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磊,李蘭蘭,李利超,張 悅,秦國政
(1.云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云南 昆明650521;2.云南省中醫醫院,云南 昆明650521)
前列腺增生癥是一種老年男性多發疾病。中醫認為前列腺增生歸屬“癃閉”,病位在精室、膀胱[1]。其病以腎虛為本、瘀阻為標,腎虛血瘀水阻、膀胱氣化失司是其基本病機。前列腺增生發病的確切機制尚無定論,但內分泌學說被普遍接受[2]。西醫對該病在早期常予以觀察,癥狀較明顯時口服藥物治療,癥狀較重者以手術治療。前列腺增生的手術指征為:反復尿潴留;反復泌尿系感染;膀胱結石;繼發性上尿路積水等。本文病例中患者以達到手術指征,而秦教授憑借30余年深厚經驗,以活血利水之法,使患者免受手術之痛苦,現將其經驗介紹如下。
津液主體為水,水之與血,同源互化[3]。津液經孫絡滲入脈內,成為血液的一部分,即“水人于經,其血乃成”。血水相融,二者難分難舍,故在病理上也會相互影響。《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曰:“經為血,血不利則為水”,血行脈內,當脈道瘀阻,血行不暢時,脈內津液則被迫滲出脈外,以減輕脈管負擔,此時脈外水液增多,易見水腫之象,既“瘀血化水,亦發水腫。”[4]若脈內水液溢出脈外,脈道失于濡潤,血液黏度增加,又會加重血瘀程度,即“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由此可見,水、瘀互為因果,一方有患,勢必影響另一方,又反過來被另一方影響,形成惡性循環。瘀病致水,水病致瘀,臨床已經不足為奇。
國醫大師張學文教授基于仲景“血不利則為水”之說提出“水瘀”理論,認為氣血不利是“水瘀”關鍵[5]。秦教授將“水瘀”理論應用于前列腺增生,發現各種原因導致的前列腺脈絡瘀阻,皆可致水液內停,首見前列腺本身水腫,繼而膀胱氣化失司,小便不利,膀胱水腫;腎主水,前列腺為腎所主,腎虛氣不足,氣不行津,水液停滯,血液瘀阻,見前列腺肥大、增生。
“精癃”并無水瘀證,但從其形成機理來看,總與水、瘀相關。西醫認為前列腺增生主要是由多種病因導致的前列腺腺管、腺泡及間質充血、水腫,前列腺液無法正常排出,進而阻塞腺管,并可導致間質的纖維化,腺體逐漸失去活性,最終出現前列腺硬結和硬化[6-7]。而前列腺腺管、腺泡及間質的水腫、充血,與前列腺水、瘀異名同類,是“前列腺水瘀”的微觀表現。水、瘀是前列腺增生的發病因素。前列腺增生的基本病機為腎虛血瘀,臨床治療當辨虛實標本[8]。前列腺水瘀多由虛致實,其機理有二。
由腎虛病血,繼發水患。腎虛貫穿本病始終,高齡是前列腺增生的必要條件之一,年高腎虛,腎氣不足,運血無力,易發為血瘀,阻滯腺體,血蘊日久,癥積乃成,見腺體瘀腫[9]?!堆C論·吐血》曰:“血虛則精竭水結”,即血虛可發為水腫,而血瘀亦常見水腫。津血生理同源,病理相關,血之不利,血中之水滲出脈外,充盈腺體;瘀血阻滯腺管,腺液內停,則腺體水腫。前列腺增生壓迫尿道,使膀胱出口梗阻,可見尿頻、尿急、排尿困難及膀胱殘留尿量增加等癥,影響膀胱氣化及水液代謝,致水氣內停,膀胱水腫[10]。前列腺水瘀是由腎虛導致血瘀,并可由血及水,因虛致實,是先病血而后病水;同時存在母子傳變,母虛及子,既病位由腎傳至前列腺與膀胱。由此可見,基于水瘀理論,前列腺增生不僅是正虛邪實,病邪不斷傳變的過程,也是病位相互累及,不斷傳變的過程。
腎虛病水,繼發血瘀。水腫之根本,必責之于腎。腎氣虧虛,不能化氣行水,有礙膀胱氣化,易致水蓄膀胱,臨床常見小便不利,少腹脹滿[11]?!毒霸廊珪ゑ]》曰:“水蓄不行,則浸漬腐敗者有之”,太陽蓄水日久,水津不行,必有瘀滯,兼有化熱,不僅為禍膀胱,亦可累及前列腺,致前列腺瘀腫;膀胱蓄水而腫,向下壓迫前列腺,是膀胱有病,近傳他腑。水之為禍,不僅表現為膀胱蓄水,亦可累及前列腺,見腺體水腫。先由腎虛致膀胱蓄水,再致前列腺瘀腫,是先病水而后病血。
腎虛血瘀是公認的前列腺增生的基本病機。補腎是前列腺增生的治本之策,而化瘀除了著眼于“瘀”這一致病因素與病理產物外,更要看到“瘀”背后的“水”患,在治瘀的同時,重視對“水”的通利消散。治瘀不治水,非其治也,活血既是利水。秦教授在治療前列腺增生時,首先抓住腎虛之根本,投以補腎之品,培固其根,再根據病理演化過程,從寒熱辨治,認為先水后血治其水,先血后水治其血。
先水后血治其水。先病水者,其患在水,當治其要害,重視補腎以治水之本,及時祛除膀胱所蓄之水,兼化瘀以助利水。《醫門法律》曰:“知水雖有陰陽之分,要皆陰象,要皆少陰腎所專司”,前列腺水腫多屬于陰水。腎虛水停,水病及血,多見于腎陽不足,失于氣化,水從寒化,收引凝滯,血結成瘀,臨床常見尿頻短清,或閉塞不通,并見畏寒腰酸等虛寒夾瘀之象。秦教授多治以補腎培元、利水化瘀,多以菟絲子、續斷、補骨脂等補腎以治水之根,黃芪、桂枝等溫化水氣,王不留行、鱉甲、蒲公英、夏枯草等化瘀散結以助利水。
先血后水治其血。水由血起,當重視活血,及時祛除前列腺之癥積血瘀,以防水病漸重,膀胱不利。李海松認為前列腺為易虛易瘀之腑[12]。前列腺蓄血日久,腺體功能紊亂,逐漸增生肥大,壓迫膀胱尿道,小便難解,機體代謝之水液閉而難出,故《靈樞·本輸篇》曰:“實則癃閉,虛則遺溺?!盵13]水瘀日久化熱,或為瘀熱,或為濕熱,臨床常見尿頻黃赤,或點滴不通,并見口干、大便燥結等實熱夾瘀之象。秦教授常治以逐瘀利水、清熱化濕,多以三棱、莪術、王不留行等活血祛瘀,蒲公英、陳葫蘆、金錢草等清熱利濕,鱉甲、龍骨、牡蠣軟堅散結,軟化腺體。
患者吳某,男,52歲,因“小便難解反復發作8年,再發加重2周”于 2021年1月5日初診。患者自訴8年前因胸腰椎外傷后小便難解,小腹脹痛,于外院行導尿治療后好轉。后小便不利反復發作,6年前于外院診斷為“BPH”,予“鹽酸坦索羅辛、保列治”等口服,療效欠佳。2周前上述癥狀加重,現癥見:尿頻,白天小便10余次,量少,無夜尿,時有尿急,小便刺痛,小便難解,每日需自行導尿2~3次,尿等待,尿線細,尿不盡,口干,納可眠佳,大便正常,舌紅腫脹,苔薄黃,脈弦滑。既往史:否認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病史,無食物藥物過敏史,2012年于外院行“腰椎段脊柱內固定術”。2020年12月21日于外院行泌尿系彩超,結果顯示:①右腎腎盂輕度擴張;②尿潴留;③膀胱多發小梁并膀胱多發憩室聲響;④前列腺增生Ⅲ度;⑤前列腺內外腺交界處左側條索狀低回聲結節聲像;⑥前列腺三葉明顯突入膀胱約3 mm。PSA結果示:TPSA:8.66↑;FPSA:1.17;FPSA/TPSA:0.14↓。西醫診斷:①前列腺增生;②膀胱炎;③右腎盂積水;中醫診斷:精癃(瘀熱互結證),治法:補腎固本、化瘀利水、清熱散結。方選自擬益腎通閉湯加減,藥用:熟地15 g,菟絲子30 g,炒續斷30 g,炙補骨脂30 g,懷牛膝15 g,炙黃芪30 g,炒柴胡10 g,炒王不留行10 g,五加皮10 g,蒲公英30 g,桂枝10 g,制鱉甲10 g,夏枯草30 g,刀豆子30 g,金蕎麥30 g,桔梗15 g。7劑,水煎內服,150 mL/次,1劑/日,3次/日。
2021年1月11日二診:病史同前,服藥后無不適,白天小便10余次,尿量增多,無夜尿,偶有小便刺痛,小便不利較前緩解,每日自行導尿2次,尿等待,尿線細,尿不盡,口干消失,納可眠佳,大便正常,舌紅,苔薄黃,脈弦滑。續前方加陳葫蘆50 g,桂枝40 g,白術15 g;28劑,水煎內服,150 mL/次,1劑/日,3次/日。
2021年2月5日三診:病史同前,服藥后無不適,白天小便10余次,無夜尿,尿痛消失,小便不利明顯緩解,每日自行導尿1次,尿等待,尿線細,偶有尿不盡,納可眠佳,大便正常,舌紅少苔,多津,脈滑細。續前方加炙黃芪50 g,白術30 g。28劑,水煎內服,150 mL/次,1劑/日,3次/日。后隨訪得知,患者預后良好。
按:本案患者胸腰椎外傷后瘀血內生,阻滯前列腺脈絡,使水道不利,小便難出,蘊結膀胱,故小腹脹痛,是由瘀致水,屬水瘀互結證。病位以前列腺、膀胱為主?;颊吣昀?,腎氣虧虛,制水無力,加之病情反復,遷久不愈,久病瘀結腺體,漸致前列腺增生,上迫膀胱,故見小便刺痛,尿等待,尿線細,尿不盡,前列腺三葉明顯突入膀胱約等。因瘀致水,水瘀互結,久而化熱,見口干,尿量少等,治療以化瘀利水、清熱散結為主。方中熟地、菟絲子、炒續斷、炙補骨脂,補腎固本以制水,共為君藥。其中熟地補腎之真陰、益精填髓;菟絲子滋陰補腎、固精澀尿;補骨脂補火助陽、溫腎化氣,助膀胱氣化;續斷補肝腎,強筋骨,縮小便,補而不滯。王不留行、蒲公英、陳葫蘆、金蕎麥清、鱉甲化瘀利水、清熱散結,共為臣藥。其中蒲公英利濕通淋、清熱解毒;王不留行通利血脈、活血消腫、利水通淋,又可配合蒲公英清熱解毒;陳葫蘆利水之力較強;金蕎麥擅排膿祛瘀;鱉甲軟堅散結。五加皮、黃芪、柴胡、桔梗、桂枝、刀豆共為佐藥,其中五加皮可助君藥補腎強、利尿;桂枝溫經通脈,助補骨脂溫補腎陽,促進膀胱氣化;刀豆益腎溫中,防止大劑量苦寒清熱藥傷中敗胃;黃芪補氣利水、消瘡,加柴胡升舉陽氣;桔梗開宣肺氣、通上利下;懷牛膝既可助君藥培補肝腎,又可引藥下行,直達病所,為使藥??v觀全方,消補并用,標本兼治,寒溫適宜,下病上治,使瘀去水消,機體得愈。
秦教授認為,前列腺增生發生發展過程中,水、瘀相互影響、相互為患。臨床若見前列腺增生患者,除了活血祛瘀,更要明辨水-瘀的相互關系,不僅利膀胱所蓄而不化之水,更注重利前列腺淤積之水,通利前列腺病理之水,同時要區分水、瘀之先后、輕重及兼夾之邪。水病及瘀,其病理變化多是由腎虛致膀胱氣化不利,水氣內停,久之下迫前列腺而成,存在腎-膀胱-前列腺的傳變過程;血病及水,多是各種原因導致的前列腺血瘀,腺體硬化增生,壓迫尿道,致水道不暢,存在前列腺-膀胱的傳變過程。瘀重者,活血以助利水;水盛者,利水兼顧祛瘀;兼夾濕熱者,不忘清熱利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