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屈澤清 鄧鈞方

10月27日,記者走進張家界市武陵源區索溪峪中心學校,現代化的校園里書香四溢。黨的十八大以來,武陵源區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教育工作成效顯著。武陵源區城鄉教育優質發展的密碼是什么?
武陵源區教育人給出的答案是:寫好三篇“文章”,驅動城鄉教育優質發展。
校園高顏值城鄉孩子同待遇
“小青瓦,坡屋面,淺灰墻,轉角樓,外挑檐”的土家族傳統建筑掩映在綠樹中,格外亮眼;校園內長廊如畫,滲透著文化底蘊;孩子們在操場上玩耍嬉戲,笑臉如花……天子山小學雖小,卻顯得十分精致。2012年至今,該校在校園提質改造靚化的過程累計投入資金1355萬元。
天子山小學的蛻變并非特例。過去十年,該區投入資金3億多元,用于全區中小學辦學條件改善,確保每一個鄉(街道)均有一所合格公辦幼兒園;對鄉村薄弱學校進行提質改造,“兩類學校”規劃建設項目全部完成,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達100%。
在武陵源區,鄉村學校最有價值的改變,還是大山里的孩子享受到不遜色于城里孩子的辦學條件。
與校舍建設高標準相呼應的是,城鄉學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加速推進,做到“建設速度一個樣和建設標準一個樣”。同時,武陵源區還構建“強校+弱校”教學聯盟,落實教師定期交流制度,抓好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和精準資助,確保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確保“一個都不落下,每個都有發展”。
“教育的發展要與一流景區相媲美,學校硬件設施的配備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轄區內學校雖然規模不大,但我們做到了小而精,讓教育本身成為一道亮麗的景象。”武陵源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育局局長李少軍道出了學校高標準建設的初衷。
文化個性化“一校一品”提內涵
武陵源區國家森林公園學校地處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內,與著名景點黃石寨相望,近看是學校,遠看像一幅山水畫。學校把“綠色環保”作為校園文化主題,各處都能看到學生的“綠植作品”,每個班還認領了樹和草地并負責養護。
“讓學生自主管理植物,認領樹木、草地只是學校堅持開展的生態教育主題活動中的一部分。”學校教務主任柴林霞說,學校還鼓勵學生參與辦綠色手抄報,成立“環保小衛士”監督隊,讓生態和環保理念融入教育教學。
“武陵源區的每所農村學校都有自己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武陵源區教育局副局長孫澤遠介紹,鄉村學校大都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獨特的校園文化對提升學校內涵、豐富學校底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鄉村學校要有競爭力,必須要挖掘其獨特的文化資源。
近年來,武陵源區借助學校建設、課程開發、地方特色文化挖掘與繼承、主題實踐活動和課外活動開展五大平臺,以土家族文化為總基調,推動“一校一品”建設,讓每一所鄉村學校開出“文化”之花。
天子山小學以課堂為載體,大力推進民族文化進校園活動,讓學生學習打圍鼓、吹嗩吶、納襪底、做刺繡、剪窗花,學生們在耳濡目染間汲取民族文化的滋養。
同時,武陵源區注重抓好美育、德育、勞動教育、藝體生活教育和研學實踐,2022年,武陵源區被評為首批“湖南省中小學勞動教育示范區縣”。此外,武陵源區認真落實“雙減”工作,在“減”上動真格,在“增”上下功夫,從源頭上減少家長教育“焦慮癥”。
政策一線傾 留住教師保質量
教育的發展,歸根結底要靠教師。農村教師留得住、教得好,不僅需要教學條件、工作環境的改善,更需要人文關懷。
武陵源區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在教師補充上逐步建立起長效機制,全面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定向免費師范生培養計劃”和教師公開招聘計劃。
同時,為了保證教師招得來、留得住、教得好,武陵源區全力保障教師待遇。千方百計做到“兩個只增不減”和“四個率先”,2021年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同比增長23.96%,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逐年上漲;全市率先按每人每年1000元標準預算教師辦公經費,率先按每月300元至500元標準預算中小學班主任津貼,率先將農村教師的課后服務補助、教師年終績效獎和綜治獎納入財政預算。
按“四個一”標準改善教師辦公條件,保證每個辦公室一臺空調,每個教師享有一個獨立的辦公空間、一臺辦公電腦,為農村教師配備一套周轉房,并配齊電器和家具。
武陵源區還大膽任用年輕教師,只要工作出色就委以重任,讓他們有奔頭。今年41歲的趙順崗是武陵源區二中校長,工作踏實的他于2015年8月通過“公選”直接成了學校的校長。近10年來,武陵源區教育系統任用學校中層及以上的領導干部中年輕教師所占比例達80%以上。
待遇有保障,工作有勁頭,晉升有渠道,教師在武陵源區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越來越多的年輕教師扎根農村,武陵源區教育教學質量在城鄉整體上呈現出齊頭并進的局面。
未來,武陵源區教育人信心滿滿——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朝教育優質均衡邁步前行,努力書寫武陵源教育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