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福麗
(西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奧林匹克運動會融匯了全人類的運動之精髓,是當今規格最高的全球性競技體育運動會。然而,我國作為世界性的強國,在奧運會中卻沒有一個真正源自中華民族的體育項目,對此,華夏子孫深感遺憾。為了迎合奧運會的競賽模式,競技武術得以推出并飛速發展。但對于西方競賽模式的一味模仿,并未換取奧委會的認可,同時還失掉了傳統武術的特色。有些學者認為,競技武術不能代表整個武術,中國武術應該以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文化特色走向世界,如果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部分無法進入,則根本無法起到推廣和發展中華武術和文化的目的,武術不一定非得入奧。但不可否認的是,武術一旦進入奧運會成為正式的比賽項目,對于我們中華武術及中國的文化確實會帶來全球性的宣傳效果,同時也會成為促進國家經濟增長的催化劑。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中華武術在不斷反思與改革后仍無法成為奧運會的一員?我們該如何在保持著自己文化特色的同時將中國武術推向世界?本文對武術入奧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了武術入奧的發展對策。
1923年,唐豪、馬良等人發起了“中華全國武術大會”,該賽事被認為是最早的現代武術賽事。但因其未制定評判規則、無裁判評選名次,僅用來觀摩交流,因此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運動競賽。但它 “對促進武術進入運動競賽行列,以及舉辦武術觀摩交流和競技活動,都有著積極的影響”,為中國武術走上競技舞臺拉開了序幕。1924年,拳(武)術被列為第三屆全國運動會表演項目,“制定了按手、眼、身、法、步5項技法進行評分的簡單規則”。1958年中國武術協會的成立,1959年第一本《武術競賽規則》的問世,標志著武術漸漸踏上了競技體育之路,競技武術也日漸雛形。
1936年第11屆柏林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的劉玉華、張文廣等11名武術運動員在開幕式中獻上了精彩絕倫的武術表演,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這是武術第一次走出國門,這也開啟了武術與世界競技體育的親密接觸。接著,國際武聯于1998年向國際奧委會遞交了競技武術入奧的申請書,自此,武術正式踏上了奧運征程。2001年北京申奧成功給武術入奧帶來了希望,但是奧委會否決了把武術列入2008年奧運會的提議,理由是“大項進入奧運會需在奧運會舉辦7年前申請并由項目委員會批準”。作為2008年的奧運東道主,奧委會破例允許武術作為表演項目出現在奧運會中。隨后,中國政府于2008年、2011年乘勝追擊,再度申請武術進入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然而結果不盡人意,2013年國際奧委會再度宣告武術入奧失敗。隨著中國政府的不斷努力,2020年1月8日,國際奧委會正式宣布:武術成為達喀爾2022年青奧會新增正式比賽項目,這是武術首次作為奧林匹克運動會家族的正式成員,是武術入奧的里程碑事件。
20世紀初期,競技武術從傳統武術中演變而來,中國武術開始劃分為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競技武術套路和散打兩項內容相繼推出,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吸收西方體育思想,以入奧為發展目標,最大限度地發揮運動員的體能、運動技能等方面的潛力,創造優異的運動成績。與之對應的把競技武術以外的具有“流傳有序,體用兼備,理、法、勢齊全”的武術拳種稱之為傳統武術。部分學者認為,競技武術不是純粹的武術,是異化的武術,它在規則上,極大程度地借鑒甚至照搬了體操的規則。不可否認,每一個群體都有存在的理由,只要對人類有益,其功能都可以被保留。最早進行競技運動嘗試的武術改造是武術套路競賽,事實上,中國武術早有套路,但傳統套路從未脫離技擊而存在。程大力在《中國武術——歷史與文化》中提到,套路并不是武術較晚發展階段的產物或高級形式,它的產生與模仿巫術有關,向想象中的模擬敵人擊刺、拳打腳踢,是套路武術的雛形。套路、散手最早都是武術實用技術。散手拳法觸及對手肉體,實際地、可見地將對手擊敗;而套路武術則是虛空的、想象地、希望式地將對手擊敗。這兩者目的一致,并且都實用而實際,只是操作方法和時空距離有所不同。而如今按照西方競技體育標準“改造”過的武術套路,已基本與技擊完全脫離,造成的結果便是運動員身體健康受損、毫無實戰能力,習練者代代相傳,已然不知套路中攻防動作的真實含義了,套路也因此而嚴重與本意脫節變形。
武術套路屬于閉鎖性運動技能,該類運動受環境影響小,具有相當固定的動作模式,通過反復練習使動作達到動力定型,在比賽過程中按部就班將動作更標準更正確地完成即可。此類運動的評判方式,基本根據動作完成的質量、演練水平以及選擇的難度及完成情況進行評分。對于武術動作質量中所包含的技術要素——“步型、手型、身法、眼法、腿法”等要素,在評判的過程中相對容易把握。而關于完成上述動作所需要具備的“神韻、節奏、風格”等關于演練水平的內在要素卻很容易在評判時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從而威脅到武術比賽結果的公平性。在體育比賽規則中,運動員作為參與方需要熟悉并執行比賽規則。而作為另外一方“裁判”,他們對于規則掌握和運用更為重要。體育項目必須要具備觀賞性、世界性、可操作性,才能符合“入奧”的標準。就像中國的藝術,講究的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韻”,只有領悟和體驗,才能理解。所以,武術就像其他的藝術一樣,不能用具體的量化指標來衡量,尤其是在武術的套路和比賽中。所以照搬體操的評分標準并經過不斷演化改版至今仍不能被廣大武術界完全認可。部分學者呼吁,要參考中國古代武術比賽評分法制定由整體著眼的新的評分規則,實際上也就是對演練水平的總體把握。
西方的拳擊、摔跤區分體重級別,而中國古代擂臺較技則不分體重級別。究其深層意義,則是西方的體育項目強調競爭條件和規則的平等。他們承認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身體條件,將身體條件的不同指向人體的強弱,并且要在比賽中得以區分,區分的手段就是篩取身體條件相當的人群使用相同的手段進行較量;而中國武術強調競爭機會、結果的平等,中國人同樣承認人身體條件是存在差異的,但認為差異只是不同,不是強弱,可在比賽中通過一切手段來消除差異,不同等條件競技擴展至極端,便是無所不用其極。眾所周知,興奮劑在奧林匹克競技運動中被嚴格禁止使用,一方面出于對運動員健康與安全方面的考慮,更重要的是違背了它公平公正競技的原則;另一方面,興奮劑若出現在傳統武術中,則恰恰符合不同等條件競技的武術方法原則。
東西方體育各自賴以產生、存在的地理環境、民族性格、文化機制等都不同。從文化背景來看,中國地處亞洲東部,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孕育了華夏民族以農耕經濟為主體的經濟生產形態,中國人民靠天吃飯,生活環境穩定,形成了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奧林匹克運動來源于古希臘,地處亞、歐、非交界處,缺乏肥沃的土地,因而不宜農耕,且三面環海,人們為了生存不得不與惡劣的海洋氣候斗爭,開通海上貿易。因此,古希臘的體育項目具有向大自然挑戰的永恒信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合”的思想對武術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和”則是對拳道的終極追求,“和”是天人合一泛和諧哲學觀念在人倫領域的體現。它是儒家仁學也是武德追求的最高境界。太極拳講究引進落空、后發制人,以不變應萬變,如若對家都后發制人,其結果就是“和”。“和”在注重武德的習武家眼中至關重要,從武術和武德對“和”這一目標的追求也可證明,武術從整體和本質上講并不是一種競技運動。并且,使用武術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傷害對手,而是制止對手,點到為止,這也與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崇尚競爭的思想十分契合。而西方的文化價值觀中,強調以個人為中心,注重競爭意識;追求“更高、更快、更強”和“永遠爭第一,永遠超越別人”。顯然,東西方體育大系統在新時期的結合,將不可能是本質質體的熔融為一,而只能是各自相對獨立的兩極互補,武術誰向誰的真正轉型或進入,其結果都有可能導致自身的變形和異化。
面對武術入奧的屢次失敗,我們不斷地對競技武術進行改革,不斷按照西方競技體育標準修改和精進武術競賽規則。然而,對奧運會競賽模式的一味借鑒與模仿,使武術偏離了特有的文化品質,弱化了中華民族優秀的體育文化傳承。武術入奧確實可以在某些方面推動武術的發展,但它并不是武術得以發展的唯一途徑,中華武術應該以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方式走向世界并被全世界喜愛與認可。
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從武術傳統體系中提取一部分,它也可以相對獨立存在,也可以代表武術進入競技運動,但武術整體是不可能進入競技運動的。競技武術應以對抗性項目為主,套路的形成是東方文明的典型代表,但用西方的形式、體操的模式來進行評判,它的客觀性和精彩度都不夠,套路可采用觀摩交流評獎的形式。中國武術如果要搞競技,除了散打外,特別可以推出太極推手、中國跤、長兵、短兵和射藝,這些項目都凝結著中國智慧,并且符合觀賞性、世界性和可操作性的入奧標準。太極推手采用對抗的形式,并且可以通過勝負來決定名次,同時它十分文明,掌握著太極拳的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方法,非常具有中國的特色。
武術從無到有發展至今,劃分出了競技武術與傳統武術兩大類別。同時,武術的發展也不是僅有技擊性,而是在技擊的基礎上又發展了很多的屬性,如,健身、表演等。也是這樣才吸引了更多的人練習武術。如今不做唯技擊,而是把中國各方面智慧都融入進去,使它可以服務于不同種類的人群,這才是武術的價值。發展傳播武術要兩條腿走路,一條是競技武術,其目標是將它作為中國武術的一部分進入奧運會,借奧運之力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善恬認為,競技武術可以作為中華武術走向世界的橋梁,同時也作為世界了解武術的一扇窗戶,使人們可以從中探視到中華武術更深層次的內涵;另一條是把傳統武術推向世界。只搞競技武術,路會越走越窄,只有兩條腿走路,武術才會有大發展。進入現代社會以來,傳統武術幾經變遷,發生了重大變化。既有開拓創新、不斷發展的一面,同時也在變遷過程中陷入了轉型困境。對于傳統武術來說,它不能同步的推向世界,這是中國武術的現實。對此,我們應該重視對傳統武術的傳承與發展。目前,許多傳統拳種正面臨著失傳的問題,有關部門應該對面臨失傳的拳種進行整理分類,通過“非遺”的形式使之被保護起來,并選舉出出色的傳統武術傳承人,“缺德者,不可與之學;喪禮者,不可教之武”,組建出一批具有高尚品德同時對武術的文化內涵理解極為深刻的武術傳承隊伍;其次,“世界武術運動會”對武術的傳播影響頗大,相當于武術界的“奧林匹克”。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從更加適合武術運動自身發展的方向出發,對于國內武術進一步挖掘、提煉,形成具有中華武術特色,融合中華傳統文化的運動項目群。程大力認為,在將來,武術將以不同于奧運會的另一種體育盛事的方式,聚會全世界的東方武術、中國武術精英與愛好者,并同樣舉世矚目。
想要更好地宣傳和推廣中國傳統武術,提高本民族人民群眾對武術的認可與重視程度是十分重要的。任何一項運動項目,從它的起源到發展,到被社會和市場認可,都和學校教育息息相關,在中小學內普及武術,對于日后培養武術專業人才、推廣和傳承武術運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武術在學校中的普及程度并不可觀,究其原因,首先是師資力量不夠雄厚,很多學校雖開展了武術課程,卻并未引進專門的武術人才;其次,對于武術教學在中小學內的廣泛開展,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夠;最后,硬件基礎薄弱,很多學校并未購買教學時需要的武術器械、建設相應的武術訓練場地。因此,學校應重視武術課的課程效果,加大投入引進專業的武術人才;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政策,重視武術教學課程的開設,并設置專項發展基金,以支持武術教學場地建設和武術器材購置的需要。除了在中小學內普及武術外,高等院校應積極擔當起傳播與傳承的使命。高等院校的武術專業應當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立足本土就是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傳承好、保護好,同時又要擔負起面向世界的重任。與此同時,武術的傳播不能只依靠在校學生,真正的武術傳播應該是面向社會大眾的。為此,政府可以主動放權,充分調動和激發社會大眾發展武術的有利因素,并充分考慮民眾的實際訴求,服務全民健身。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體育項目,如果可以代表中華體育文化推向世界,未來將進一步推動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發展。但在為了“入奧”對中華武術進行改革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自己中國本土的身份,堅守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目前,對競技武術套路的不斷改造使武術套路走向異化,武術因其關于演練水平等的內在要素易在評判時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導致可操作性弱化,中西方等級觀念大相徑庭以及文化差異使武術和奧林匹克競技項目如同兩條平行線般無法走到一起。武術在競賽模式、競賽規則上不斷更新,仍無法達到入奧標準。綜上所述,我們要正視武術無法入奧的現實原因,并提出切合實際的發展對策,促使武術以自己的特點和方式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一員,將中華武術推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