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澤中
清晨,大山深處的新寧縣深沖小學漸漸“醒來”,做好了迎接孩子們的準備。近年來,新寧縣委、縣政府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各類公益平臺和愛心企業長期在此公益助學,為這所山區學校帶來了溫暖和希望。
“驅車從崀山景區出發,向西南穿行,一路急彎陡坡,懸崖斷壁。”“在這所大山深處的學校,我看到侗族民族文化找到了傳承的路,那些被大人不慎遺落的東西,被孩子們再次拾起。”“邊校十年路”系列報道里,有太多震撼人心的畫面與文字。
9月7日至今,科教新報·新湖南客戶端的記者步履不停。他們克服疫情影響,翻山越嶺、乘船擺渡,與“邊校”的師生同吃同住,用鏡頭、筆觸記錄下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邊校”的發展變化,呈現出湖南教育欣欣向榮的新畫卷。從一篇篇同心共情的好作品中,足見記者們對教育事業的一片熱忱。
邊塞、邊城乃至“邊校”,它們遠離中心,卻也有著這般獨好的“風景”。不同的是,邊塞雖有大漠孤煙的浩瀚景致,但未免太過荒涼枯燥;沈從文筆下的邊城茶峒置身于動亂年代,難言平靜而美好。至于我省一座座“邊校”,早已不是貧窮、落后的代名詞。在新寧縣深沖小學,兩棟潔白而簡約的現代化教學樓矗立于此,走進教室,孩子們衣著干凈整潔,若不是乒乓球桌背靠大山,真讓人覺得這就是城里;在桑植縣五道水鎮芭茅溪小學,托管中心、學生宿舍、閱覽室等場地一應俱全,環境溫馨怡人……變化,變化,還是變化,這是“邊校十年路”系列報道的共同主題。通過“小”學校的變化,大時代的脈絡清晰可見,教育強省、教育強國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近年來,湖南堅持推動改善鄉村辦學條件,101所芙蓉學校花開三湘,打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新標桿;深入推進“新田經驗”,優化提質鄉村小規模學校,推進鄉村教育信息化,實現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從省委、省政府到各縣市區,從物質到精神,湖南各級黨委政府堅決扛起教育優先發展的政治責任,堅持教育事業優先部署、教育經費優先保障、公共資源優先配置教育領域,讓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廣大的人群。
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點,承擔著傳播學識、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邊校”作為鄉村教育的薄弱環節,仍存在學生留不住、教師隊伍和管理跟不上、質量上不去的短板。今后,還要下更大力氣提高教師隊伍待遇和管理水平,持續改善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差距,吸引更多優秀青年回到家鄉、扎根基層,匯聚起鄉村振興的青春力量。
展望未來,“邊校”還要不時占據媒體的“C位”,因為它的變化發展,關乎教育公平,關乎千家萬戶。“邊校十年路”中,有這樣一個故事。5年前,面對簡陋而破舊的教學環境,剛入職石門縣安溪完小的彭早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可他還是留了下來,為了這群熱情而真摯的孩子。5年時間,安溪完小建起了新校,紅墻藍瓦新校園,信息化設備、功能室一應俱全。在各方努力下,學校體育方面的短板被補上,不少家長將孩子從外地轉學回來。而彭早,也與另一位特崗教師代倩喜結良緣,在大山深處相知相守。這是一個好故事,這不僅是一個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