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君
(江蘇無錫宜興市高塍實驗小學 江蘇無錫 214214)
隨著當代社會發展在不斷取得可喜成績的同時,也對現代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順應新時代發展的背景下,要求對學生的教育更多地放在對學生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培養上,具體可以通過結合勞動教育與德育功能,從小學生階段的實際發展情況出發,開展多樣化的勞動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同時還要努力發揮出勞動教育在推進德育功能實施中的重要載體作用,以使德育內容更好滲透到其中,從而有效促進當代小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能力的發展。
對小學生開展勞動教育,目的是讓學生在動手勞動的過程中獲得教育,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幫助學生逐漸養成勤勞的勞動習慣,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此外,還能使學生通過勞動的方式,逐漸豐富學生的思想層次,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學生在勞動中還能收獲滿滿的成就感與自信心。因此,激勵更多小學生參與到勞動教育中來,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20 年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指出:“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體現出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要在確立德育功能的基礎上展開,并將勞動教育落實到位,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
近些年社會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不僅體現在物質生活方面的富足,還體現在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上。在這個大的社會發展背景之下,當今很多小學生沒有體會過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因而無法真正做到珍惜勞動成果,并且他們平時都被家里面呵護著,因而會發現他們基本都不具備符合其當前年齡階段的勞動能力,這無疑會影響到學生今后的成長與發展,從而也不利于國家未來的發展。在貫徹落實小學生的勞動教育中,教師必須深刻認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并以此來推動學生的學習進程,同時,還要努力使勞動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得以有效發揮,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成果的思想,促進學生的進步。
1.有勞無育
傳統的小學勞動教育內容通常比較簡單,比如最常見到的班級定期大掃除和值日生的工作等,而在家庭勞動教育方面,也只是讓學生多幫忙做家務。這樣的勞動教育形式無疑淺化了勞動教育的內涵。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僅僅通過布置這樣簡單勞動的任務,不足以讓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原因之二是小學生在這樣的勞動過程中,難以樹立正確的思想理念和勞動態度。因此,這種模式下的勞動教育體現出的是小學生單純在完成老師布置的勞動任務,自然無法實現小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所以,像這樣的“有勞無育”教育模式實際上是對勞動教育的窄化。
2.有育無勞
上面所提到的“有勞無育”情形的另外一種極端則是“有育無勞”,在“有育無勞”情形下的小學勞動教育過程,教師更加注重的是學生的德育工作,而勞動更像是小學生德育教育開展的一種輔助途徑,讓學生參與勞動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和能力。傳統模式下的課堂教學,教師一般會采用口頭講述的方式給學生進行知識的單方面灌輸,而在傳統的勞動教育過程中,他們對勞動教育的實施通常也是采用的講授法。像這樣傳統的教育模式無法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新模式,使勞動動手操作課也變成了知識的講解課。
1.教師將“勞動”當作一種懲罰手段
目前小學階段教學的現狀是,仍然存在部分教師還在繼續保持以前教學理念的情況,若是發現班級上某個學生的行為不規范又或是學習表現不好,教師就會給他實施打掃衛生的懲罰等,這種以勞動懲罰學生的方式,會讓學生對勞動產生一種不好的感覺,即只要犯錯就要接受勞動懲罰。教師為了管理好學生,將對學生的懲罰與勞動掛鉤,讓學生逐漸形成勞動即懲罰的錯誤概念。但在實際的勞動教育過程中,又會教導學生勞動光榮的理念,并以勞動模范為榜樣,鼓勵學生主動進行勞動。在小學生看來,前后這兩種互為矛盾的教育觀念,會給學生的思維帶來困擾,難以分析出哪種觀念才正確,從而不利于讓學生正確樹立勞動觀念,甚至最后還是有很多小學生認為勞動意味著羞恥。
2.教師與家長貶低勞動
社會上每個人的生產生活都離不開勞動,勞動主要可分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多數教師和家長由于受到傳統價值觀念的影響,會讓學生以為只有腦力勞動才最有價值,也最有面子,而對于體力勞動,他們持有的態度一般都是消極的,認為體力勞動只有文化程度低的人才能從事,有的家長甚至在鼓勵學生好好學習時,講到“學習不好,以后只能回家種田,要么去工地上班或是進廠子”,這些話無疑對體力勞動工作飽含了深深的貶義。本意上來說,家長是出于激勵學生學習的目的才說出的這番話,但卻會給學生帶來一種體力勞動不光彩的感受,從而導致有的學生即使想要從事體力勞動,但因為學校和家庭帶來的這種刻板印象使得他們難以踏出第一步,因此,這樣的勞動貶低教育,不但會給小學生的勞動教育效果帶來非常負面的影響,還會阻礙學生綜合能力水平的有效提高。
在新時代背景下,為更好實施勞動教育與德育的有機融合,小學教師必須從教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和學生共同發起具有一定社會性質的公益勞動活動,給學生創造與社會公益事業親密接觸的機會,并合理將德育教育滲透進來,使學生在參與勞動活動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團隊的重要性,培養學生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善良品質,從而在團結合作中,為公益事業提供更優的服務,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的社會公德心。
舉個例子,學校可針對當地的養老院開展社會公益服務活動,通過與相關社區聯系,設計出更好的活動方案。活動主要內容包括:引導高年級學生幫助老人洗衣服、打掃衛生、修剪指甲等勞動,給老人提供這些在學生能力范圍內的志愿服務,弘揚社會上敬老愛老的傳統風尚。此外,教師還可鼓勵具有特長的學生,給老人進行文藝表演,逗老人開心,調動養老院的氣氛。另外,還可以在此基礎上,特別針對節假日期間,設立專門的探訪小組,即將班級所有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在節日到來之際,安排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生到養老院進行探訪,讓老人感受溫暖的同時,也能提高小學生的生活實踐體驗,并深切感受到自身給老人帶來的快樂。在活動的最后,讓每個班的代表負責整理本次的活動內容,為后續公益活動的開展提供寶貴的經驗,也對小學生的勞動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實施創造有利的條件和渠道。
小學教師還可以開展“大手拉小手”的垃圾分類活動,垃圾分類也是建設文明城市的重要內容。在開展的“垃圾分類”主題教育活動中,教師必須建立起垃圾分類與學生勞動之間的內在聯系,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積極引導學生勇于在街道或是社區內向人們主動宣傳垃圾分類的知識與方法等,在另一方面,還能培養學生自身的垃圾分類觀念,并逐漸養成合理進行垃圾分類的好習慣。這個活動結束后,教師還可通過開展“廢物利用”的活動,促使學生在實踐中收獲勞動的喜悅,進而逐漸養成勤儉節約、低碳環保的好習慣,學生在發揮自主思維的創造中,還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
為有效提高學生參與勞動的熱情,必須注重勞動環境的培養,新時代背景下的小學勞動教育與德育的融合實踐,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家庭勞動會給學生帶來的重要影響,并努力使學生在家庭勞動中發揮出更強的主觀能動性,豐富學生的勞動環境,并進行德育內容的滲透工作,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養能得到有效的培養和鍛煉。教師需要注重學校、家庭兩個大環境的勞動開展機會,讓學生通過體驗不同的勞動,逐漸認識到勞動最光榮的意義。
比如,教師可與家長進行聯系,讓家長多多配合學校開設的勞動教育活動,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一些簡單的家庭勞動,如掃地、拖地、洗碗、疊衣服、整理物品等,在符合學生年齡階段的能力范圍內,盡可能多地讓學生進行各種各樣的家庭勞動;同時,還要注意滲透德育內容,如給下班回來的爸爸媽媽按摩、飯后給他們放洗澡水等。通過這樣讓學生自己實際動手操作的過程,不僅能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很好提升,還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吸收德育教育,既能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又能提高自身的勞動能力。另外,促進勞動教育與德育融合教育成效提高的重要途徑也包括家校合作,小學教師應努力尋找并創造各種有助于推進家校良好合作的有效策略,給學生打造一個全方位的勞動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家校網,從而更有利于學生參與到勞動活動中來,并鍛煉學生吃苦耐勞的堅韌品質,從而在促進學生勞動能力提高的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勞動綜合素養的有效提高。打個比方,在學校的勞動課程結束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建立家校共育平臺,組織家長開展家庭內全員參與的大掃除活動,學生在這樣的勞動實踐中,不僅能收獲大掃除后的成功喜悅,還會逐漸形成愛護家庭生活環境的意識,使學生的家庭責任感得以提高,也有助于學生勞動習慣的培養,從而使勞動教育與德育融合的教育更具有教學價值。
新時代教育背景下的小學勞動教育與德育的融合,能保證學生在獲得思想教育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德育的核心之一在于勞動教育,小學階段的勞動教育開展往往是為了讓學生的勞動習慣、思想以及態度得到培養和鍛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在勞動中盡情揮灑汗水,逐漸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養成。為了更好落實勞動教育與德育的融合效果,教師還可將生活中的實際勞動活動引入到校內的教育中,以生活實際引起學生的共鳴,并進而積極參與到勞動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勞動技能以及發展自身的綜合素養。
比如,小學教師在進行勞動教育工作時,可開設手工縫制的手工課,手工縫制的技能看似簡單,但在學生的實際縫制過程中,卻往往難以縫制出好看的作品。通過讓學生縫制破衣服和破襪子等,能不斷加強學生生活技能的鍛煉,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時,教導學生線的顏色選擇應要與衣服或襪子本來的顏色一樣或相近,免得造成縫補區域的顏色突出,不利于呈現衣服或襪子的整體美觀。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穿針引線,然后在針眼的末端打好結后,再對衣服上或襪子上的洞眼進行一針針的縫補,最后在縫補完后,學生們看著自己親手縫制的衣服或襪子成品,發出由衷的喜悅,成功之感也油然而生。學生在這樣的親手勞動中,既能提高自己的生活技能,還能收獲快樂,也能刺激學生更加熱愛勞動并參與勞動的心態。
綜上所述,在當今新時代的教育背景下,對小學勞動教育中實施德育的舉措,符合現階段的社會發展趨勢,小學教師應不斷落實將德育融合在勞動教育中,并在不斷實踐中找到能有效促進勞動教育與德育融合的有效策略。結合小學教育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并通過豐富教學活動與環境,制定科學有效的融合策略,以解決目前小學階段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在勞動教育和德育中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進而也能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勞動觀和德育觀,并有效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從而使新時代下的小學生們都能獲得良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