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仙
(貴州省遵義市習水縣大坡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 564603)
在傳統意義上的“種養一體化”生產模式中,種植業占據主體地位,主要是指農戶通過飼養家畜和家禽來為作物提供必要的肥料,養殖業的發展并沒有形成一定規模,僅僅為了滿足人們溫飽需求,作物生產并沒有太高產量,對環境也沒有太大的污染和危害。但隨著農業生產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人們通過對化學農藥、微生物肥料的大規模使用和現代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種植業已不再依靠生物糞便來為作物提供牽引力,糧食作物產量大幅度提高,解決人民的溫飽已無太大問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優質蛋白質提出了更大的需求,也為畜牧業的大規模、集約化發展提供契機,大量勞動力從傳統種植農業生產中抽離出來,打破了原有的農業生產平衡,逐漸形成種養分離的產業化模式。但在種養分離生態背景下,畜禽糞肥已不能再像傳統農業一樣回歸農田,從養殖場排泄分離出的大量糞污和農業生產中大規模使用的化學肥料和農藥都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和污染。同時,隨著化學農藥、肥料溢價嚴重,直接影響農業生產效益,也會導致養殖業所需的飼料成本大幅度提高,從而對畜牧業的發展造成一定程度的經濟沖擊,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施加了多方面的壓力。因此,如何扭轉種養分離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式,減少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污染、降低生產成本、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是我國種植業和畜牧業快速發展亟須解決的一大難題。
生豬養殖是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大規模集約化發展集中產生了大量糞便污染。但隨著非洲豬瘟情況的加劇,在生豬養殖過程中,一些散戶、小戶逐漸退出養殖市場,生豬養殖的生產規模和集約化水平還將迎來進一步的提高。隨之而來的養殖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與國家近年來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環保問題產生了重大沖擊,激化了生豬養殖過程中飼養生產成本增加和污染加劇所產生的社會矛盾,因此,我們必須扭轉生豬生態養殖發展方式,打破種養分離的局面,推行種養一體化,科學合理地處理生豬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便污染,提高糞污利用效率,服務于種植業的作物生產,從而降低養殖業的飼養成本,全面發展,提升生豬生態養殖種養一體化養殖的生態效益,在滿足人們對優質農產品需求的同時全力推動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1]。
隨著我國生豬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生豬產業發展逐漸形成不同養殖模式、不同規模競相發展的種養結合局面,目前種養一體化養殖模式主要分為3 種,包括將污水肥料化,通過農戶或養殖戶自家的土地進行糞污消耗,并在廢棄的魚塘或溝渠里修建沼氣池或是沉淀池,將肥料進行厭氧發酵,處理后向農田作物或林地植物提供水肥,而對于稍大一些規模的中等養豬場,除了將糞肥污水發酵處理,還會把生豬產生的糞污全部收集后堆積發酵,利用微生物作用加工成天然有機肥,為田地作物提供肥力的同時,還可以對養殖產生的污水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建立沼氣池、沉淀池或土地規模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如果自用土地不足,還需要委托第三方進行糞污處理與加工;而對于較大規模養殖場,除了將糞污廢水用作肥料收集還田之外,還會對糞污進行專業化處理,這對糞污總量和可用土地及第三方處理糞污的企業實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1.2.1 缺乏配套土地
為促進鄉村振興,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城市邊緣地區與農村逐漸被開發和建設,可以留給養殖戶配套使用的土地面積急劇縮減,同時,隨著市場對生豬養殖規模提出要求,生豬養殖業必須擴大生產規模,加強集約化管理生產,導致生豬糞污大幅增加,同時,由于糞污比較集中,難以在短時間內快速處理,另外,養豬場擴大規模時需要大量的土地面積,對中央一體化所需的配套土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隨著城市開發建設,土地流轉難度與日俱增。
1.2.2 養殖規模與種植業規模不匹配
隨著生豬養殖產業的興起,越來越多的養殖戶跟風效仿,導致在一定范圍內家畜大量飼養,對該區域種植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隨著生豬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程度的提高,生豬養殖流程簡化,生長周期變短,而規定土地面積內飼養的生豬數目大幅度增加,傳統種植業已難以滿足養殖需求,同時,農業土地也無法消納養殖生產中產生的糞污,超過了農業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造成了種植業和養殖業日漸分離的局面。
1.2.3 作物生產過度依賴化肥、農藥
在農業種植生產過程中,病、蟲、草、害的發生會嚴重影響作物產量,必須借助一定的肥料或農藥來為作物生長減少危害,并提供充足的養料。與化學農藥相比,養殖業產生的糞便往往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工成本,還要忍受難聞的氣味,同時產生的效益還不能盡如人意,有機肥生產成本高,很難在短時間內進行大量的推廣和使用,農戶在種植作物過程中更加依賴化學產品,為改善目前的使用現狀,減輕環境污染,社會和政府都必須給予足夠的關注和補貼。
1.2.4 種養一體化配套設施不完善
市場上廣泛存在大、中、小多種規模養殖場,其配套設施匱乏或不夠完善,種養一體化生產效率得不到提高,生態效益得不到改善,有些農戶甚至為了達到環保的政策要求,盲目在相應設備上投資更多成本,種養一體經濟效益更難令人滿意。
種養一體化生豬生態養殖方法是為了實現農業、養殖業生態循環發展。首先,種植業可以通過向養殖業提供牧草或秸稈等飼料實現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同時解決種植業所產生的農業廢棄物,而養殖業除了向人們提供優質的蛋、奶、肉等蛋白質需求外,產生的糞便污染還可通過發酵制成有機肥料,為農作物的生產提供充足的養分,養殖業與種植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同時,養殖業與農業副產物也可促進二者發展,如秸稈直接作為牲畜飼料營養價值不高,牲畜也不喜歡食用。但如果我們將其與動物所需氮、磷、鉀、鈣、鋅、錳等元素有機結合在一起,既可為生豬提供充足的養料,還田也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促進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活動,平衡土壤中的堿性機制,從根本上改良土壤,另外,因為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便污染中氮、磷、鉀等含量很高,將其適用于土壤,不僅可以改善土壤構造,還可豐富有機質含量,提高肥力的同時減少作物對化肥農藥的依賴。
在種養分離的生豬養殖背景下,養殖場的處理過程過于簡單、過于形式化,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農業生產者在種植作物過程中往往單一的依賴農藥和化肥。為了追求產量的最大化,往往會過度使用來追求高產優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效率,增加了糧食產量,但導致環境污染日漸加劇,綠水青山的生態目標變得越來越難以實現,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他們有“發展養殖業就不會發展種植業”的錯誤觀念,讓養殖業產生的糞便污染成為環境負擔。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加劇,我們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發展種養一體化,合理處理養殖產生的糞便污染,實現農業種植業的循環發展,在有機肥還田過程中提高土壤肥力,實現農業耕地的自我修復,推動養殖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為農民增產增收,讓經濟效益最大化,提高人民的生活幸福感和滿足感。
配套土地完備的養殖場,如果土地可以承載相應的糞便,便可采用種養一體化方式,同時,養豬產生的糞污還可發酵成沼氣來為生產生活提供能源,集中專業化處理成本較低,容易被大家接受,資源利用率也比較高,缺點是前期投入非常大,后期對技術的要求逐漸提高。
生豬產業產生的糞便污染超負荷養殖區,難以承受傳統的種養結合模式,我們可以通過糞便污水的干濕分離及雨水污染物的分離減少液體中的糞便含量,降低有機物濃度,將處理過的污水收集進行無害化處理后即可用于農田灌溉,也可通過深度直接處理進行循環利用[3]。那些固體糞便則可通過發酵變成有機肥進行銷售。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養殖場附近的居民不愿意企業向當地排放污染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提高工藝,依托專業的技術人員對養殖場的糞污進行集中處理,通過厭氧發酵或好氧達到當地污染物的排放標準,并不需要為糞污儲藏提供較大的空間,只需要滿足種植業對有機肥料的需求,但往往由于污水處理成本較高,難以被大多數養殖場接受。
在生豬生態養殖過程中,我們要根據當地配用土地與環境承載能力來選擇養殖規模、養殖區域及糞污處理模式。在此之前,要充足考慮當地生態環境、地形、地質、地貌及常見作物種類,因地制宜地結合當地實際生產情況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帶動養殖戶人民增產增收。
在選擇相應的生豬生態養殖方法前,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合理測算,充分考慮單位面積下飼養的生豬會產生多少糞污、消納糞污的土地面積,進行有效布局。
在種養一體化生豬生態養殖過程中,我們不能只考慮眼前效益,也要把目光放長遠,追求長期生態效益,必須符合當地的環保要求,綜合考慮自身養殖區的技術狀況、經濟狀況及當地生活實踐狀況,尋求適合當地發展的種養一體化生態養殖道路,避免盲目跟風,不盲目追求價格高昂的糞污處理化設施,實現當地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共同發展。
促進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快速、協調發展,我們在進行種養一體化生態種植的同時,離不開政府大力宣傳與各項政策的補貼,政府可出臺相關法律政策,保障種養結合一體化農戶的經濟效益和應有權利,并通過設立相關的資金貸款或補貼等保障種養一體化農戶的基礎設施配備,激勵更多的養殖戶和種植戶開展種養一體化的生產模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對生態效益的追求,種養一體化生豬生態養殖模式必將成為生豬產業的重要發展趨勢。我們必須充分了解生豬產業種養一體化的作用機制與其在生態養殖中的發展優勢,避免糞便資源浪費,改善傳統種植業過度依賴化肥、農藥所帶來的環境污染,有效選擇種養結合、有機肥與再利用結合、有機肥與達標排放相結合的糞污處理模式,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因地制宜地規劃生豬生態養殖方法,與多方合作,政府應建立合理的懲獎機制,提高養殖戶對種養一體化的生產積極性,同時嚴厲打壓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養殖戶,杜絕以犧牲生態效益為代價來追求經濟效益的行為,在種養一體化生豬生態養殖策略下,實現多方效益最大化,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