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 慧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良渚七賢小學 311113
新的課程改革正朝著更為理想的方向挺進,有很多的觀念都在發生變化,甚至也有部分觀點被顛覆了。但筆者以為,自始至終都不會發生變革的就是以學生為中心,讓一切教學行為都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所以,在“100 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教學中,教師就得緊緊地領悟好這一精神,并以此來打造學生的實踐探索活動,努力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知識的探究者,一個思想者,讓他們在一個個具體的數的大小比較學習活動中,感知數的構成,建立數的概念,從而促進數感意識的穩健發展。
以觀察學習為起點,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他們的學習思考,是小學生最直接、最經濟,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因為觀察能夠形成直觀感受,獲得較為豐富的學習體驗,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探索提供必要的學習支持,使得整個學習活動順利地推進下去。為此,在“100 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教學中,教師就得抓實學習觀察這一環節,以此來促進學生學習思考的跟進,以促進有效教學的打造,促進高效學習的發生。
師:請同學們看看喜羊羊他們在干什么呢?
生1:他們在放風箏呢!
師:再看看周圍的景色,猜猜他們放風箏的季節是春天、夏天,還是冬天呢?
生2:好像不是冬天,他們都沒有穿上羽絨服,看來天氣不是很冷。
生3:他們也沒穿短袖短褲,應該是春天。
師:看來同學們都很愛動腦筋,也善于觀察。那畫面上的4 個溫度計,哪個更切合這時的溫度呢?
生4:寫著19 度的那個,因為春天就是不冷不熱。
生5:為什么不是32 度,2 度或者35 度呢?
……
生6:剛才你沒有認真聽同學講哦!2 度應該是很冷的,需要穿上羽絨服。
生7:同樣的,32 度、35 度會熱得直冒汗。喜羊羊他們還會穿著這樣的衣服嗎?
……
師:大家分析得非常不錯!那這幾個溫度中最高的是幾度呢?最低的呢?
生8:35 度最高,2 度最低。
……
教師創設相應的觀察情境,并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去觀察,能讓他們對相關的學習和思考加倍地投入。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分析與思考,會讓整個學習活動朝著更為理性的層面推進。
審視整個教學片段,可以看出教師在這個方面所做出的思考。
首先,教師設計了一個羊羊們放風箏的情境,利用學生熟悉的動畫形象為媒介,來吸引學生學習的投入,創設與之相對應的自然化情境,促進學生更為積極地觀察。
其次,教師設計系列問題,讓學生去感受天氣的冷暖,聯系自己穿衣等情況,以經驗來解析溫度的高低。同時,引入相應的溫度計,讓學生在選擇溫度過程中學習思考,學習用生活化經驗去解讀相應的現象。
第三,教師引導學生初步地比較4個溫度數值的大小,讓學生進行相應的分析,從而讓學生對數的大小比較有一個初步的感知。這樣,就會為學生后續的深入學習和研究提供必要的感知儲備。
實踐是促進學習深入的基本方式,也是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知識的重要手段。為此,在“100 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教學中,教師就得圍繞教學內容,并結合一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生活等諸多要素,設計一些具體化的操作實踐等學習情境,讓學生們在一個個切身體驗中感悟數的大小,深化數的順序等,從而較好地悟出100 以內數的大小的比較方法,使得整個學習活動順利地開展下去。同時,也讓學生在實踐探索中逐步獲得相應學習方法,獲得較為理想的數的大小比較學習經驗。
師:以上的結論同學們都是通過穿衣服等經驗來感知的,那能不能用數學方法來驗證自己的結論呢?
(問題引導學生去進行合作研究,也誘使他們動手去實踐,從而開啟較為熱烈、活躍的學習場景)
生1:把這些數按照前面學習的方法,有序地排成一排,我發現2 在最左邊,然后經過很多的格子才寫出19,又過了很多的格子找到了32,再經過2 個格子,就到35 了。這可以看出2 是最小的,35 是最大的。
生2:我們也可以用計數器把這些數撥好。像2 就是2 個珠子,都在個位上。19 則需要在十位上撥上1 個珠子,個位上還要撥9 個珠子,很明顯2 是小的,19 是大的。
……
師:你們的方法真不賴,比老師想得還要仔細。像剛才這樣的討論,我們還可以用前面學習的>、<或=等符號來表示,你會嗎?試一試?
生3:2 是小于19 的,寫成2<19。
生4:也可以寫成19>2。
生5:還有32>2,35>19。
……
眾所周知,學習不應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因為學生都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有著自己的知識積累、思考方式和情感態度,所以教師就得重視學生這一方面的特性,科學地創設學習情境,誘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實踐、去思考、去交流等,從而讓整個數的大小比較學習帶有更多的自主性、實踐性,讓他們的數學學習朝著更為理想的方向邁進。
回望教學片段,教師能欣喜地看到學生能動的身影。教師提出“這些都是小朋友們通過穿衣服等經驗來感知的,那能不能用數學方法來驗證自己的分析與思考呢?”這一問題能誘發出學生的學習活力,也能較好地迸發出學生個性學習的活力。
于是,有的學生用前面學習到的排數序的方式來寫一寫數,從中判斷出數的大小;也有一部分學生則是用計算器來撥數,看出珠子的多少,得出數的大小;還有學生則用小棒、圓片等學具來擺數,也能直觀地進行數的大小比較等。這樣的學習體驗,讓他們在數的大小比較中形成較為真切的數感,也讓他們的學習變得多姿多彩,智慧閃爍。
“學而不思則罔”,是千百年來對于學習的一種總結。從中可以看出,一個理性的教學必定是引領學生投入相應思考的學習,也一定是學生思維活動的結晶。為此,在“100 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一個個真切的實踐探索機會,還要把學習思考的指導,以及學習思考的要求穿插其中,讓學生用思考的方式去審視數學現象,提煉數學規律,以實現理性學習的產生。同時,也讓學生在提煉這些規律中,更好地發展數感。
師:不錯!那23 和26 的大小關系,又是怎樣的呢?
生1:都是20 多,計數器的十位上都是2,一個個位上是3 顆珠子,一個個位是6 顆珠子,6 比3 多,所以26>23。
生2:也可以是23<26。
……
生3:通過學習,我發現這樣的比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十位上的數不同的,一種是十位上數字是相同的。
生4:是的,十位上不同的比較非常容易的,像2 和19,19 和32 等,只要看一看十位上的數,大小就出來了。看2和19,2 的十位上是沒有的,19 的十位上是1,當然是19 大些。32 和19,一個十位上是3,一個十位上是1,3 是大于1 的,所以32 一定是大于19 的。
生5:十位上一樣的情況下,就得比較個位上的數字了,個位數字大,這個數就更大。如32 和35,23 和26 都是這樣的,十位上的數字是一樣的,個位上數字大的數就更大。
……
反思是學生深入理解知識的根本,也是他們建構數學學習認知的核心力量。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這樣的學習環節,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投到學習反芻之中,從而對相關的學習進行梳理和提煉,促進認知的內化,使數感意識等得到較好的發展。
回望案例,教師就是通過設計具體的問題來引發學生進行學習梳理,讓學生在問題探索中很自然地進行整理與提煉,使得學習感悟變成可靠的認知。同時,也在數的比較方法歸納中形成認知,使得數感得到更好的發展。
由此可見,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中,教師要著力以實踐為主導,以具體操作為引領,讓學生成為一名真正的探索者,一個善于學習的思考者,從而讓他們的數學學習洋溢著個性學習的光芒。筆者認為,組織開展小學生的實踐學習互動,不是一味地“玩”,而是融合了數學知識的做。故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深入研讀文本,把握好教學內容的真實情形;還得深入解析學習的實際狀態,以及學生生活的現實狀況等,科學地預設一系列有助于學習探究、有利于學習思考的實踐體驗活動,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愈加靈動,也讓課堂教學愈發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