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剛,李海燕,李 冰,耿以工
(1.天津春濃林業有限公司,天津 300350;2.天津市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天津 300061)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L.)是茄科番茄屬一年生稍近蔓性草本植物,原產美洲。大約在明萬歷年間(1573—1620 年)傳入中國,明代《群芳譜·果譜》是中國最早有關番茄的記載文獻[1]。
番茄適應性強、栽培范圍廣,是中國重要的蔬菜品種。番茄富含糖、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特別是人體所必需的VC 含量較高[2]。天津市津南區有喜食酸甜適中粉果番茄的傳統,并有幾十年的番茄育種、栽培和推廣歷史。早在20 世紀80 年代,當時南郊區(現天津市津南區)農林局農藝師劉鳳祿就育成了一個優秀的粉果番茄品種“津南粉紅(83-7-1)”,因其具有早熟豐產、適應性廣、抗病性強、耐儲運、商品性狀優良等特點而得到迅速推廣,僅1989 年和1990年兩年累計推廣面積超過800 hm2,收到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3]。津南區溫室生產是1954年在陽畦育苗的基礎上開始建造的。2009 年,津南區日光溫室面積已達335.1 hm2左右[4]。近年來,隨著中國保護地設施及栽培技術的不斷推廣與完善,天津市津南區日光溫室越冬茬番茄栽培生產也迅速發展起來,這對天津市番茄周年生產和常年供應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津南區是天津市環城四區之一,是歷史上天津市重要的蔬菜供應基地。但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城市化快速推進,津南區蔬菜面積已經大幅減少,曾經的蔬菜主產區辛莊、雙港、八里臺等鎮已經沒有多少耕地,葛沽、小站、北閘口等鄉鎮是越冬茬番茄的主要產區。目前,全區番茄種植總面積減小到20 hm2左右。由于種植面積小,市場需求大,區域外品種不太適合本地消費習慣,造成越冬茬番茄“供小于求”,因此價格較高。據筆者調查,近幾年該茬口(以大果型品種為例)番茄價格基本維持在7~9元·kg-1。以每667 m2平均可采收番茄5 000 kg 計算,每667 m2毛收入約4 萬元,純收入約3.3 萬元,投入與凈收入比大約為1∶5。
經過多年摸索,津南區日光溫室越冬茬番茄栽培大體形成了2 種復種栽培模式,并逐漸形成了2 種傳統栽培區域。一是葛沽鎮區域,主要是青蘿卜與大果番茄復種,以秋冬蘿卜為主,越冬番茄為輔。蘿卜播種時間相對固定,大約每年8 月25 日—9 月10 日播種,采收時間為11月—次年2 月,蘿卜結束后定植番茄,每667 m2蘿卜凈收入2 萬元左右,與番茄復種后每年每667 m2總收入可達5 萬多元。代表性種植區有葛沽躍進蔬菜種植合作社、濱海葛沽昌盛隆源農業科技示范園、綠航農業科技園等。二是小站鎮、北閘口鎮區域,大多以“小果”口感番茄為主,黃瓜、葉菜類等為輔。番茄播種時間相對固定,大部分在9 月份定植,主要在春節前后采收。小果型品種價格基本在15 ~18 元·kg-1左右,每667 m2平均可采收番茄2 500 ~3 000 kg。若入園采摘價格約30 元·kg-1,經濟效益也很可觀。代表性種植區有迎新種植合作社、月壇蔬菜種植基地、亮點農業園區等。
筆者調查發現,目前津南區越冬茬大果番茄大都采用“朝研粉王”“L400”等老品種,而且市場消費與農戶栽培用種都趨于固定。從市場消費習慣來看,無論是郊區農戶還是城鎮職工,都表示老品種番茄外觀粉紅、皮薄、沙瓤、酸甜適中,口感極佳,喜愛食用。從種植習慣來看,農戶更熟悉老品種番茄的栽培習性和特點,對老品種總體表現比較認可,而新品種的品質、抗性、產量等綜合表現尚未達到農戶的要求。在栽培習慣方面,新品種還存在著“水土不服”的現象,這也與相關主體對新品種宣傳的深度與力度不夠有關,沒能讓農戶們充分認識到新品種的優勢。今后要積極引進適合本地市場需求的新優品種,并強化新品種引進程序,做好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工作。在小果型品種方面,由于播種、定植時間早,對番茄的抗病毒病能力要求較高,品種更新換代較快,大多為中國番茄種植市場上的新優品種。
筆者在田間走訪中發現,目前津南區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大多是60 歲左右的老人,他們熱愛土地和農事勞作,種植經驗豐富,同時也樂于學習新知識、新技術。
提倡采用72 孔穴盤,并選擇優質番茄育苗基質進行育苗。與傳統的育苗方式相比,穴盤基質育苗具有省力、省工、效率高,定植后緩苗快,節約種子、能源,節省育苗場地等特點,采用基質育苗可以有效避免番茄根部土傳病害的發生。
津南區日光溫室越冬茬番茄栽培,育苗在8—10 月份均可播種。早播時,一定要注意防治病毒病。每667 m2用種量20 ~25 g,苗齡約20 ~40 d 左右。
番茄播種后一定要澆足底水,以穴盤底孔滴水為宜。苗床日間溫度控制在25 ℃~28 ℃,夜間溫度控制在18 ℃以上。出苗后為了防止幼苗徒長,一定要及時排濕降溫,日間溫度為20 ℃~25 ℃,夜間溫度為10 ℃~15 ℃。當幼苗出現缺肥變黃時,結合噴水可進行葉面施肥2 ~3 次,以N、P、K 復合肥或磷酸二氫鉀加尿素為宜,濃度為0.3%。有條件的農戶可選用番茄苗期專用葉面肥。
為避免重茬引起的土傳病害和連作障礙,盡量選擇土質肥沃、耕層深厚、地勢較高、排灌方便且近3 年內沒有種過茄科作物(辣椒、茄子、番茄)的溫室進行栽培。同時,每667 m2施入充分腐熟的羊糞3 m3,三元復合肥50 kg,過磷酸鈣30 kg,深翻土地20 ~30 cm。有的農戶為了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和通透性,每667 m2還施入中藥渣3 ~4 m3。日光溫室越冬茬番茄一般采取小高壟栽培,壟高20 ~25 cm。對于播種定植較晚的溫室,可在定植前噴灑二甲戊靈等除草劑防治雜草,隨即覆蓋地膜并吊掛“二膜”。必要時,在保溫被外側再增蓋一層塑料膜,增溫效果明顯,比不加該膜的溫度平均提高3 ℃左右。
一般在9 月至12 月份選擇晴好天氣進行定植,株行距約為50 cm×60 cm。為了有效殺滅土壤中的病原菌,提高幼苗的成活率,定植時采用惡霉靈+普力克(霜霉威鹽酸鹽)等藥劑浸蘸穴盤進行灌根處理。
2.6.1 溫度管理 定植后,白天溫度應控制在28 ℃以下,以24 ~26 ℃為宜,夜晚溫度應控制在15 ℃~20 ℃。需要注意的是,在寒冷季節即使白天溫度不高,也應在中午適當通風,以降低棚內濕度。對于保溫性能不太好的老舊溫室,農戶們應準備一些大棚增溫塊或熱風機等加溫設備,以防突然降溫產生凍害。2020 年冬天,天津市津南區曾連續多日夜間最低溫度達到-20 ℃,致使部分越冬番茄受凍,農民損失慘重。2.6.2 光照管理 充足的光照能促進番茄正常生長,增強抗病性,并能提高品質、增加產量。深冬季節,農戶們可在溫室北側墻壁上懸掛聚酯鍍鋁反光幕,以增加溫室內光照強度,但反光幕在增光的同時,也遮擋了大量照射在墻體上的光照,減少了儲熱量,墻體儲熱量降低,棚內夜間溫度就得不到保證。因此,棚內墻體表面不能全部懸掛反光幕,可采取更換新膜以達到增加透光率和光強的目的,同時也提高了溫度。沒有更換的老舊棚膜要及時進行清洗、除塵等工作,以增加透光率。另外,即使在陰天情況下為了增加光照,中午前后仍需揭開草簾,增加散射光,有條件的農戶還可采用陽光燈進行補光。
2.6.3 水肥管理 在整個生育期內,要始終堅持“小勤澆灌”的原則進行水肥管理,切忌大水漫灌。定植后5 ~7 d 澆緩苗水1 次。每667 m2隨水沖施礦源腐植酸鉀3~5 kg,以達到益菌、解毒、抗逆的目的。此后管理以“控”為主,待第一穗果有核桃大小時開始澆水,并追施高鈣復合水溶肥。結果盛期時大約7 ~10 d 澆水1 次,要“逢水帶肥”,用當地農戶的話說“不能拉空水”。在果實采收前10 d 要停止澆水,以提高果實的口感。在完全坐果后,可每10 d 噴施糖醇鈣1 次,連續噴施2 ~3 遍;還可以噴施磷酸二氫鉀+尿素+葡萄糖等水溶液以提高番茄品質。
2.6.4 植株管理 定植一段時間后,植株第一花序陸續開放,為了提高座果率,可用番茄靈對花序進行噴藥處理,每花序可噴施2 ~3 次,每次中間間隔3 ~4 d。津南區農戶一般習慣單桿整枝,大果型品種每株留3 穗果,每穗留3 ~4 個果實,也有農戶習慣每株留2 穗果,每穗留4 ~5個果實。小果型品種可留5 ~6 穗果,每穗留4 ~5個果實。多余果實長到直徑1 ~2 cm 時立即摘除。當最上部果穗上的果實已經坐穩后,可留2 ~3 片葉摘心(掐頂)。整個生育期內都要注意及時摘除側枝、黃葉、病葉、老葉。
2.6.5 病害管理 本地區越冬番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灰霉病、葉霉病等。在實際生產中要始終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做到精細用藥、精準用藥,積極推薦“統防統治”。
病毒病:主要采用辛菌嗎啉胍、氨基寡糖素+烷醇硫酸銅、金病毒等藥劑進行防治。同時一定要控制好蚜蟲、薊馬等蟲源。
灰霉病:主要措施有降低棚內濕度,加強通風透光;棚內不要套種易感染灰霉病的其他蔬菜作物;陰冷天氣要盡可能避免打叉、摘葉等農事操作,以免植株出現傷口產生病灶。在番茄生長關鍵時期,可采用異菌脲、嘧霉胺、啶酰腐霉利等藥劑進行防治。
葉霉病:主要措施是及時通風降低棚室濕度。預防性藥劑可選用阿米西達、達克寧、加瑞農等,一般10 ~15 d 噴施1 次,連續防治2 ~3次。治療性藥劑可用阿米妙收,每隔7 ~10 d噴施1 次,連續噴施2 次,也可噴施世高加多抗霉素等藥劑進行防治。
另外,本地農戶在番茄掐頂工作結束后,使用灰霉速克靈進行熏棚,連熏2 次,間隔10 ~15 d,對包括上述病原菌在內的多種番茄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需要注意的是,最后一次施藥應距番茄收獲期5 d 以上。
小果型番茄始收期一般在春節前后,大果型番茄一般在“五一”左右收獲。對于像“朝研粉王”等皮薄、易裂、口感極佳的品種,當果實“剛掛紅線”時即可采收,放置1 ~3 d 即可食用。
天津市津南區番茄種植面積較小、應用品種較老,但占有一定的消費市場,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冬春季節番茄市場供需矛盾,同時也解決了部分區域農民的就業問題。2021 年,為保護耕地資源,擴大“菜籃子”有效供給,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天津市津南區設施農業建設工程”計劃在津南區新建占地面積333.3 hm2的農業設施,目前該項目正在全力推進實施中。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了“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大力發展縣城富民產業、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等政策。今后隨著津南區農業設施的不斷提升改造以及各項涉農政策法規的完善,津南區日光溫室越冬茬番茄產業必將有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