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鶴巖 秦岳琳
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征程中,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于民族危亡中救國、一窮二白中興國、改革開放中富國、新時代中強國,是愛國主義精神最堅定的實踐者和弘揚者,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如一的愛國報國境界。愛國主義精神在中國不同歷史階段產生了強大的凝聚、激勵與感召效應,是中國共產黨推動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偉大實踐的精神優勢。
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河破碎,生靈涂炭,中華民族遭遇空前危機,這激發了蘊藏在中國人民內心深處的巨大愛國熱情,并驅動著中華兒女救亡圖存,建立一個“新中國”,實現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的目標。那時,各種社會思潮紛紛涌現,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但都因沒有找到科學的理論、正確的道路和依靠的社會力量,以失敗告終。
在這關鍵一刻,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將愛國主義精神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把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視為己任,成為最堅決、最徹底的愛國主義精神實踐者。中國共產黨在愛國主義精神的引領下,團結并帶領全國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以愛國主義精神為引領,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開辟中國革命新路,形成了“紅船精神”。“紅船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救亡圖存的抱負與追求,深刻昭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萬里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翻雪山過草地,完成兩萬五千里長征,從中鍛造了“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強調“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不畏艱險、一往無前的愛國品格,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地上,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實際,獨立自主地走出革命新道路。日寇鐵蹄肆虐中國大地之時、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中華兒女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共同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十四年艱苦卓絕、浴血奮戰中形成了包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在內的偉大抗戰精神。抗戰精神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同全體中華兒女一道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高度愛國境界。新中國成立初期,抗美援朝的勝利,贏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為新中國的各項建設創造了和平的外部環境。從中鍛造的抗美援朝精神弘揚了“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舍身衛國的精神品格,全面彰顯了中國人民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和國際和平主義的高度統一,必將跨越時空,源遠流長。
總之,在革命中救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愛國主義精神引領了中國革命,激活中國革命原動力,昭示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中所起的中流砥柱作用。
面對巨大的國際壓力與國內困難,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中國的事情必須由中國人民自己作主張”,帶領全體中國人民開始獨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中國的新道路,成為這一時期愛國主義精神的鮮明體現。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以愛國主義精神為引領,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技等諸多領域、諸多方面高瞻遠矚作出了一系列科學決策和指示,形成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許多獨創性的科學理論,推動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迅速發展,使我國一窮二白的舊面貌煥然一新。從石油開采、鋼鐵建設、西部開發到“兩彈一星”的成功研發,形成的大慶精神、西遷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都凝結著無數中國共產黨人與普通群眾的愛國之情與報國之志。
總之,在建設中興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愛國主義精神引領了中國建設,彰顯中國建設發展力,走出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邁入新的發展階段。鄧小平同志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帷幕。秉承著“對我們的國家要愛,要讓我們的國家發達起來”的高度責任感,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摸著石頭過河,探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改革開放使我國社會各方面發生了空前巨變,中國共產黨在愛國主義理論和實踐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
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以愛國主義精神為引領,在經濟領域,小崗精神與特區精神向全世界再次證明中國人民是能夠建設好祖國,是不怕吃苦、勇于創新的。這大大激發了全國人民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大膽創新的熱情和行動,培育鑄就了改革開放精神。1978 年,對內改革的大幕率先在安徽的農村拉開,鳳陽縣小崗村村民簽下“生死契約”,開始探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干到戶、自負盈虧,鑄就了“小崗精神”。1979年,沿海城市邁出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從第一個外向型經濟開發區——蛇口的設立,到不斷擴大對外開放的領域,鑄就了“特區精神”。在政治領域,老西藏精神,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人扎根艱苦地區、不辭辛苦、努力實現祖國繁榮昌盛的崇高追求。在文體領域,女排精神與奧運精神,飽含著祖國至上的愛國主義精神,發出了為中華崛起而奮斗的時代強音。在科技領域,載人航天精神,體現了許許多多科技工作者熱愛祖國、為國爭光的堅定理想信念。除此之外,還有抵御重大風險挑戰和抗擊各種自然災害的斗爭精神。1998 年,面對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災害,我們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帶領全國軍民奮勇搶險,鑄就了偉大的抗洪精神。2008年,面對汶川特大地震災害,我們黨發揮堅強領導核心作用,領導全國軍民同舟共濟、上下一心,舉全國之力共克時艱,鑄就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
總之,在改革開放中富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愛國主義精神引領了中國改革,將改革進行到底,迸發中國改革創造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新的目標、新的任務和新的要求賦予新時代愛國主義以新的涵義,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中國夢和愛國主義緊緊聯系到了一起,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撐。在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更接近”“更有信心、有能力”并不意味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可以靜待實現,而是需要“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強大精神動力”。歷史表明,“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可以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愛國主義在奮斗目標上的體現”,將國家、民族和個人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以愛國主義精神為引領,對各歷史階段愛國主義精神的具體形態進行了新的闡釋,號召全國人民始終高舉愛國主義精神,在革命先輩榜樣力量下將愛國之情轉化為報國之志。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工作時闡釋“延安精神”的科學內涵;2016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工作時闡釋“井岡山精神”的科學內涵;2016 年10 月21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對“長征精神”進行了系統闡述;2020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五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對“抗戰精神”進行了科學闡釋。同時,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重大考驗時,中國共產黨發揮堅強的領導核心作用,帶領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團結一致,從中形成了“抗疫精神”。2020年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對“抗疫精神”進行深刻概括,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了保衛全國人民生命安全“舉國同心、舍生忘死”的精神品格。
總之,在新時代中強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愛國主義精神引領中國復興,激發中國復興向心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正是一部鮮活、偉大的愛國奮斗史。經過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接力奮斗,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被不斷地豐富和超越。歷史已經證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因此,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得以實現,必須確保我們黨百年來構筑和弘揚的愛國主義精神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