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莉 綜述,葉蘭仙 審校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心理衛生科,甘肅 蘭州730030)
抑郁障礙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危害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其終身患病率約占全球人口的6%[1],嚴重時患者會出現自殺觀念及行為,每年全球的自殺死亡率約為11.4/10萬[2]。抑郁障礙患者除了出現精神癥狀外,常常會出現一系列軀體化癥狀,可涉及多個不同的系統,如神經內分泌系統等。有研究指出,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引起的甲狀腺功能異常與抑郁障礙的發生有著密切的聯系,還對病情進展及疾病預后產生重要影響[3]。研究證實,抑郁障礙患者軀體化癥狀與甲狀腺功能異常引起的癥狀有所重疊,如睡眠紊亂、進食紊亂等,但兩者間的具體聯系尚未明確[4]。抑郁障礙患者軀體化癥狀和甲狀腺功能異常共同出現時,往往做不到同時兼顧,會使病情加重、預后欠佳。因此,本文旨在探討和總結這兩者間的關聯,進而為抑郁障礙患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據。
1.1抑郁障礙 根據WHO的報告,全世界估計有3.22億人患有抑郁障礙,占總人口的4.4%[5],造成了巨大的全球負擔。抑郁障礙是指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以顯著和持久的抑郁癥狀群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類心境障礙,臨床表現包括核心癥狀、心理癥狀群與軀體癥狀群,其中軀體癥狀群主要為睡眠障礙、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相關的癥狀、進食紊亂、精力下降和性功能障礙等[6]。抑郁障礙患者的軀體化癥狀作為預測疾病結局和預后的一個重要因子[7],表明抑郁障礙患者伴隨的軀體癥狀越多,治療效果越差,病情就越難緩解。雖然抑郁障礙患者的軀體化癥狀在治療后隨著抑郁癥狀的減輕而有所改善,但在疾病慢性過程中,由于受到自身其他功能的影響,一些軀體化癥狀仍有殘留。因此,抑郁障礙患者的軀體化癥狀和相關的功能變化值得重視和研究。
1.2軀體化癥狀 一些國內外的臨床研究發現,軀體化癥狀在抑郁障礙患者中較普遍,發生率為65.0%~98.2%[8]。抑郁障礙患者的軀體化癥狀種類多樣,程度也有所不同,其中最多見于神經肌肉系統、胃腸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有研究表明,在抑郁障礙患者中,軀體化癥狀的嚴重程度多與其抑郁癥狀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9],軀體化癥狀可加重抑郁癥狀的程度,使病情日趨嚴重。有研究發現抑郁障礙的軀體化癥狀有性別差異,OJAGBEMI等[10]在調查中發現,男性抑郁障礙患者的軀體化癥狀比率明顯低于女性。不同年齡段的抑郁障礙患者均較易出現軀體化癥狀,中老年人常會表現有關疼痛等軀體化癥狀,兒童和青少年因難以清楚描述自身的情感也會較多發生軀體化癥狀。此外,首發抑郁障礙患者的軀體化癥狀發生率一般高于復發者,隨著軀體化癥狀變得越來越突出,臨床醫生應多加關注,以防誤診和漏診。
2.1抑郁障礙與甲狀腺功能異常 人們早已認識到甲狀腺功能異常與抑郁障礙聯系緊密,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簡稱甲減)、亞臨床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簡稱亞臨床甲減)和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簡稱甲亢)多與抑郁障礙有關,甲狀腺功能異常患者較健康人群對抑郁更加易感。甲狀腺功能異常多與抑郁障礙并存,甲狀腺功能異常患者發生抑郁障礙的可能性更高,抑郁障礙患者也常出現甲狀腺功能異常[11]。有資料表明,抑郁障礙合并甲狀腺功能異常時多提示治療時間延長,而且容易復發,這將長期威脅著人們的健康[12]。由此可見,抑郁障礙患者應早期檢測甲狀腺功能水平變化,以做出早期干預,從而獲得較理想的診治效果。
2.2抑郁障礙患者軀體化癥狀與甲狀腺功能異常
2.2.1抑郁障礙軀體化癥狀發生機制與甲狀腺功能異常的相關性 抑郁障礙患者軀體化癥狀的產生機制特別復雜,多種因素參與其中,主要涉及神經生化方面、腦神經環路等。在腦神經環路方面,額葉、前扣帶回、基底前腦、邊緣系統組成了廣泛皮質-皮質下通路,其在軀體化癥狀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在神經生化方面,神經遞質失衡、炎癥免疫系統紊亂、神經內分泌失調等協同參與了抑郁障礙的軀體化癥狀,如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與疼痛感知和調節相關,它們的失調可增加軀體感覺的敏感度[13]。一些研究提示,抑郁障礙患者會出現免疫系統激活,進而影響神經內分泌的功能活動后產生各種各樣的非特異性軀體癥狀,抑郁障礙患者在解釋軀體感覺時,痛苦水平常高于不伴軀體化癥狀的患者[14]。神經內分泌功能障礙被認為是抑郁障礙的主要病因之一,下丘腦-垂體-甲狀腺(HPT)軸與抑郁障礙的發病有關。神經內分泌失調是抑郁障礙患者出現軀體化癥狀的高危因素[15]。抑郁障礙與甲減可出現相似的軀體化癥狀[16],兩者都有食欲下降、嗜睡多夢、體重增加、疲勞乏力、精力減退、性欲低下等,女性還可出現月經不調。雖然甲狀腺功能異常與抑郁障礙患者軀體化癥狀有相似的神經機制,但具體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仍待進一步研究。
2.2.2抑郁障礙患者軀體化癥狀與甲狀腺激素異常的關系 近年來,甲狀腺激素與抑郁障礙的關系深受人們關注,甲狀腺激素異常變化時更易使患者出現明顯的臨床表現,包括精神癥狀和軀體化癥狀。有研究證實,甲狀腺激素的靶器官主要是大腦,它們在促進大腦發育成熟、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維持新陳代謝平衡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當出現甲狀腺功能異常時可出現與抑郁障礙相一致的癥狀[17]。一些學者認為,抑郁障礙患者存在HPT軸功能紊亂時,甲狀腺激素可作為抑郁障礙患者的主要生物學標志之一[18]。據相關報道提示,當體內甲狀腺激素水平過高時,會引發海馬內的異常代謝,可對腦功能造成影響,從而引起抑郁障礙,并出現不同的臨床癥狀[19]。亦有相關研究顯示,當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少時,會引起5-羥色胺受體和β-去甲腎上腺素受體的功能減退,進而減少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易導致抑郁障礙,并出現一些精神癥狀和軀體化癥狀[20]。眾所周知,亞臨床甲減患者多無典型的臨床癥狀,但有甲狀腺激素的異常變化,一般僅有血清促甲狀腺素(TSH)升高。有超過26%的抑郁障礙患者可檢出不同程度的亞臨床甲減,同時會伴隨一些軀體化癥狀,如面色蒼白、四肢無力等[21]。由此可見,抑郁障礙患者與甲狀腺激素異常共同存在時,臨床癥狀出現較多,仍需要更多相關的研究進一步證實。
2.2.3抑郁障礙患者軀體化癥狀與甲狀腺功能異常的評估 為了更好地了解抑郁障礙患者的軀體化癥狀和甲狀腺功能等方面的問題,同時根據臨床需要可進行一定的評估。軀體化癥狀不僅是人體組織和器官對外界環境的訴求,還是緩解內部心理矛盾的主要方法,也是自身對軀體感受的負面解釋[22]。關于判斷軀體化癥狀的原因,要去鑒別是生物性軀體化癥狀、情緒性軀體化癥狀、認知性軀體化癥狀或想象性軀體化癥狀。工具可采用孫學禮教授提出的《WCPA軀體癥狀分類量表》。該量表中,包含55道題,評分采取0~4級共5級對患者近2周來的軀體化癥狀進行評分,“0”提示從無;“1”提示輕度;“2”提示中度;“3”提示偏重;“4”提示嚴重。分數越高,提示癥狀越嚴重。當抑郁障礙患者出現的部分軀體化癥狀與自身神經內分泌因素有關時,臨床醫生應多注意甲狀腺功能是否異常,尤其是甲狀腺激素水平。甲亢患者由于甲狀腺激素過多,導致甲狀腺毒癥,可引起消化系統、神經肌肉系統等的異常,從而產生抑郁癥狀,還可出現與部分抑郁障礙患者相似的軀體化癥狀,如多食、失眠、怕熱、出汗、肌無力、心悸等[23]。亦有研究表明,失眠等軀體化癥狀可引起抑郁情緒,進而導致甲狀腺激素水平紊亂[24]。有研究發現,動態監測抑郁障礙患者的甲狀腺激素水平可判斷藥物對甲狀腺功能的影響[25]。所以,抑郁障礙患者在必要時應行甲狀腺激素及抗體水平檢測,如有異常則及時進行干預,以防病情惡化。但甲狀腺激素及抗體水平的異常變化目前尚未成為抑郁障礙軀體化癥狀的預測因素和治療效果的評價指標,有待進一步明確。
2.2.4抑郁障礙患者軀體化癥狀與甲狀腺功能異常的干預 當抑郁障礙患者出現與甲狀腺功能異常相關的軀體化癥狀時,藥物干預除了使用抗抑郁藥物,還可在適當的時候合用或加用甲狀腺激素作為增效劑,這會顯著增加療效[26]。當抑郁障礙患者出現甲亢時,若為一過性甲狀腺毒癥一般可不用藥物治療,不然則需使用抗甲狀腺藥物。而中重度甲減或亞臨床甲減發生時,可應用一定劑量的左甲狀腺素治療,從而使血清TSH維持在正常值范圍內[27]。甲狀腺功能異常與抑郁障礙的發生發展和臨床預后有關,其也會提高抑郁障礙的發生率,當甲狀腺功能異常經治療糾正后,抑郁障礙患者的臨床癥狀也會得到改善[28]。此外,針對軀體化癥狀可進行物理治療等方面的干預,以增強治療效果。如重復經顱磁刺激可以縮短藥物起效的時間和緩解睡眠障礙等軀體化癥狀[29],進而有效減輕抑郁等消極情緒,改善身心健康。因此,正確認識抑郁障礙患者軀體化癥狀和甲狀腺功能異常之間的聯系,尤其當兩者共同存在時,要及時進行干預,有助于提高臨床的診治效果。
絕大多數抑郁障礙患者都伴有軀體化癥狀,其中一些軀體化癥狀與甲狀腺功能異常緊密相關,但目前國內外對兩者間的具體機制缺乏深入的系統研究,今后仍需進一步進行針對性的探索。當抑郁障礙患者軀體化癥狀與甲狀腺功能異常共同存在時,會加重其病情,使預后不佳,從而對個體、家庭和社會均造成難以想象的危害。因此,了解抑郁障礙患者的軀體化癥狀與甲狀腺功能異常的相關性,并對其進行有效的干預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和促進患者的全面康復。臨床醫生除了注重抑郁障礙患者的抑郁癥狀外,還應多關注其軀體化癥狀,同時進一步評估甲狀腺功能,這將幫助患者達到心身平衡,對其預后起到更加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