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艷
(光澤縣實驗小學 福建南平 354100)
“說理”能力的培養不僅注重“說”,還注重學生的“思”,學生表達出來的內容實際上就是學生思考的過程,以精簡、準確的語言表達出自己思考數學問題的整個過程,用數學學科的專業術語解釋自己解答問題的思路,這就是說理能力培養的根本要求。但是很多小學生在課堂中比較沉默、被動,教師要改變課堂的氛圍和學生的態度,讓學生放松身心,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說理能力。
說理的過程能夠幫助學生準確理解數學知識,小學生對某些知識的理解比較淺顯,沒有徹底理解某個知識的含義和運用方法,學生可以先用語言表述,將自己已經理解的內容描述出來,再根據教材中的定義和老師的講解進行嘗試,將那些難以理解的內容說出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說理的內容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生在表述的時候,也會努力思考教師講解的內容,回憶老師解答問題的思路,盡量讓自己的表述更加清晰和準確。培養說理能力還能夠強化學生的數學思維。如果學生的數學思維較差,就會在表達的時候缺少邏輯和重點,語言也比較模糊。通過培養說理能力,學生會具備更強的邏輯思維能力,看到本質問題,利用各種數學定義、公式來推導答案或驗證答案。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在情境中引出數學知識和相關的問題,用語言、圖片、視頻、實物進行創設,真實的事物能夠讓課堂更有趣,在情境中適當提出問題,學生會在活躍的氛圍中積極思考、相互交流、主動表達,通過情境引導學生表達,通過表達鍛煉學生的說理能力[1]。
在“線與角”的教學中,針對查找一些與“線”有關的圖片,將圖片整理到課件上,在課堂上展示課件中的圖片,分別展示單杠、數軸和射燈,讓學生觀察這三個圖片中的物體,分析三種線有哪些特點。學生會回答:“單杠的長度是固定的,有兩個端點;數軸的長度是無限的,沒有端點;射燈有一個端點,另一端是無限延長的。”學生完全可以在自主觀察和分析中總結出線段、直線和射線的特點,判斷三者的差異。當學生掌握三種線的基本特點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的線,在學生的觀察和思考中,說出了很多表示線段的物品,如鉛筆、晾衣桿、筷子等;由于直線具有無限延長的特點,所以學生們沒有從生活物品中想到代表直線的物品,有的學生想到了一眼望不到盡頭的鐵路軌道,由于軌道會彎曲,而且一定是有盡頭的,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鐵路軌道并不屬于直線;思考射線的物品時,學生主要想到了各種燈光,如激光筆。教師可以讓學生總結三種線的具體區別,先從延伸性上進行提問,再從端點個數上進行提問,最后從長度可度量性上進行提問。在“線”的教學中,教師列舉了生活中的物品,同時還讓學生進行了思考,通過具體的物品創設情境,用真實的事物幫助學生理解“線”的有關知識。
在“角”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的物品或現象創設情境,讓學生觀察墻上的時鐘,假設時針指示的數字為6,分針指示的數字為9,時針和分針的夾角是多少度?假設時針和分針分別指示3和7,此時的夾角時多少度?當教師利用時鐘創設情境時,學生會根據教師給出的條件進行思考,將自己的答案說出來。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角”,學生想到了剪刀、五角星、房頂、衣掛、紅領巾等。教師可以根據這些物品進行提問,在進一步的教學中,幫助學生準確區分銳角、直角和鈍角。
數學中有很多與圖形有關的知識,教師可以結合圖形進行教學,在數字和圖形的結合下引導學生,根據數形結合提出問題,學生在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具備更強的數形結合思維和說理能力。小學數學涉及的圖形比較簡單,可以將數形結合與實踐活動相結合,讓學生用剪刀剪出相應的圖形,結合圖形進行計算和思考,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和操作過程,讓學生說理時的思路更加清晰[2]。
在“面積”的教學中,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進行計算時,教師可以在實踐操作和數形結合中展開教學,讓學生給準備一張紙,用剪刀進行裁剪,形成一個長度為9cm、寬度為6cm的長方形,讓學生計算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接下來,教師讓學生對這個長方形進行裁剪,剪出正方形,但是要保證正方形面積最大,當學生剪下一個邊長為6cm的正方形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為什么邊長為6cm的正方形就是最大的?雖然學生在思維上知道如何裁剪,但是在語言表達上,有可能無法準確描述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在教師的提問下,學生需要將自己的思路清晰地表達出來,利用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進行論述,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思考過程,在表達的過程中提高了說理能力。在實踐操作中,教師還可以選擇一個特定的面積,將面積設定為24cm2,讓學生根據該面積進行裁剪。例如,有的學生按照3cm×8cm進行裁剪,有的學生按照4cm×6cm進行裁剪,有的學生按照2cm×12cm進行裁剪,個別學生按照1cm×24cm進行裁剪。教師將所有學生的圖形收集起來,讓學生進行分類和思考:為什么固定的面積能夠裁剪出這么多不同的圖形?學生根據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進行推導和得出結論,只要長和寬的乘積是24,就滿足長方形的面積條件,所以,只需要知道哪些數的乘積為24,就能夠裁剪出具體的長方形。
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能力特長和優缺點進行分組,在小組合作和共同探究中,完成老師布置的數學任務。合作學習具有較大的優勢,學生會在合作中相互討論,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果單獨讓學生回答問題,學生有可能會緊張、逃避、被動,但是在小組交流和學習中,學生會處于一種放松的狀態。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學生努力讓其他組員了解自己的想法,說理能力較強的學生更容易讓其他組員接受自己的想法。在聆聽其他組員的想法時,學生還會學習其他組員的優點,了解他人的思路,在組員的幫助和解釋下,更準確地理解某個知識[3]。
在“三角形”相關知識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準確理解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在課前準備了一些道具,為每組學生準備了不同長度的小木棒。在課堂教學和小組合作中,教師先讓各組學生任意挑選三根木棒,挑選之后,將其擺成三角形的形狀,有的小組成功擺出了三角形,有的小組卻無法擺出三角形。當學生發現這一情況后,都想知道無法擺出三角形的原因。教師可繼續安排下一個任務,一位組員負責整理木棒和準備木棒,一位組員負責擺三角形,一位組員負責測量木棒的長度。一位組員負責記錄,記錄每次擺三角形是否成功,以及三根木棒的長度,記錄完成后,小組學生開始研究這些數據,討論兩種情況下木棍的特點。有的小組在討論的時候沒有思路,教師可以適當提醒學生,每組數據記錄了三個木棍的長度,將任意兩個數字相加或相減,與第三個數字進行比較。在教師的提醒下,各組學生進行了計算,計算的過程中,有的小組很快就發現了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每組學生選擇一位組員,簡單匯報本組的數據和得到的結論。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能夠有效培養小學生的說理能力,組員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交換彼此的看法,表達各自的思路。在分析總結和匯報結果的時候,各小組會重新整理各個組員的想法,邏輯清晰地將過程、結果和結論表達出來,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說理能力。
數學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創設說理的條件,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和表達想法。學生經常擔心自己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或者回答錯誤被同學嘲笑。如果學生一直存在這樣的觀念,將會影響說理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發揮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感覺放松,從多媒體的視頻、音樂、圖片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互動,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當學生回答錯誤時,不要批評學生,可以對學生勇敢回答問題的行為表示贊賞,在討論和解答問題的環節,教師要讓學生暢所欲言。當學生經常用數學思維進行思考和回答問題時,學生的說理能力也會得到鍛煉和提高[4]。
在“認識小數”的教學中,教師準備了四個展現生活場景的視頻,觀看視頻之前,告訴學生注意觀察視頻中的數字,將每個視頻的數字記錄下來。第一個視頻的畫面背景是超市,一個人買了一袋草莓,對草莓進行稱重時,展示出來的重量為3.45kg,由于學生并不了解小數,所以簡單記下了345這三個數字;第二個視頻展示的是商品的價格,視頻中顯示了一支筆的價格,學生記錄下150;第三個視頻展示了溫度,學生記錄下364;第四個視頻展示了一個成年人的身高,學生記錄下173。教師讓學生讀出自己記錄的數字,并依次進行提問,學生回答數字時沒有說出小數點,都是按照百位數回答老師的問題。但是,很快,學生們就發現了問題,一小袋草莓345kg、一支筆150元、溫度364℃、身高173m,這些數據顯然不符合常理。教師讓學生仔細觀察視頻中的數字,學生發現每個數字的中間都有一個小點,只不過小點的位置不一樣。根據學生的觀察,教師逐漸引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借助多媒體課件中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為學生介紹小數的相關知識,讓學生正確讀出四個視頻中的數字。在多媒體的展示和教師的引導中,學生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主動在課堂中表達自己的問題,能夠正確讀出小數,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說理能力。
當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不夠透徹時,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轉化成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根據現實的生活事例進行思考。小學數學很少會單獨以數學的形式將問題呈現出來,往往會設計某個情境,如小熊購物、買文具、過河、運白菜、乘火車、分桃子等,將數學的相關知識融入生活化的場景中,讓小學生在思考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數學知識。教師可以圍繞生活情境提出問題,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自由討論這些問題,根據所學知識得到正確的答案,將自己思考的過程和運用的知識表達出來[5]。
在“認識分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舉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根據分蘋果的故事提出問題:班級中有40位同學,老師準備了40個蘋果,請問每位同學能分到幾個蘋果?學生回答:每人分到一個蘋果。老師繼續提問:現在老師只準備了20個蘋果,該怎樣分配呢?學生回答:一人一半。當學生回答之后,讓學生思考“一半”該如何表示,有的學生提前預習過分數的知識,自然回答出1/2,對回答出來的學生進行表揚。如果學生都沒有回答,教師可以由此引入本節課的知識,為學生講解分數的知識。在講解的過程中,有些學生很難理解分數,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張紙,讓學生對折三次,將紙張分成八個格子,用畫筆將其中的六格涂上顏色。學生涂完顏色后,教師提問:如何用分數表示涂顏色和沒有涂顏色的部分?一位學生回答:一共有八個格子,六個格子有顏色,用6/8表示;兩個格子沒顏色,用2/8表示。通過折紙涂色活動,學生們掌握了分數的相關知識。
當教師詳細講解完分數的相關知識時,讓學生對6/8進行解釋,說出各個數字和中間的橫線代表什么。學生回答:6為分子,8是分母,中間的線是分數線,這個分數的讀法為八分之六。在接下來的引導中,教師讓學生思考涂顏色的部分是否可以表示為3/4。學生回答:可以這樣表示,假設將同樣的紙張對折兩次,分成四個格子,涂上其中3個格子,兩張紙涂顏色和未涂顏色的部分是完全相同的,所以,6/8=3/4。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最簡分數”,為學生講解約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知識,通過學生的回答推進課程,在學生的表達和說理中,逐漸引出本節課的知識。
小學數學教師對中年級學生的能力與數學核心素養進行培養時,應當重視說理能力的培養。數學教師要打造一個自由、開放、輕松的課堂,讓學生敢于表達、樂于表達、善于表達,用簡潔、準確的語言將自己的思考過程和解題思路表達出來。教師要用言語鼓勵學生,還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小學生更加放松和專注,在老師的引導、同學的討論和自己的思考中解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