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瑩,何志霞,王春悅,陳乙實
(天津市農業生態環境監測與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天津 300193)
抗菌藥是指能抑制或殺滅細菌、可用于預防和治療細菌性感染的一類藥物。在動物養殖行業,抗菌藥在降低動物發病率與死亡率、提高飼料利用率、促進生長和改進產品品質等方面起到無法替代的作用,廣泛應用于畜禽生產中,是畜、禽、水產養殖業集約化、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中國是動物源性食品生產和消費大國,同時也是獸用抗菌藥物生產和使用大國。由于抗菌藥物在養殖生產中一直存在的超期、超量和濫用現象,造成一系列危害,成為影響中國動物食品質量安全、損害人類身體健康的一大隱患[1],更是阻礙中國畜牧養殖業健康發展的主要瓶頸。本文分析總結了獸用抗菌藥的危害,并對中國獸用抗菌藥使用情況進行分析,提出畜禽養殖中獸用抗菌藥安全、規范、科學、減量使用的建議,旨在降低獸用抗菌藥濫用危害,促進中國畜牧養殖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1946 年,國外畜禽養殖行業開始將磺胺等抗菌藥逐步用于飼料添加,中國將抗菌藥應用于養殖行業起步較晚,但目前已成為獸用化學制劑使用量最大的國家之一,每年都有1 萬t 以上的抗菌藥物用于養殖業,超過50%的抗菌藥用作飼料添加劑[2]。抗菌藥的使用從最初的治療到后期的預防,在促進養殖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大量、盲目、違規、違法濫用抗菌藥物對人體健康、動物機體、畜禽養殖業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危害,阻礙了社會的健康發展[3]。
抗生素濫用對人類的影響主要是動物產品藥物蓄積超標和產生超級耐藥菌。抗菌藥物濫用會導致其在動物機體某些部位或器官蓄積,殘留量超標的藥物通過動物產品進入人體,引起部分人群產生過敏反應,長期攝入此類動物產品,可能會引起慢性中毒或性早熟,嚴重者甚至會產生致畸、致癌、致突變作用。長期大劑量使用同一種抗菌藥物,還會使動物體內微生物的耐藥性增強,此類微生物通過環境或其他途徑進入人體,若引起人畜共患疾病,會因其超級耐藥的特性加大對人的治療難度,威脅公共衛生安全。
長期濫用獸藥一方面會導致動物腸道菌群紊亂,抑制免疫系統發育,造成適應性和抗病力下降,影響畜禽疫苗的接種效果,導致免疫失敗率升高,加大了疾病感染的風險,使藥物治療成本提高,增加養殖業的負擔;另一方面獸藥濫用使中國肉、蛋等動物食品安全質量達不到出口標準,制約了相關產品的出口貿易,不利于打入國際市場,限制養殖業對外發展。
獸藥進入動物體內后,只有一部分會被代謝和利用,其余則會通過原形或代謝物的形式被排泄到周圍環境中,糞便或尿液中的藥物進入水體、土壤等環境,進而影響生活在其中的動植物、微生物的正常生物轉化過程,破壞生態平衡,對自然環境造成間接或直接危害[4]。
中國農業農村部官方網站(http://www.moa.gov.cn/)發布的獸醫公報,統計了2018—2020年中國獸用抗菌藥使用情況。根據報告中的數據可以發現,自《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試點工作方案(2018—2021 年)》實行以來,總體來看控制減量使用獸藥的情況較好,2018—2020 年中國動物養殖生產使用的獸用抗菌藥總量分別為29 774.09 t、30 903.66 t 和32 776.30 t,與2014—2017 年各年相比使用獸藥總量顯著減少,并且自2014年來獸用抗菌藥的使用量連續4年下降,特別是2018 年下降明顯,環比減少29.05%。與動物養殖使用的獸藥總量的變化趨勢一致,自2014 年以來,中國動物產品使用獸用抗菌藥的數量也在逐年下降,在2018 年達到最低值為140 g·t-1,說明獸藥減量化行動取得初步成效。但自2018 年以來,獸藥使用總量與動物產品使用獸用抗菌藥的數量均出現持續增加的趨勢,說明中國實行減量化行動的成果并不穩定,需要持續推進,亟須建立科學使用獸用抗菌藥物的長效管控方法。
從抗菌藥種類數據分析,2018—2020 年抗菌藥使用量最大的種類為四環素類,遠高于其他種類藥物,年均達到1 萬t 以上,但使用量逐年遞減,說明四環素類作為廣譜抗菌藥在養殖業仍被廣泛應用,但已有意識地減少使用,這可能與其目前具有較高的耐藥率和生態毒性有關[5]。從使用目的數據分析,促生長用途的藥物使用量及占比逐年下降,2020 年使用量為9 403.21 t,占比28.69%,與2018 年相比,抗菌藥使用量減少6 000 t,同比下降38.99%,占比減少24.51%,這表明中國畜牧行業正在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在養殖中減少促生長藥物的使用。雖然促生長藥物使用量顯著減少,但用于治療用途的抗菌藥用量卻顯著增加,導致總用量呈現一定的增長趨勢。有分析認為該趨勢變化與“禁抗”有一定的關聯,必須引起重視。
自2016 年以來,中國高度重視獸用抗菌藥的綜合治理,為減少預防用抗菌藥的盲目使用,減少并逐步禁止促生長抗菌藥的使用,合理、審慎使用治療用抗菌藥,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措施。目前來看,中國“減抗”行動已取得階段性良好成效,但與部分較早實施嚴格“禁抗”政策的歐盟國家相比,仍需持續發力[6]。對此,農業農村部已發布《全國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行動方案(2021—2025 年)》,要求到2025 年末,50%以上的規模養殖場實施養殖減抗行動[7]。
監管部門要重視對中國獸用抗菌藥綜合治理政策措施的廣泛宣傳,拓寬宣傳通道,及時宣傳貫徹獸藥使用的相關新規定。深入調研了解養殖相關人員對獸藥使用的規范化程度,精準定位薄弱環節,并通過網絡新媒體、發放線下宣傳手冊、定期舉辦宣講會/培訓班等方式,加強養殖場(戶)對獸藥濫用危害性的認識,增強合理使用獸藥的意識,提升社會責任感。要加強獸藥全鏈條的監管,對于獸藥的生產、流通和使用,嚴格落實追溯制度,依法依規加強獸藥企業的管理,從源頭保證獸藥質量。對獸藥企業通過“雙隨機一公開”方式,加大生產環節檢查力度,建立“市場準入和準出”制度,確保獸藥企業資質合格,避免不合格獸藥的市場流通。嚴格落實企業和監管部門的主體責任,實施獸藥銷售、使用等登記制度,不定期查驗相關檔案,對偽造、變造記錄,違法違規銷售使用獸藥的行為加大懲戒力度[8]。
與養殖業發達的歐美等國家相比,中國養殖業集約化、規模化程度尚有差距,獸醫技術服務管理體系不完善,尤其是小規模養殖戶仍然較多,缺乏專業的獸醫師。疫病發生后,養殖場(戶)根據經驗多采取使用廣譜性獸藥和加大藥量的方式來控制病情,造成獸藥超量使用的情況比較嚴重。相關主管部門要加強對轄區內養殖場(戶)的技術指導,通過定期排查走訪的形式,不定期指導養殖場(戶)開展動物防疫,改善防疫條件,從源頭減少疫病的發生。加強對駐場獸醫師的技能延伸培訓,畜牧相關部門對養殖人員開展定期的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和技術考核,采用一對多和多對一的方式,使養殖場(戶)掌握科學的用藥知識和藥品使用方法。對發生疫病的養殖場要重點監管,分類分級制定治療方案,治療中確保精準審慎用藥,減少聯合用藥,少用廣譜抗菌藥,并嚴格控制藥量,遵守休藥期等規定。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頒布的一系列抗生素限用甚至禁用措施,獸用抗菌促生長藥物退出歷史舞臺已成為必然。為提高養殖效益,研發安全、高效的飼用抗生素替代品用于畜牧業生產是大勢所趨。目前,市場上的抗生素替代產品種類較多,作用較廣,由于其安全無污染的特點越來越受到養殖戶的青睞。但與抗生素相比,由于受研究時間短和生產成本較高等因素的困擾,應用還不夠廣泛。政府部門一方面應加大對替抗產品的政策支持,引導和推動獸藥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在開發新產品的同時改良現有產品,尤其是大力支持并鼓勵研制中獸藥,使之逐漸替代具有嚴重殘留危害的化學藥品;另一方面應指導養殖業建立規范有效的替抗方案,綜合制定科學合理的價格體系,加強獸用中藥、微生態制劑等綠色獸藥的宣傳推廣,并通過補貼性政策措施等引導養殖場(戶)逐步提高替抗產品的使用比例[9]。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食物的追求已經從“吃得飽”轉為“吃得好”,對綠色健康食品的需求越來越高。綠色養殖對畜禽品種、養殖環境、獸藥的使用、飼料的選擇均有較高的要求,因此能更好地滿足新時期人們對于綠色健康畜禽產品的需求。需要相關部門加強宣傳力度,積極引導養殖戶轉變傳統的養殖理念和方式,開展綠色畜禽養殖,通過給予動物良好的營養、干凈的環境和充足的空間,減少動物疾病的發生,從而降低獸藥使用量,這不僅可以保證動物性產品的質量安全,提升產品品質,還能減少用藥成本,給養殖場(戶)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10],促進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