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園 程胥 王淑艷
(1、3.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無錫 214000;2.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無錫 214000)
民族傳統體育是指從古至今中國各族人民所產生的有體育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的綜合,它在推動我國基層大眾健身、維系民族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等領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與價值。可以認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文化建設與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礎。但是在城鎮化以及全球化進程中,民族傳統體育面臨生存空間、文化傳播、文化傳承、文化認同等方面的問題,難以有效發揮民族傳統體育的多元價值。具體而言,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民族傳統體育是指在一定地域的一個或多個民族所獨有的,在人民大眾中廣泛傳承的、具有修身養性、健身技擊、休閑養生、競技表演、觀賞游藝、趣味驚險、民族音樂歌舞交融特色的體育活動形式。由此可見,地域性與民族性是民族傳統體育的特征之一。然而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民族傳統體育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民族傳統場景逐漸被解構。城鎮化進程中不僅改變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環境與土壤,而且由于經濟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的改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出現傳承動力缺失。
文化發展是一個自然的演進過程,也是在一定制度環境下的生長過程;制度環境包括經濟、政治等制度,它們作為占主導地位的經濟、政治關系,影響和決定著文化發展的性質、內容和方向,也包括文化制度。“文化無高下,制度有優劣”,反映制度對文化發展的作用與影響。國務院頒布的有關促進體育產業發展、全民健身計劃以及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等多個重要文件中都提到要大力扶持、推廣與傳承民族傳統體育,但是缺乏相關針對性的指導和監督的政策和制度。這一點可以從民族傳統體育傳承方面可以看出,通過文獻資料分析,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才相對匱乏、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基地相關協會組織還十分少見以及管理缺位現象。
學校作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傳承的重要陣地與主體,但是在學校的體育教學中,大多數以“足、籃、排”三大球等現代體育項目為主,較少涉及武術、太極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一些大學里,學生在選擇體育課程時首選的基本上以現代體育項目為主,迫不得已才會選擇武術或者太極。從這可以反映出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教育共生尚未有健全與完善的保障制度。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缺少人的事物是得不到很好的發展的,文化更是如此。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大眾參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民族傳統體育生存的土壤日漸消弭,目前奧運戰略下以競技體育為主,而在學校體育中,民族傳統體育相比西方體育項目的普及度較低以及民族傳統體育商業價值不高等原因;
(2)而傳播力匱乏主要在于我國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播缺乏整體規劃與品牌設計,傳播媒體相對單一和傳統,民族傳統體育同全民建設項目缺乏融合度以及我國傳播媒介較為勢單力薄。這些都客觀使文化基地的大眾參與度不高。
學校所開設的體育課程項目中較少的涉及到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因普及度低,因而學校作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傳承的重要陣地與主體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其傳統體育項目文化傳播力較弱。
從全民健身到國家戰略以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與《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相繼出臺,在政策利好的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擁有空前的發展戰略機遇。文化使命的確立則利于國家政策目標的達成,因此,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文化使命必須從多層面上來整合目標與設計思路。
體育文化是體育強國建設的根基與基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建設可促進體育文化繁榮發展,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建設戰略的轉變,不僅需要外在的硬實力支撐,更強調了文化自信在體育強國建設中的重要價值。文化自信是建設體育強國的文化深層次內核,體育強國是文化自信的體育展示。民族傳統體育具有草根性、民俗性與鄉土性的原生文化特性,其中,草根性表明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純度,民俗性與鄉土性保證了項目開展的民族認同與文化自覺。在體育強國戰略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在不斷地向“文化強國”目標邁進,打造中華體育精神,提升大眾對歷史、民族與國家的認同感,樹立大眾的民族自豪感。因此,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建設使命最本質的意義在于為體育強國建設提供文化基因與思想動力。
2017年10月,在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則事關全局的歷史性變化,決定著我國的大政方針,因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都是以社會主要矛盾為依據。經過之后30多年的發展,物質文化產品不斷豐富,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綜合國力得到提高。在舉國體制的影響下,競技體育優先發展列為主要發展戰略。新時期社會矛盾轉變的同時也在促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發展方向和路徑,逐步將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的發展納入體育發展的重要任務。民族傳統體育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既豐富文化生活、強身健體,又間接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推廣與繼承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中華體育精神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以及群眾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的培育具有重要的貢獻。
總之,民族傳統體育規則簡單、場地要求低,能夠在各地因地制宜廣泛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建設的使命適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優效率的配置,實現供需平衡。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包括對利益共同體、心理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和政治共同體的認知,同時也包括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扮演著與人溝通交流的使命者角色以及族際交融的重要橋梁。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建設的使命是培育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政治方面來看,民族傳統體育在各族交往、交流以及交融過程中所內涵的政治功能推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也為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鑄牢奠定了思想基礎;從經濟方面來看,隨著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積極挖掘與整理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越來越多的民族傳統體育走上了產業化發展道路,而這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了物質條件;從文化方面來看,通過對民族傳統體育的推廣以及傳承,加深了各族人民對本民族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同感,為各民族形成統一的價值取向奠定基礎,而這種價值取向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所必需的先決條件。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建設的一條重要的價值主線。
新時代強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文化發展,是迎合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全民健身等宏偉目標建設的需要,更是與堅定文化自信道路保持著內在的一致。體育作為文化,是文化的亞形態,它與文化在結構上存在對應性。因此,從多維角度:環境、制度、觀念與行為等4個層面加強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建設。
環境是民族生存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它制約著民族的變化和發展,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發展,而在特定地域環境下形成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自然也是如此。文化的發展需要良好的環境。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文化發展環境包含地理環境、民族傳統體育傳承人、民俗文化等。在現代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國家各方面從上至下要動員多方力量,營造有利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提高大眾參與率,增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效應。
學校是文化傳播與交流的主要陣地,近年來,我國政府部門及地方組織多次印發有關民族傳統體育相關政治文件,但從大環境來看,諸多學校對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播流于表面形式,仍需在實踐中強化其政策引導和政策執行效果評估與監督,完善項目教材體系建設、提升校園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氛圍環境;第二方面,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文化發展要借鑒現代體育發展制度優勢,對民族傳統體育賽事組織的項目設置上、競賽規程、賽事包裝與宣傳和賽事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創新性發展,其創新發展包括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現代化改造和推廣,參賽對象的多層次性,賽事環節要素環環相扣,賽事組織機構聯合辦賽的積極性;第三方面,打造IP體系是指梳理和開發具有知識產權的、受法律保護的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播體系。國家層面要制定相關政策保障文化產業環境的穩定和開放,鼓勵相關企業創新發展;企業層面要時刻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形成傳播性強的IP規模效應,促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文化的全面開花。
增強對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認知、認同感是傳承與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前提與基礎,文化自信則源于人們對其認知的全面化和深刻性,從而自然轉化為一種高度的文化自覺和身體實踐。觀念是行為的先導,在民族傳統文化發展征程中,要不斷強化對其思想認同、情感認同,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承擔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的歷史使命,創新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機制,實現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發展的持續動力,充分體現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文化對國家、社會、民眾等多方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潤滑劑和紐帶作用,展現出與體育強國、文化墻面相匹配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擔當。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既展示了項目本身存在的價值,又充分顯示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奧義。在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文化傳承與教育中,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融入全民健身體系,以身體力行實踐為手段,內化為自覺行為,成為全民健身鍛煉的必要內容,切身感知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之魅力。同時,民眾也要強化3個意識,即保護意識、參與意識和傳播意識,讓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文化發展真正成為多方參與、合力共建,國家主導、社會協同、人人參與共享的行為規范和制度慣習。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從本身出發是其發展的自身需要,從社會發展來看,是健康中國、體育強國建設的現實要求,更是文化自信的具體體現。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文化發展從自身條件來看,具有先天性優勢;從當今社會發展需求來看,民族傳統體育肩負著文化使命。因而,國家和政府要努力營造適合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文化發展的環境氛圍,同時政策上有支持,行動上有保障,為促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文化傳承發展保駕護航,與此同時,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要順應時代發展需求,進行創新性和現代化改變,更大空間地發揮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