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華
(定西市農業經營指導站,甘肅定西 743000)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戰略部署,為我們做好新時代農業農村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辦法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解決我國當前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社會主要矛盾,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因此,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主線。農村土地流轉是“三農”工作的基礎性工程,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重要作用。
定西市現有7縣(區)119個鄉鎮1 886個村。家庭承包經營耕地總面積66.59萬hm2。目前,全市土地流轉總面積10.72萬hm2,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16.10%。土地流轉涉及農戶23.90萬戶,占總農戶的40.26%。土地流轉有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形式,其中轉包 2.92萬 hm2、出租 4.96萬 hm2、互換 1.63 萬 hm2、轉讓 0.28 萬 hm2、入股 0.17 萬 hm2、其他形式0.76萬hm2。全市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面積6.13萬hm2,占土地流轉總面積的57.18%,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9.21%,其中玉米面積0.78萬hm2、制種面積0.10萬hm2、馬鈴薯面積1.43萬hm2、蔬菜面積0.38萬hm2、中藥材面積1.19萬hm2、林果面積0.64萬hm2、其他面積1.61萬hm2。全市擁有3.33~66.67 hm2及以上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2 661個,共轉入土地面積5.51萬hm2,其中:龍頭企業225個,轉入土地面積1.10萬hm2;農民專業合作社1 179個,轉入土地面積2.54萬hm2;家庭農場184個,轉入土地面積0.63萬hm2;專業大戶1 073個,轉入土地面積1.24萬hm2。目前,全市由于種種原因,土地流轉總面積和土地流轉規模經營面積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甘肅省經濟的發展。
實踐證明,目前全市培育的2 661個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進行現代農業經營,使全市近年來農業生產手段、方式、結構、技術、質量和效益等發生了根本轉變,全面推進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村人多地少、一家一戶小規模經營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通過土地流轉,將農戶無力耕種、外出打工閑置耕地及撂荒耕地,集中到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農業專業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手中,由家庭小規模經營轉變為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度規模經營。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進行土地流轉,根據市場導向、區域條件、品種特性、經濟基礎和生產能力等綜合生產因素,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因地制宜地合理調整糧經作物種植比例。在保障糧食安全生產的基礎上,根據全市培育的特色優勢產業的實際,按照國內外產品消費結構需求,選擇種植適宜的作物,大力促進糧食、馬鈴薯、蔬菜、藥材和花卉等優勢產業發展,生產出反季節和不同成熟時期的作物農產品,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對農產品多樣化需求。
引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塑料大棚、日光溫室等現代農業設施,采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生產基地(農業產業園區)+農戶”等農業生產方式,統一進行播種、施肥、病蟲防治、收獲、儲藏、流通、營銷、加工等,提高了農業生產規模化、機械化、集約化、標準化、數字化水平,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方式和結構轉變,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由數量生產向綠色生產、質量生產發展。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應用先進科學的現代農業技術、水利灌溉設施,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投入品,積極開展秸稈等農業資源循環利用,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保護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進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實施農業良種良法綜合配套技術及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為強勁支撐和依靠,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投入產出率,提高了產量效益,增強了農業發展后勁,確保了農業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著力延伸拓展農業產業鏈,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進行農產品深加工,如對馬鈴薯進行深加工,制作成薯片、薯條等,積極開發休閑旅游農業,推動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了農業的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增強了國內外影響力和競爭力。
將土地轉出的農戶除了有進城務工收入,還有土地流轉收入,總收入增加。土地流轉受讓方農戶通過農業生產經營可獲得一定的收入。生產經營收入的高低取決于采用現代化降本增效措施的程度,程度越高,生產經營收入越高,農業比較效益也越高。
2.7.1 盤活了土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經營能力。在農村土地方面,全市根據土地流轉的發展需要,按照國家政策規定,推進了農村土地經營制度改革,使農村土地經營制度從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二元結構,發展到現在的土地所有權、土地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三元結構,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擴大了確權成果效用,真正讓承包權穩下去、經營權活起來[1]。在“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和“在依法保護集體土地所有權和農戶承包權前提下,平等保護土地經營權”等法律政策保障下,盤活的土地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事農業經營活動提供了廣闊空間,使他們能夠不斷創新農業經營理念,認真學習、鉆研和應用現代農業技術,放心大膽加大農業生產投入。
2.7.2 盤活了資金,加大了農業生產經營資金的投入力度。在農業資金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方式發展現代農業經營,獲得了土地流轉以獎代補項目財政資金補貼和信貸、稅收等多方面優惠政策扶持。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難問題,充分調動了他們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使他們在享受政府補貼資金和減免政策的同時,積極通過信貸等辦法,保障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有序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規模化、現代化高質、高產的管理模式,減少了成本投入,增加了經濟收入,提高了生產經營的信心和決心,從而加大了農業資金投入。
2.7.3 盤活了勞動力,推動了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批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是必然趨勢。大部分外出務工農戶會將閑置耕地及撂荒耕地進行流轉。一方面,這部分農民工流動到城鎮可以參與城鎮化建設;另一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以對流轉土地進行農業生產經營。因此,土地流轉盤活了農村勞動力,實現了農村勞動力城鄉再分配、再組合、再優化,以不斷適應城鄉發展需要,有力地推動了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目前,全市土地流轉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鄉村基層農經工作人員數量少,農經工作力量薄弱;鄉村基層土地流轉硬件設施建設滯后,土地流轉信息網絡化電子管理平臺覆蓋率低;土地流轉工作程序不規范等[2]。這些都嚴重影響了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速度、規模和質量。為此,相關部門需要采取有效的改進措施來解決這些突出問題,才能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現代化進程。
定西市各級農經部門要高度重視土地流轉工作,要經常組織全體農經干部職工全面深入地學習和貫徹落實土地承包及流轉的各項法律法規和政策。全市在土地流轉工作中要健全土地流轉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用法律法規、政策和制度來指導規范開展土地流轉各項工作,全面提升土地流轉工作質量[3]。
各縣(區)要重視土地流轉服務工作,要依托農村經營管理機構健全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完善縣、鄉、村三級服務和管理網絡,實現縣(區)有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鄉鎮有土地流轉服務站、村有土地流轉點,為農戶提供土地流轉政策咨詢、信息發布、合同簽訂、價格協商、糾紛調解等方面的服務。在此基礎上,要重點抓好鄉村土地流轉服務機構服務人員的配備、擴充和硬件配套設施建設工作,使鄉村基層土地流轉工作力量得到進一步鞏固加強,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4]。
3.2.1 加強鄉鎮農經人才隊伍建設。鄉鎮基層應專門成立農村經營管理指導機構,并配備一定數量的農經人員編制,保證每個鄉鎮農經人員數量穩定在3名以上。農經工作人員數量少的鄉鎮,在原土地流轉工作人員的基礎上,要采取事業單位招聘辦法,招考聘用條件符合的大中專學生和社會青年到鄉鎮農經單位工作,不斷擴充鄉鎮農經人員數量,從而加強鄉鎮農經人才隊伍建設,為開展土地流轉管理工作打下堅實基礎[5]。
3.2.2 加快鄉村土地流轉信息網絡化電子管理平臺建設步伐。各級農經單位應高度重視此項工作,通過自籌和財政補助方式,統籌規劃調配,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土地流轉信息網絡化電子管理平臺的辦公房屋和硬件設施建設工作,逐步實現鄉村土地流轉信息網絡化電子管理平臺全覆蓋。
3.2.3 做好土地流轉服務管理工作。每個村要穩定配備1名能適應農經工作的信息員。信息員要對農戶全面宣講土地流轉法律法規和政策,及時全面搜集有土地流轉意愿的農戶信息,協調解決好土地流轉供求矛盾和農戶遇到的困難問題,做好土地流轉農戶雙方的對接服務;建立土地流轉情況登記冊,并進行面積等數據的匯總統計,定期將土地流轉工作情況及相關材料上報鄉鎮土地流轉服務站備案。鄉鎮農村土地流轉服務站要對村級土地流轉信息員提供的村級土地流轉農戶和面積等情況進行登記造冊,全面匯總統計,并將鄉鎮級土地流轉工作情況及相關材料上報縣級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備案。全市各級土地流轉服務機構都要將土地流轉農戶流轉信息納入網絡化電子平臺管理。通過網絡化電子管理平臺,全市土地流轉工作人員和廣大農戶能夠全面掌握土地流轉情況和發展動態,為本市、縣的土地流轉政策制定和完善提供可靠依據。
3.3.1 引導新的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土地大面積流轉。隨著國家優先發展農業,推進四個現代化同步實現,從農機、種業、信貸、稅收等多方面實施農業資金補貼等優惠政策,以及出臺一系列農業生產經營保障措施,農民現代化職業轉型的培訓力度加大,農業經營服務組織機構引導帶動作用逐漸增強,使一些本地農業實用及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并吸引了一大批創業人才投身農業。農業部門要善于挖掘一批新的農業經營主體,對條件成熟的生產經營者在政策和資金分配上給予適當傾斜并加以培養,從而不斷擴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加快土地流轉速度。
3.3.2 引導外出農民工進行土地大面積流轉。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鄉政府、村委會應繼續探索外出農民工就業的多種方式,加強外出農民工城鎮就業的技能培訓,確保農民工在城鎮穩定就業,并獲得經濟收益。在外出農民工自愿的基礎上,將這些農村勞動力承包的土地進行流轉,從而不斷擴大土地流轉面積。
3.3.3 培訓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穩步擴大土地流轉面積。加大對現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訓力度,使他們用現代化的農業經營管理理念來指導和發展現代農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經營好自己的農業產業,獲得明顯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的同時,應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穩步擴大土地流轉規模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