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如一,成澤東,陳以國
(遼寧中醫藥大學,遼寧 沈陽 110847)
后循環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指供養腦組織的椎基底動脈缺血引起的病變[1]。現今,后循環缺血已成為臨床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約占缺血性腦卒中的20%[2],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病率逐年升高。后循環系統是腦供血系統中重要的一環,主要由椎動脈、基底動脈、大腦后動脈組成,主要負責腦干、小腦、枕葉、顳葉后部及上段脊髓的血液供應。后循環缺血包含后循環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腦梗死,眩暈是其主要表現,還可存在肢體或頭面部麻木、無力、頭痛、嘔吐、視覺障礙、短暫意識喪失、行路不穩等癥狀。病情易反復,治療周期較長,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目前,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的西醫治療,以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止暈等為主,較為系統化。
陳以國教授,醫學博士,國家二級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遼寧省名醫,遼寧省名師,沈陽市優秀名中醫,曾師從全國首批名老中醫、中國針灸學泰斗楊介賓教授,擅長針藥并舉治療各科疑難雜病?!梆B血熄風”組穴是陳以國教授數十載臨床經驗的成果,以針刺這一簡單便捷、行之有效的方式,治療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為臨床患者減輕痛苦,提供一種新的治療選擇。
后循環系統所包含的血管,生理變異性大,極易隨血流動力學的變化而變化,其中供應腦干的大多數深穿支血管直徑偏小,且多屬終末動脈[3]。而腦干中分布著許多前庭核團,故前庭系統對血流的改變十分敏感[4]。另外,供應內耳的主要動脈——迷路動脈是由小腦前下動脈發出,一旦出現缺血的話危害極大,且不易被代償[5]。這就賦予了內耳中的前庭感受器對血流敏銳的感知能力[6],血流供應減少會立即出現眩暈、聽力障礙等癥狀。
眩暈為后循環缺血的主要癥狀[7],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歸屬中醫“眩暈”“眩冒”等病范疇?!把灐币辉~,最早出自唐代醫家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對于該病的稱謂,雖幾經變革,但究其本質,依然以頭暈、眼花為主,伴有或不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癥狀。
某些病理因素使椎基底動脈及其分支呈現缺血,腦或其他組織灌流減少并處于缺血缺氧狀態,前庭系統因此受累,導致眩暈。因此,缺血狀態是眩暈發生的關鍵因素,恰與中醫“血虛生風”理論相吻合。
“血虛生風”為風氣內動。“內風”一詞出自《黃帝內經》,指代外來之風邪[8],與當今之解釋略有異同?!饵S帝內經》云:“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均闡述現代意義的“內風”,為風氣內動理論提供了基礎?!皟蕊L”為邪,多由機體氣血陰陽的異常而致。隨著時代發展,“內風”理論不斷完善,至明清時期,“內風”與“外風”開始明確區分,亦將風氣內動的理論進一步完善。本文論述之“血虛生風”源于清代何秀山《重訂通俗傷寒論》,云:“血虛生風,非真風也,實因血不養筋,筋脈拘攣,……通稱肝風?!焙问险J為全身筋脈因血虛失于濡養,肝血虧虛之極而風氣內動。血虛不能榮養全身,則出現眩暈、聽力下降、手足震顫、肢體麻木等癥[9]?!饵S帝內經》曰:“諸暴強直,皆屬于風”,亦明確指出眩暈、抽搐、震顫等均屬于動風之象。此外,許多醫家對血虛生風亦有論述,如“營血耗傷,內風欲動”“血虛則偏于肝熱而動生內風”“人身肝血內虛,……則血虛生風。”而后循環缺血性眩暈,為營血虧耗,內不可滋養臟腑,外不可榮養體竅,臟腑虛弱,風氣內動,血虛而生風。
目前,針刺治療眩暈已廣泛運用于臨床,其操作簡便、療效顯著,深受大眾認可。陳以國教授認為,腧穴的選擇需有理有據,絕不可單純“以痛為腧”[10]。因此,陳教授以多年臨證經驗,辨證選穴施針,組成“養血熄風”針灸組穴。
陳教授認為,用針之人,必精于四診,每每施針前,必先仔細診斷患者之脈象,依脈辨證[11],若機體有病理性改變,常常反映于脈象之上。針刺治療是調節人體機能的有效手段,通過針刺相應腧穴,調整陰陽、臟腑、氣血、氣機,使人體恢復“穩態”,乃針刺之優勢所在。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梢娮蟠?、關脈澀,右寸弦,此乃血虛生風之象,以針刺調節患者之癥,使病理脈象得以恢復。
陳以國教授認為,血虛生風型眩暈病位雖在腦竅,但與諸臟腑亦關系密切,尤以肝、脾、腎三臟為主?!秲冉洝吩疲骸爸T風掉眩,皆屬于肝”,將眩暈與肝密切相連,肝主動主升更是“風氣內動”的根源之一?!端貑枴の迮K生成篇》云:“肝受血而能視,……指受血而能攝。”肝血虧虛,則濡養功能受限,進一步產生眩暈、肢麻、肌顫等動風之候。脾乃氣血生化之源,血液生成離不開脾,人體后天生命活動的維持,更賴于脾之充養。腎為一身之根本,腎中所藏之精亦可化為血液,滋養全身。肝主藏血,腎主藏精,精血同化生于脾之水谷精微,三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而血虛生風型眩暈的產生與臟腑之間氣血陰陽的變化更是密不可分,因此,陳以國教授在行針刺組方時,重于調節諸臟腑,使協調統一,而不僅以“治標”為基準。
2.3.1 足三里 足三里乃“四大要穴”之一,歸經于足陽明胃經,與脾經互為表里,補益之功卓越,廣泛應用于各類疾病的治療。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云:“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需當速固”,就“血厥證”而提出治療原則,認為血虛者宜以益氣為主,氣充而血生。取足三里補益后天之本,脾氣充足,運化則生,以達養血之功。胃經聯絡頭面諸竅,又與大腸經相表里,使足三里有調理頭面官竅氣血的功效[12]。因此,選取足三里以求其養血理血之功。
2.3.2 膈俞 膈俞位于多血少氣膀胱經之上,因經脈循行周而復始,使膀胱經參與了全身氣血的運行[13],膈俞作為“血會”,多用于血之疾患的治療。以補法刺激膈俞,能產生補養陰血之功效[14]。另外,膈俞可養血,更可以行血,選取膈俞之意乃養血之外不忘行血活血,使血液充盈,更有“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
2.3.3 關元 關元位于人陰陽元氣交關之處,為培腎固本、補益元氣要穴?!夺t經理解》更指出關元穴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币蚱錇樽闳幗浥c任脈之交會穴,故對于肝、脾、腎三臟均具有調節作用,能夠蓄積三臟之真元,使氣血充盈[15]。選取此穴乃培補真元,益精養血,溝通三臟,使氣血充斥于臟腑。
2.3.4 太沖 《靈樞》有云:“肝也,其原出于太沖?!痹ㄊ桥K腑原氣經過和留止之處,太沖作為肝經原穴,是肝之氣血匯聚之處,乃肝經氣血運行之樞紐?!鹅`樞·九針十二原》曰:“五臟有疾也,當取十二原?!北砻髟烧{節臟腑之氣血陰陽[16]。選取肝之原穴太沖,不但能夠達補肝理血之功,更有平肝熄風之效[17]。
2.3.5 懸鐘 懸鐘乃八會穴之髓會,《靈樞·海論》云:“腦為髓之海?!毖炛∥辉谟谀X竅,腦為髓海,眩暈時作,概髓海被擾,故可治之[18]。此外,懸鐘位于足少陽膽經,與肝經互為表里,因此又可治療肝經之疾患,亦有平熄肝風之效。選取懸鐘一穴,以求其補益髓海止眩之功,更可加強平肝熄風的力量。
2.3.6 腧穴之間的配伍意義 “養血熄風”組穴,為足三里、膈俞、關元、太沖、懸鐘五穴之組合。陳以國教授認為,足三里與膈俞乃生血養血之源,足三里理血養血,膈俞生血活血,二者相配,寓行于養血之中;太沖與懸鐘為平肝熄風之本,太沖平肝熄風之外亦有補養肝血之功,懸鐘熄風平肝之余尚存補益髓海之力,二者配合,寓補于熄風之中。關元溝通三臟,培補先天,令諸穴協調,總調一身之氣血。五穴之間相互作用,互相融合,共同完成“養血熄風”的任務。
患者王某某,女,65歲,2020年11月16日初診。主訴:眩暈7天,加重1天?,F病史:患者于7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眩暈,眩暈呈陣發性,活動后加重,休息后緩解,自覺視物模糊,伴雙下肢麻木、無力,納差,夜寐可,二便正常。四診:左寸關脈澀,右寸弦,右關弱,兩尺不足。舌淡,苔白。中醫診斷:眩暈,辨證為血虛生風證。針灸處方:天樞(雙側)、建里、巨闕、公孫、水道(雙側)、足三里(雙側)、膈俞(雙側)、關元、太沖(雙側)、懸鐘(雙側)。
二診(2020年11月19日):患者針刺治療后,眩暈癥狀明顯改善,無視物模糊,雙下肢無力,食納可,夜寐可,二便正常。四診:左關沉取不足,右關弱,兩尺不足。舌淡紅。針灸處方:天樞(雙側)、建里、公孫、水道(雙側)、足三里(雙側)、膈俞(雙側)、關元、太沖(雙側)、懸鐘(雙側)。
三診(2020年11月23日):患者眩暈癥狀消失,視物模糊及雙側下肢麻木、無力感亦減輕,食納可,夜寐可,二便正常。四診:右關沉,兩尺不足。舌淡紅。針灸處方:天樞(雙側)、建里、公孫、水道(雙側)、關元。
按:該患者辨病辨證屬血虛生風型眩暈。首次就診時,眩暈嚴重,視物模糊,雙下肢麻木、無力,舌淡苔白。陳以國教授針前診患者之脈象,依脈遣方,其左寸關脈澀,右寸弦,右關弱,兩尺不足。先取雙側天樞穴與建里穴,以調暢氣機,調動機體功能。巨闕乃心經之募穴,患者左寸脈澀,乃心血虧耗,選此穴以補養心血。公孫乃脾經之絡穴,其功善健脾益氣,患者右關弱,遂取此穴以助后天。其次,患者雙側尺脈不足,取水道攜關元共同滋養先天。最后,應用“養血熄風”組穴予以施治,足三里、膈俞養血活血,懸鐘、太沖熄風定眩,關元總調氣血,諸穴相配,使得血有所養,風熄于內。
患者二診來時即感癥狀緩解,診其脈,左關沉取不足,右關弱,兩尺不足。較首診時脈象而言,左寸關脈之澀象有所改善,右寸弦象消失,此乃血虛有風之象漸愈,因此在首診針刺處方基礎之上去巨闕一穴,再次施以針刺治療。
三診來時,患者眩暈之感得以控制,左寸關脈澀象及右寸之弦象亦消失,但其右關沉,兩尺不足,且仍留有下肢無力、麻木之感,遂選取雙側天樞、建里、公孫、雙側水道、關元以鞏固治療。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屬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運用針刺治療該病亦有較大進展,陳以國教授從中醫角度將后循環缺血性眩暈與“血虛生風”相連,并在以“養血熄風”之法為原則基礎上,選穴組方,腧穴之間相互作用,合而為一,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路特點,為臨床治療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提供一種新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