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宏杰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重要指示精神,鐵力市立足森林生態,把旅游產業作為重點核心產業,圍繞“綠水青山”打造“金山銀山”,順應旅游業提質轉型升級趨勢,加快推動鐵力市旅游高質量示范區建設,取得了扎實成效。下一步,如何做強做大旅游品牌,把旅游發展成為鐵力的一張名片,助力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我們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牢牢抓住鄉村振興和國家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機遇,結合鐵力市桃山玉溫泉、日月峽森林公園、神樹鎮等與養生、醫療、養老、旅游深度融合的特色小鎮資源,全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風格迥異的森林康養小鎮。一是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依托年豐鄉朝鮮族聚居地,打造特色民俗民宿鄉,使鄉村餐飲企業形成互動互聯,把年豐鄉打造成集民宿、餐飲、游玩為一體的特色民俗民宿鄉。二是打造文化旅游體驗地。運用“旅游+”“生態+”等模式,一方面以工農鄉北星村為依托,打造鐵力酒章文創特色旅游景區;另一方面以年豐鄉萌寵部落民宿為依托,不斷開發深層次、高品質鄉村旅游產品,從休閑旅游型向休閑娛樂——康養度假復合型轉變。三是建成抗聯文化民宿村。發揮雙豐鎮建國村作為雙豐抗聯斗爭主戰場的作用,依托其豐富的抗聯事跡和文化史料,打造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主題村。
傳承馬永順精神。一是鞏固主陣地。以馬永順紀念館為載體,與區域內外中小學聯合定制馬永順精神研學體驗課程。二是增強體驗感。突出穿林海跨雪原、伐樹、種樹等特點,選取馬永順工作過的地方,模擬當時生產勞動場景,推出伐木、吊鉚、清林、造材等實操項目,增加游客體驗感。劃出獨立林地,讓游客自愿交納植樹基金,實名認領種植地塊和苗木,樹立生態育林理念。三是拓展新產品。開設拓展訓練營,推出老林區林事活動,豐富旅游產品,全力打造獨具林區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傳承東北抗聯精神。一是打響紅色旅游發展品牌。依托透龍山景區,深挖東北抗聯精神文化內涵,把紅色經典文化融入景區景點,增添旅游景區的活力與感染力,打造獨具特色的紅色旅游品牌。二是構筑紅色文化旅游線路。依托透龍山景區、酒章文創特色旅游景區二期項目、抗聯紀念館、雙豐鎮建國村等紅色旅游資源,形成以點帶線、以點帶面、多景區抱團式發展的紅色文化旅游發展格局,形成紅色文化旅游精品線路。三是加大宣傳推廣力度。依托紅色場館和紅色景區,推出體驗活動。充分利用自媒體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策劃紅色教育主題活動,舉辦有影響力的紅色節慶活動。
加強“承載能力”建設。一是加強景區景點基礎設施建設。堅持高標準謀劃、高起點定位,進一步完善旅游景區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旅游景區標準化建設水平。二是完善全域旅游交通體系。謀劃將雙豐至日月峽沿線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按旅游路、景觀路標準,串點成線,建設觀景臺、旅游導引標識、加油充電等設施,打造配套完善的旅游廊道。針對重點景區及鄉村旅游點,開通旅游直通車、旅游交通專線,實現交通與旅游兩大功能相互融合。三是完善旅游輔助配套建設。繼續推進“廁所革命”,優化旅游廁所配置。加強A 級景區停車場建設,提升服務水平。
加強“服務能力”建設。一是提升信息化水平。通過旅游信息化與其他信息化接口無縫對接、互聯互通,改進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二是引進旅游人才。堅持“人才強旅”戰略,通過體制機制引進高端旅游人才,并與業內旅游專業團隊、旅游高校、旅游專家建立緊密溝通機制,建立鐵力旅游咨詢委員會,為鐵力旅游問診把脈,通過智力支持持續提升鐵力旅游品質和核心競爭力。三是完善旅游配套要素。利用區域內豐富的綠色有機食材,深入挖掘地方特色飲食文化,培育地方美食系列品牌,重點做優做強中醫藥膳、朝鮮族風情餐飲、“益靈山豬宴”“山野菜水餃”“玉雙黏豆包”等地方特色美食品牌。依托資源稟賦和歷史傳承,深度開發特色文創產品,加大木制工藝品、玉石工藝品、山特產品、森林食品、野生中藥材、民俗手工藝制品等系列旅游商品開發,推進旅游商品進景區、進酒店、進網店、進商城。
加強“監管能力”建設。一是建設旅游運營監測平臺和集散中心。依托大數據系統,實時掌握客流、安全生產、運營等情況,兼顧風險預警提示、大數據分析等,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的旅游集散網絡,確保指揮中心與景區景點實時互聯互通。建設一處位置合理、規模適中的旅游集散中心,集散中心要具備旅游集散、旅游咨詢、綜合服務等功能,并與其他交通方式實現無縫銜接。二是建立旅游市場監管聯席會議制度。建立部門聯動、職責明確、監管有力的旅游綜合監管機制,完善政府層面的旅游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機制,形成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監管、全面防控的旅游安全預防體系。突出企業主體責任建設,建立健全安全工作規章制度,完善安全防護設施,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保障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安全。三是加大旅游市場綜合監管力度。持續深入開展市場秩序整治行動,嚴厲查處打擊不合理低價游、零負團費、強迫購物、欺客宰客等現象。充分發揮旅游誠信基金作用,完善旅游投訴統一受理、先行賠付、事后處理工作機制,做到“讓游客放心游鐵力”。
打好“生態游學”牌。一是加快推進基地營地建設。依托A 級景區資源優勢,以打造研學旅行目的地為目標,抓緊完善基地營地布點規劃,通過招商、新建、改造,形成營地整體布局。加強研學基地營地品牌化、集聚化發展,提升研學旅行的接待服務能力。探索與省內外大中專院校合作辦學、共建基地,依托豐富的教育資源,開展“三下鄉”“校地聯誼”“共管共育”等活動,提升區域影響力和服務貢獻力。二是加強資源整合。精心打造研學線路、合理布局研學基地,避免分散化、同質化、碎片化,堅持因地制宜、錯位發展,充分挖掘生態、旅游、文化、農業、歷史等特色資源,依托A 級景區、日月峽滑雪場、香草河花溪谷景區等資源優勢,以每年寒暑假為節點,開辦夏令營、冬令營,以及游泳、滑雪、森林拓展、文化科普等特訓班,打造獨具地域特色、有競爭力的研學產品。三是強化研旅融合。突出“寓學于游、寓游于學”,加大對研學旅游產品中“教育”元素的挖掘,有效結合學段特點、學校課程及我市的地域特色,構建鐵力研學旅行課程資源體系。建立研學旅行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研學旅行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
打好“冬季冰雪”牌。一是擴大冰雪旅游優質產品供給。搶抓冰雪旅游發展機遇,用好日月峽4S級滑雪場、桃山玉溫泉等資源,激活冰雪旅游潛力,將冰雪名片“打出去”。發展鄉村冰雪旅游,開展滑雪橇、滑爬犁、看冰燈、打陀螺、雪地摩托、雪地拔河、雪地足球、冰釣等民俗活動,填補冬季旅游空白,構建冰雪旅游新發展格局。二是加強品牌建設。加強對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和冰雪運動的宣傳展示,形成濃厚的冰雪旅游文化氛圍,引導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冰雪旅游活動。發揮冰雪賽事帶動作用,依托冰雪運動景區和場地,積極主辦承辦冰雪運動節事活動,打造冰雪賽事旅游目的地。鼓勵結合冰雪旅游資源,推出兼具民俗風情和冰雪文化特色的冰雪旅游主題精品線路。三是促進冰雪旅游與文化融合。深入挖掘傳統冰雪文化資源,支持創作冰雪主題的文藝演出展覽、冰雕雪雕、群眾攝影等作品。推動冰雪景區景點開發夜間冰雪旅游產品與服務,積極培育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強化特色經營、特色產品和特色服務。
打好“夏季避暑”牌。一是打造消夏避暑精品景區。通過懸羊峰、桃源湖等4A 級景區,透龍山等3A 級景區及鄉村旅游景區景點,著力打造省內一流的消夏避暑目的地,努力形成覆蓋全域的特色避暑休閑精品線路和品牌避暑產品。二是豐富避暑旅游產品內容。以旅游資源豐富的日月峽鎮、神樹鎮、桃山鎮等為依托,整合漂流、垂釣、溫泉等資源,打造休閑娛樂和參與體驗式避暑旅游項目。突出“避暑”競爭力,增強A 級景區、漂流企業復合功能,加快產業集聚,聯動區域整體轉型發展。全面提升鄉村旅游,引導建設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鄉村營地、精品民宿,并注重休閑農業、研學產業與避暑旅游市場的結合,全力打造鄉村避暑休閑產業鏈。三是發展避暑節事會展經濟。鼓勵引進以避暑為導向、以企業為市場連接主體的會議會展活動品牌,大力發展節事會展經濟。
打好“森林康養”牌。一是積極開發森林康養旅游產品。充分整合森林康養資源,開發越野跑、山地馬拉松、山地自行車等特色森林康養運動項目,打造森林康養運動品牌,促進產業聯動。二是進一步提升營銷水平。借助擁有中藥企業、中藥材種植基地、森林、溫泉等優勢,積極打造別具特色的融康復、養生、文化傳播、中藥材科考與森林旅游為一體的康養精品線路。三是著力培育精品和亮點。以現有大山、大水、大森林等生態資源為依托,在培育亮點、品牌上下功夫,打造富有鐵力特色的森林康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