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東廳門小學 張 宏
新時代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與掌握,而是致力于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學生養成健康且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語文課堂中,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挖掘文本德育因素,適時進行德育滲透就顯得尤為重要。
新課標提出了立德樹人的育人總目標,指出語文課程要“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當深入探索與挖掘教材之中蘊藏的德育因素,使學生在提升語文綜合能力的同時,樹立良好的思想與品德,使立德樹人、成人成才的教育目標真正在實踐中得到落實。
相對于理科科目,語文課程的教學往往更容易與德育相結合。盡管如此,德育的挖掘依然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重點與難點,德育往往蘊藏在教材之中更為深層次的方面,如果教師只是將品德培養流于表面,對學生進行空洞的說教,那么這種行為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睿智的做法是將德育與語文教學巧妙結合,既要找好切入點,又要找準切入點。如,在小學語文課本中,不乏一些愛國志士的豐功偉績或名人名言的經典傳頌,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課文,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優勢,使德育與語文學習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真正做到滴水不漏而又潛移默化。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品德培養與語文教學是相輔相成、渾然一體的。如果重教學輕德育,那么學生就會缺乏深刻的思想,從而無法理解文章背后的思想內核,對課文的理解浮于表面。而如果重德育輕教學,那么則會本末倒置。因此,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課文中關鍵的詞、句、段,讓學生在接受文字訓練的同時,受到思想教育。
例如: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雨來跟學生年齡相仿,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感悟人物的英雄形象:為什么說雨來是英雄?之所以說雨來是小英雄,是因為他機智勇敢、熱愛祖國。面對敵人的訓斥與盤問,雨來機智勇敢;面對敵人的哄騙與利誘,雨來沉著冷靜;面對敵人的威脅與毒打,雨來堅強不屈。他是一位真正的小英雄。另外,還可以抓住文中關鍵句子體會英雄雨來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文中這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一共出現了三次,前兩次出現在第二部分,女老師領著學生念這句話,在雨來心里種下了愛國的種子;第三次出現在第四部分,面對敵人的哄騙、利誘、威脅與毒打,雨來毫不動搖,堅強不屈。雨來有如此英勇的表現,是因為他對祖國的熱愛。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首先,古詩詞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高雅情趣,培養審美水平。其次,古詩詞多體現中華民族廣博的文化與美好的品德,是學生應該學習和傳承的重要內容。因此,教師在古詩詞的教學工作中應深入挖掘古詩詞之中的德育因素,向學生傳遞圣哲先賢的思想精髓,在學習文化的同時學會做人,在古詩詞之海遨游的過程中領略德育的精髓。
例如: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詩作《芙蓉樓送辛漸》,詩中后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不僅體現了詩人堅韌不屈的性格特點,而且向世人傳遞出藐視功名的傲骨與清白無辜的操守。
再如:元代詩人王冕《墨梅》詩中后兩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這里作者看似在寫梅花,實則是在寫自己,表達了自己不為權貴低頭、不向世俗彎腰的高潔情操。再結合作者的經歷加深理解,王冕自幼家貧,苦讀成才,卻不愿巴結權貴,只是作畫為生。這兩句詩表現了詩人不媚俗、堅守內心追求的志向和品格。在教學這些古詩詞時融入理想與信念教育,會使學生洗滌心靈,收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然影響到后續教育教學中的實踐力。作為一線教師,除了要認真學習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內涵,還要有意識地把社會主義價值觀貫穿在教學中。
剛開學,我們班就遇到了一個難題:班里要轉來一位“特殊學生”,該生本來就在我們學校上學,他和哥哥在同一個班級,但由于諸多原因,學習成績跟同班學生差距較大,兄弟倆很自卑,因此家長想給孩子換一個學習環境,于是向學校提出了調班申請。學校考慮到這是個例,只有爸爸一個人在照管兩個孩子,老大又因病暫時休學。出于對學生的愛護和對家長的照顧,學校批準了調班申請。
當校領導將孩子的情況與調班決定告訴我時,我心里忐忑不安:我班的情況是男孩子比較多,調皮的多,平時就愛咋咋呼呼,若是有學生歧視這個轉班生,那可就一發不可收拾。強烈的責任心使我不得不思索如何使我班學生善待這個轉班生。
我想起了一篇眾所周知的童話故事《丑小鴨》,剛好這篇課文我們上一學期剛學過,學生比較熟悉。丑小鴨為什么要離開家呢?就是因為受到了除鴨媽媽以外所有鴨子的欺負,所以它才離開了家。由此我找到了一個切入點:看看,被欺負、受冷落會帶來多大的傷害呀,尤其是心靈上的傷害。
于是,開學第一課我就決定講《對待新同學要學會友善》。一開課,我就講到老師特別喜歡《丑小鴨》這篇課文,又問學生們欣賞丑小鴨的什么品質?大家紛紛舉起了小手,有的說喜歡丑小鴨在困境中也不放棄自己的追求,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有的說丑小鴨不輕言放棄,遇到絕境不低頭值得我們學習,等等。正當大家說得不亦樂乎時,我引出了正題:丑小鴨為什么要離開家呢?大家很自然地就回答了出來。也正如我所料,聯系生活實際,使大家很快就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因此我們要善待新來的同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四年級上冊的精讀課文。少年周恩來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借里備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伸冤的情境,這一慘狀深深地刺痛了他,從那時起,周恩來下定決心,一定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無疑顯示出了周恩來博大的胸襟、遠大的志向與愛國情懷。同樣是十二歲,可小小年紀的周恩來已經將振興中華作為了自己的遠大目標,他認識到只有學習更多的知識才能救中國人,才能將中華民族從水火之中拯救出來。
周恩來自少年時期開始便把個人的學習與民族振興的大業聯系起來,他一生都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富強而奮斗,成為了人們愛戴的領袖。學習了周恩來的故事,了解了周恩來的豐功偉績,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今,我們的國家已經擺脫了曾經內憂外患的境況,那么我們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又為什么要為這一目的而發奮讀書呢?通過這樣有感而發的交流溝通,在學生幼小的心靈播下了理想的種子。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徳育滲透,既必要又可行,教師要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欣賞到語文學科中德育因素的內在魅力,讓學生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