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妍
黑土是地球上的珍貴土壤,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適宜農耕的優質資源。黑龍江省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的我國東北黑土區核心區域,《東北黑土地保護規劃綱要(2017—2030年)》明確,黑龍江省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約1.56 億畝,占東北黑土區總面積(2.78 億畝)的56%,分別是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自治區黑土區總面積的2.3 倍、5.6 倍和6.2 倍。擁有廣袤優質的黑土資源是黑龍江省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的根基所在,是叫響“中國人每9 碗飯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的底氣所在。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全省劃分優先保護類耕地2.386 億畝,占總耕地面積的99.87%,此類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優良、農產品質量高。但是,由于長期高強度的開發利用,加之耕地面積大,保護投入資金不足,黑土地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也愈發嚴峻,存在著污染預防和治理修復的技術體系尚不健全,土壤、水和農村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機制尚未完善等短板和不足。
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通過的《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將黑土地保護利用納入法治軌道。“十四五”時期是黑龍江省實現2035年全面建成“生態強省”遠景目標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實施黑土地保護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五年。全省將切實加強黑土地生態環境保護,綜合運用經濟、技術、行政和法律手段,推進黑土地集中區域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農村生態環境協同保護,使黑土地處于沒有污染風險的健康狀態,推動土壤資源永續利用。
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確保到“十四五”末期,全省黑土地環境質量總體穩定且局部穩中向好,老百姓“吃得放心”得到進一步保障,建議從四個方面推進該項工作。
(一)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開展減污降碳、精準治污、亮劍護綠、科技賦能行動,把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黑土地生態環境問題擺上重要議事日程,以生態環境保護實際成效取信于民。立足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的重要戰略地位,在謀求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始終把保護生態環境挺在最前面、擺在壓倒性位置,堅決守住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線。
(二)堅持走保護優先、預防為主之路。圍繞全省黑土地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并總體優良的特點,從源頭上加強黑土地生態環境保護,在開展土壤污染調查、摸清底數的基礎上,實行嚴格的分類管理,采取有力措施防范污染風險,依法做好風險管控。統籌開展農村環境整治、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提升農村生態環境質量。
(三)堅持走減污降碳、精準施策之路。推進精準治污,推動解決一批影響黑土地生態環境質量的水、大氣、固體廢物污染突出問題。綜合考量黑土地生態系統的開放性和整體性,排查和識別污染成因。推動科學治污,根據黑土地污染特點,合理確定管控或修復方法,因地制宜確定農村污水、畜禽養殖廢棄物、農村黑臭水體等治理與資源化利用模式。嚴格依法治污,規范執法程序,規范調查取證行為,強化執法檢查,結合網格化監管,區域協同強化轄區環境巡查。
(四)堅持走改革創新、綜合治理之路。完善監測網絡,整合形成統一黑土地保護監管信息平臺。探索運用衛星遙感等技術手段,開展黑土地生態環境監管。強化考核和責任追究,加強審計監督。推進司法銜接,依法適時啟動公益訴訟程序,加強對黑土地生態環境公益保護力度。提升公民生態環境保護素養水平,形成社會監督合力。發揮經濟杠桿的激勵和引導作用,探索走市場化道路,推行社會化治理。
(一)推進黑土地污染源頭治理工程。一是明確責任。督促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監管企業落實主體責任,開展污染物排放和環保設施運行等監督檢查,防止對黑土地及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將排放鎘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黑土地周邊企業納入重點排污單位名錄,開展涉鎘等重金屬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回頭看”,動態更新污染源整治清單,降低農產品中鎘等重金屬超標風險。二是管控風險。開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非法占用黑土地行為。督促礦山企業依法落實環境污染修復工程措施,防控礦產資源開發污染黑土地。推動廢棄礦山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因地制宜管控礦區污染耕地風險。三是評估影響。對涉及可能造成黑土地污染的建設項目,依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設立土壤專章,提出并落實防滲漏防腐蝕防遺撒等具體措施。
(二)推進黑土地分類管理工程。一是明確優先保護。將符合條件的未污染或輕微污染的黑土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在優先保護類黑土地集中的地區,優先開展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水利建設項目。農村土地流轉的受讓方要依法履行土壤環境保護的責任,避免因過度施肥、濫用農藥等掠奪式生產方式造成黑土地環境質量下降。二是強化安全利用。有安全利用類黑土地的地區要結合本地區農業種植習慣,制定實施“十四五”受污染黑土地安全利用方案和年度工作計劃,采取品種替代、水肥調控、土壤調理等措施,減少污染物從土壤向作物特別是可食用部分轉移,定期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和調查評估,對農民、農村合作社及農業生產經營主體進行相關農藝調控、替代種植的技術培訓和指導,提升安全利用技術水平,發揮黑土地安全利用效果。三是落實嚴格管控。有嚴格管控類黑土地的地區要制定嚴格管控方案并落實措施。鼓勵采取種植結構調整或者退耕還林還草還濕等方式,確保嚴格管控類黑土地得到安全利用。鼓勵對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類黑土地種植的收獲物采取離田措施。
(三)推進黑土區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發展工程。一是加大回收利用廢舊農膜力度。健全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體系。優先在重點用膜地區開展廢舊農膜回收處理試點及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推廣,逐步擴大試點范圍。實施農膜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明確污染治理和回收加工是農膜生產者的第一、第二延伸責任。二是加大秸稈還田力度。平原旱田采用機械滅茬、翻埋、覆蓋和整地碎混等方式實現秸稈還田,恢復土壤團粒結構。水田采用收獲過程中粉碎直接翻埋的方式培肥地力。三是加大有機肥料施用力度。鼓勵市縣加大對有機肥使用的支持力度,充分調動種植戶和第三方專業化企業生產、使用有機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有償性,引導農民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積造施用有機肥。利用無害化處理后的畜禽糞便按比例與秸稈混合生產有機肥。開發蚯蚓糞優質有機肥的生成工藝。合理施用綠肥,擴大有機肥源。
(四)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程。一是創新推動農業投入品科學合理使用。加強農藥、獸藥、種子、飼料等農用生產資料以及農膜、農機、農業工程設施設備等農用工程物資產品監管。強化監測預報預警體系建設,確保實現全省主要作物病蟲鼠害監測預警全覆蓋。篩選以種植、規模以下畜禽養殖、水產養殖為主的區域,建設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工程。二是創新推動農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扶持建立多種模式互為補充的秸稈收儲運服務體系。培育專業秸稈經紀人,提升秸稈綜合利用市場化運作能力。引導種植戶與秸稈收儲運站、秸稈綜合利用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三是創新推動農業面源監測網絡構建。構建農業面源污染綜合監測評估體系,耦合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監測網絡,識別與農業生產相關的常規污染物、農藥類污染物遷移轉化規律及通量。
(五)推進農村環境整治工程。一是有序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在黑土地分布較集中的村(屯),因地制宜選取污水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模式,合理設計污水收集和治理規模,充分考慮運營維護成本。探索采取截污控源、清淤疏浚、生態修復、水系連通等方式統籌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二是持久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鼓勵有條件的黑土地集中區域,制定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加快建設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置設施,補齊處理能力短板。鼓勵采用城鄉環衛一體化方式治理農村生活垃圾。
(一)強化組織領導。地方政府應依法加強對黑土地生態環境保護的統一領導,組織、協調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黑土地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職責,制定并公布本行政區域黑土地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計劃,確定目標任務并推動實施。將各地落實黑土地保護情況納入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對污染問題嚴重、治理工作推進不力的地區進行嚴肅問責。
(二)強化政策支持。探索建立多元化黑土地生態環境保護投融資機制。積極利用地方政府債券,對符合政府債券發行條件的黑土地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在安排政府債券時按照需求與可能的原則予以支持。完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設施用電用地政策。落實有機肥產品生產銷售和批發零售免征增值稅政策。探索開展“點源——面源”排污交易試點。加大畜禽糞污、農藥包裝、農膜、秸稈等廢棄物回收處理與利用補貼力度。進一步加大秸稈綜合利用特別是秸稈還田環節的政策支持力度。緊密銜接“十四五”農村國土空間規劃編制,預留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環?;A設施建設用地,積極推動將農村環?;A設施用電納入農業生產用電范疇。
(三)強化宣傳引導。充分利用各種媒體,結合“六五”環境日、世界土壤日等重要環保宣傳活動和相關主題系列活動,有針對性地宣傳普及黑土地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增強公眾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意識。采用集中宣傳與日常宣傳相結合等方式,組織科技人員、科普專家深入采掘、焦化、鋼鐵、汽修、醫療、污水垃圾處理、檢驗檢測、畜禽養殖等行業部門,開展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解讀,定期組織轄區內重點企業參加專題講座,不斷強化企業污染防治主體責任,從源頭上減少和預防黑土地污染風險。強化宣傳培訓,采用培訓班、現場會、視頻會等形式,組織召開農村環境整治項目申報、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等技術培訓。大力推廣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形成全社會保護黑土地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