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紅,伍勁華,馬春成,楊愛成*
(1.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暨南大學附屬江門市五中邑醫院,廣東 江門 529000)
免疫球蛋白A腎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是以IgA及IgA免疫復合物沉積于腎小球系膜區為特征的炎性腎病[1]。作為全球最常見的原發性腎小球腎炎,它是導致慢性腎臟病的主要原因,在確診該病約20~30年后,高達40%的患者會進展為終末期腎病[2]。臨床常表現為鏡下甚至肉眼血尿、蛋白尿,可伴有水腫及高血壓。本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部分研究發現IgAN的發病與IgA1分子糖基化異常、補體系統的激活、基因遺傳、腸道免疫調節等有關[3-4]。臨床常運用激素、免疫調節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藥物治療[5],但結果往往不盡人意,副作用頗多。
伍勁華主任醫師是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白求恩式先進工作者,江門市名醫,從事中醫腎病臨床工作40余年,熟諳經典,十分擅用經方,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總結經驗,衷中參西,對于IgA腎病有著獨特的論治方法,并在臨床辨治IgA腎病中取得良效。現將伍勁華主任醫師辨治IgA腎病的經驗進行總結,以饗同道。
中醫古籍中雖無IgA腎病的記載,但根據本病的發病過程及臨床證候,可將本病歸屬于“腎風”“虛勞”“尿血”“水腫”等范疇[6]。《素問·風論》云:“以冬壬癸中于邪者為腎風……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景岳全書·腫脹》云:“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化生人體水谷精微之物,若腎水有恙,命門火衰,則脾土不健,日久水濕泛濫,脾腎俱虛,表現為虛勞之象。《血證論》云:“運血者,即是氣”,脾為氣機升降之樞,脾氣虧虛則血液固攝失司故見尿血,同時氣機滯澀,內聚瘀血。《素問·氣厥論篇》提出:“胞移熱于膀胱,則癃溺血”;《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云:“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諸病源候論》云:“風邪入于少陰則尿血”,概括指出其病因以熱為多,發病部位多在下焦。尿血離不開“濕、熱、瘀、虛”的致病因素。近代醫家張琪認為本病之根,在于腎,臨床多見于虛實夾雜之證,血尿是濕熱毒邪蓄積在下焦之標[7-8]。鄒燕勤等[9]認為IgA腎病主要由于感受外邪,或先天稟賦不足,勞倦過度,損傷正氣,脾腎虛損是本,濕濁毒邪內蘊為病機關鍵[10]。
伍勁華主任醫師在歷代醫家的理論基礎上,結合豐富的臨床經驗,總結出“濕、熱、瘀、虛”的四大關鍵病因。伍師認為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勞累過度致腎氣不足是IgA腎病發病的內在因素,肺腎為母子之臟,腎病及母,脾腎為先后天之本,相互資生,腎病如久累及脾肺,腎脾肺虧虛是本病之標,或因感外邪,或內生瘀血,或濕濁內阻,或熱毒壅滯,發為本病。本病病位在脾腎,由于五臟相關的關系,脾腎虧虛日久則累及他臟,如心、肝、肺,形成復雜的病機,寒熱錯雜,陰陽互見,燥濕相混。
IgA腎病的病理特征可分為系膜細胞增生、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生、節段性腎小球硬化、腎小管萎縮和間質纖維化及新月體病變五類[11]。在光鏡下表現為系膜細胞增生,基質增生,多伴有腎小球硬化。在電鏡下表現為電子致密物系膜區沉積,系膜增生,足突細胞大量融合。免疫熒光下可見免疫復合物在腎系膜區沉積。伍勁華主任醫師常常結合臨床病理與中醫辨證,通過辨病和辨證相互結合,實現精準用藥。通過大量的細胞浸潤臨床實踐和觀察,伍師發現若有形之邪IgA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腎基底膜區,在臨床治療上IgA腎病多纏綿難愈,病程較長,符合中醫濕濁之邪的特點。IgA腎病以持續進展為特點,在確診該病約20~30年后,40%的患者會進展為終末期腎病,移植后復發也較為常見,有報道顯示腎移植術后IgA腎病復發的概率高達32%~60%[12-13]。在IgA腎病活動期,多表現為增生、炎癥等病理改變,臨床可見血尿、舌紅、苔黃膩、脈數的表現,符合中醫火熱之邪的特征。在原發性IgA腎病中,肉眼血尿常伴隨呼吸道或胃腸道急性感染的出現[14],實驗研究證實IgA腎病患者常處于炎癥狀態,疾病的活動狀態和炎癥狀態密切相關,這可能與黏膜感染期間IgA腎病患者細胞因子驅動的免疫復合物形成增加有關[15]。患者在炎癥狀態下,比如扁桃體炎或咽喉炎發作時,多表現為紅、腫、熱、痛等火熱之邪傷人的表現。IgA腎病患者在長期接受激素治療后,被傷及人體陰液后,易生內熱,表現為一派陰虛內熱之象[16]。疾病后期的病理改變為間質纖維化及腎小球硬化,具有堅硬不移,難破的特質,證見舌暗紅伴有瘀斑瘀點、脈澀,上述臨床表現符合中醫瘀血、癥瘕之邪的特點。IgA腎病患者的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會出現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據報道,53.1%的IgAN患者會出現TMA病變[17],微小血栓會影響腎臟的微小循環,減少腎臟的血液灌流,影響腎小球的濾過功能,加重腎臟的損傷[18-19]。在疾病的發病過程中,伴隨著足突細胞的漸進性融合,由于足突細胞大量融合,腎小球毛細血管屏障功能受損,導致蛋白的漏出,形成蛋白尿。從中醫角度看,蛋白屬于人體精微物質之一,臨床上的蛋白尿正是人體腎氣虧虛,腎主精功能失司的表現。
伍勁華主任醫師汲取歷代醫家的思想和用藥經驗,結合現代醫學,提出從“濕、熱、瘀、虛”論治IgA腎病,并在臨床上取得良好療效。伍師認為IgA腎病早期若合并上呼吸道感染,急則治其標,以祛邪為主,主張先治療外感,可用辛涼之法疏風解表,方可選用《傷寒論》中的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小柴胡湯等解除外感癥狀,迅速控制病情。在疾病的活動期,病變以增生性病變為主,臨床辨證多為濕熱下注腎絡,當清熱解毒利濕,活血化瘀,方可選用八正散、疏鑿飲子、四妙勇安湯加減,佐以丹參、赤芍、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大黃等清熱活血化瘀之品,同時配合使用仙鶴草、蒲黃、白茅根等藥涼血化瘀止血。IgA腎病病程較長,進展至疾病后期,病變以硬化、纖維化為主,部分患者出現慢性腎衰竭,此時辨證多以脾腎虧虛為主,兼見水瘀互結,常以健脾補腎、益氣活血為法,方用自擬腎衰合劑(組成:黃芪、補骨脂、淫羊藿、鹿銜草、魚腥草、白術、當歸、大黃、茯苓、川芎、菟絲子、何首烏)[20]。此外,伍師還提出從五臟氣血陰陽論治腎病的辨治理論,調整五臟氣血陰陽,五臟兼顧,補瀉兼施,如疏風清熱宣肺、理氣順肺、金水相生、潤肺滋陰等法則。伍師在臨床上,重視脾腎兩臟先天與后天關系,對脾腎兩虛、脾腎陽虛證、脾腎陰虛證的辨治細致入微;同時也重視腎與心、肝的關系,心腎同治,肝腎同治,多臟同治,五臟兼顧,臨床上取得不錯的療效[21]。
患者張某,男,42歲,2021年6月15日初診。主訴“尿頻1年余,加重伴肉眼血尿半年”。患者1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尿頻,每晚夜尿4~5次,量不多,無尿急、尿痛,無發熱及腰痛,患者未予重視及就診。半年前,患者出現肉眼血尿,尿頻,夜尿達6~7次/晚,無發熱、腰痛,遂至江門某醫院診治,行腎活檢病理檢查:IgA腎病(WHO)分級Ⅳ級,彌漫性腎小球系膜增生伴局灶球性、節段硬化,節段膜增殖,輕度腎間質改變。口服“潑尼松、奧美沙坦酯片、腎炎康復片”等治療,效果欠佳。患者要求中醫治療。刻下癥見:患者神清,顏面輕度浮腫,咽部充血,雙下肢無浮腫,肉眼血尿,胃納一般,舌質暗紅,少苔,脈細數。專科查體:顏面輕度浮腫,腎區無叩擊痛,無移動性濁音,雙下肢無水腫。輔助檢查:尿常規:尿潛血(+++),尿蛋白(+),無管型。鏡檢紅細胞30~35個/HP,西醫診斷:IgA腎病;中醫診斷:尿血,辨證:氣陰兩虛,瘀熱內蘊證。治宜益氣養陰、清熱活血之法,方以四妙勇安湯加減,當歸30 g,甘草10 g,白茅根10 g,仙鶴草30 g,金銀花30 g,玄參30 g。15劑,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溫服。
二診(2021年7月6日):患者訴已無顏面水腫,間有血尿,稍感乏力,納差,舌質暗紅,少苔,脈弦細。辨證:脾腎虧虛,濕熱瘀阻證,治宜滋腎清利、活血化瘀之法,方以四妙勇安湯合腎衰合劑加減,處方:黃芪30 g,當歸10 g,芡實10 g,補骨脂10 g,蒲黃10 g,白茅根30 g,地榆炭20 g,連翹10 g,金銀花10 g,桑葚20 g,五味子10 g,白術15 g。15劑,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溫服。
三診(2021年8月23日):患者訴已無肉眼血尿,仍有乏力,納差,舌質淡紅,少苔,舌根部稍膩,脈細。復查尿常規:鏡檢紅細胞2~6個/HP,PRO(+-),無管型。在二診的基礎上黃芪加量至50 g,當歸加量至20 g,桑葚加至30 g,加山茱萸10 g,蒲公英30 g,豨薟草30 g,薏苡仁20 g。15劑,水煎服,日1劑,分早晚溫服。2021年9月12日患者電話回訪訴已無不適,當地醫院復查尿常規提示無異常,后隨訪至今病情穩定。
按:本案患者診斷為IgA腎病,辨病屬于尿血的范疇,患者素體虧虛,長期使用激素治療后,傷及人體陰液,氣陰兩虛,邪熱內生,灼傷絡脈,氣虛血瘀,瘀血阻滯腎絡,導致腎失封藏,精微外泄,故而出現血尿、蛋白尿;舌暗紅少苔,脈細數也為一派陰虛內熱夾瘀之證。伍師治以益氣養陰、清熱活血為法,方以四妙勇安湯加減,方中重用金銀花、玄參清熱解毒,佐以當歸益氣活血化瘀,白茅根、仙鶴草涼血活血止血,共奏滋腎清熱之功。二三診患者血尿減輕,但癥見乏力,納差,舌淡紅苔稍膩,脈細。患者病程較長,腎氣虧損為本,久病及脾,脾土不健,日久水濕泛濫,日久郁而化熱,濕熱瘀血相互膠結,阻滯腎絡,故在前方的基礎上合用腎衰合劑,方中重用黃芪培補元氣,佐以當歸益氣活血,芡實、補骨脂、山茱萸等藥滋腎填精,五味子、桑葚等藥益氣養陰利水,白茅根、地榆炭等藥涼血活血止血,蒲公英、金銀花、連翹、豨薟草清熱解毒,白術、薏苡仁健脾利濕,諸藥并行,共奏健脾益腎、清熱利濕化瘀之效。
伍勁華主任醫師基于病人的臨床表征與病理特征,總結出IgA腎病四種關鍵致病因素,提出了基本治療原則。伍師認為本病本質上屬本虛標實,補腎應貫穿治療始終,在疾病中后期可重用黃芪(30~50 g)培補元氣,同時運用當歸、芡實、五味子、補骨脂、山茱萸等補腎納氣之品。針對疾病不同階段出現的濕、熱、瘀邪,應當根據患者臨床及病理表現,細細辨證,隨證加減。在發病初期以疏風解表為重,在疾病活動期以清熱解毒利濕、活血化瘀為重,在疾病后期以健脾補腎、益氣活血為重,方能在臨床實踐中取得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