢業生人力資源優勢、私募投資機構、學校創業孵化器、學校創業基金等要素,為合作企業及自己打造銷售平臺[5]。
(3)以股份制改造學校辦企業,或注冊新的股份制校辦企業。
(4)尋求與該行業的上市公司、龍頭企業合作,構建校辦企業與上市公司、龍頭企業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
(5)整合學校內部資源,組建由校辦企業和相關教研室參與的二級學院。
(6)由校辦企業和相關教研室與合作企業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從合作企業的崗位職責、專業的工作流程和考核標準程中開發課程和教材體系。
(7)建設大學生創業孵化器、創業平臺。
(8)設立學校大學生創業基金:由校辦企業牽頭聯合私募投資基金設立學校大學生創業基金。
(9)人才招募與培養:由學校二級學院以實訓教師的名義招聘各類平臺建設、運營人才。
(10)招生、創業教學、與學生創業同步進行。
本文由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副院長蘇春林教授對本研究項目的技術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