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良 盛春田
(1,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看莊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 73599;2,山東省鄒城市郭里鎮人民政府 273519)
豬支原體肺炎又稱豬喘氣病,引發該病的病原體為肺炎支原體。該病是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同時也是一種常見的免疫抑制性疾病,可導致病豬出現呼吸道疾病癥狀。該病致死率較低,但易引發繼發感染,如易與豬藍耳病毒、胸膜肺炎放線桿菌等混合感染,從而導致臨床診治難度加大,給我國養豬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患支原體肺炎的病豬發病率高達50%左右,但死亡率低,患病豬生長發育遲緩,營養物質消化吸收率低。因此,做好豬支原體肺炎預防工作至關重要。
豬支原體肺炎是由豬肺炎支原體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該病原體隸屬于支原體科、支原體屬,革蘭氏染色為陰性。支原體由DNA、核糖體和細胞器三大部分組成,且無細胞壁,形狀多為桿狀、球狀等,直徑約為0.3μm。實驗室內可使用雞胚卵黃囊進行體外培養。豬肺炎支原體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低,通常2~3d 可喪失感染力,但低溫條件下可長時間存活。4℃條件下可存活1 周左右。另外,支原體毒力隨傳代而減弱。支原體對青霉素、磺胺類藥物不敏感,但對土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較為敏感。其次,對石灰乳、福爾馬林等消毒劑較為敏感,使用0.5%的福爾馬林可有效殺滅支原體[1]。支原體在感染健康豬群后可定植于呼吸道上皮細胞,隨后穿過纖毛屏障定植于隱窩內。支原體在上皮細胞獲取大量營養后,可自行繁殖并不斷釋放有毒物質,導致纖毛脫落,進而引發呼吸道黏膜分泌功能紊亂,排異功能喪失,最后還可導致肺功能失調,肺組織出現病變,引發病豬呼吸道急促困難等癥狀。肺炎支原體還可導致病豬免疫力下降,從而引發其他感染,通常易與巴氏桿菌病、藍耳病等混合感染。
任何年齡、任何品種的豬均可感染肺炎支原體,且5 月齡以內的豬最易感染該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但死亡率較低,通常仔豬死亡率較高。患病豬為該病的主要傳染源,其呼吸道內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可隨分泌物排出體外。病豬在咳嗽、打噴嚏時排出體外,健康豬吸入后可發病。另外,該病還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感染新生仔豬。該病無明顯的季節性流行特點,在早春、冬季發病率較高。
患病豬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咳嗽、體溫升高、呼吸困難、急促,且在清晨、夜間或劇烈活動后表現得更為明顯。根據病情發展程度可將豬支原體肺炎臨床癥狀分為急性型、慢性型、隱性型三大類。其中慢性型和隱性型較為廣泛。慢性型病豬病程較長,通常為2 個月以上,且具有2 周左右的潛伏期。急性病例病程較短,通常為1~2 周,甚至更短。
急性型病豬主要發生于首次感染的豬群,該類型發病率較高,且主要感染仔豬、妊娠期和哺乳期母豬。患病豬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呼吸加快、腹式呼吸。患病后期表現為呼吸困難、喘息聲大、坐姿異常,且伴有痙攣式咳嗽。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病豬體溫可升高至40℃以上,發病1~2 周可出現死亡,且死亡率較高。
慢性型病豬主要由急性型病豬轉變而來。該類型主要發生于架子豬、后備母豬及育肥豬。病豬在采食后有顯著的咳嗽、氣喘,癥狀嚴重時還會呈現痙攣性。病豬病情后期喘息加重、精神萎靡、喜臥、食欲下降、發育停止、機體消瘦、被毛打亂無光澤。該類型病程較長,通常為2~6 個月。
隱性型病豬主要發生于成年育肥豬,且多為急性型或慢性型轉變而來。病豬主要出現于有疫病歷史的養殖區域。隱性型病豬無明顯臨床癥狀,少數病豬有輕微咳嗽、氣喘等癥狀。剖檢時可發現肺部有明顯的組織病變。
豬支原體肺炎的病理變化主要表現于肺部和淋巴結。患急性型病豬肺部出現水腫,其中心葉水腫程度最為明顯,間葉和中間葉次之。隔葉病變區主要為前下緣,且左右對稱。肺臟呈現肉樣或水腫樣的病變。對病情較為嚴重的豬進行病理解剖可發現,其尖葉、心葉出現紅色肉樣。健康組織與病變區域有明顯的界線劃分。病變區域呈現明顯下陷,且切面多汁、平滑。支氣管內分泌大量灰白色黏液。淋巴結腫大,呈彌漫性增生,淋巴結呈黃色或黃白色。淋巴結切面隆起,且濕潤多汁。病程后期的病豬還可出現交叉感染。病豬肺葉出現大面積壞死,呈現大理石花紋樣。肺部出現干酪樣物質形成空洞,肺與胸壁出現粘連。肺臟病變區域周圍的肺組織出現水腫、氣腫。肺黏膜呈現青紫色。心肌、縱隔出血,咽喉部紅腫,支氣管淋巴結增生[2]。
肺炎支原體的莢膜和細胞膜蛋白是導致豬患病的重要因素。肺炎支原體在進入病豬呼吸道后,會在上皮細胞黏附作用下產生炎性因子,刺激機體產生免疫應答反應,并且產生的細胞膜蛋白還可抑制病豬先天和后天免疫。肺炎支原體最初黏附于呼吸道纖毛表面,隨后破壞纖毛,導致其脫落。纖毛脫落后呼吸道對異物的排斥反應下降,導致呼吸道內異物和大量黏膜分泌物無法及時排出,從而進入支氣管或肺泡內,導致肺出現實質病變。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肺臟功能遭到破壞,病豬表現為一系列呼吸系統癥狀。呼吸道受到破壞,導致其他病原體感染出現繼發感染,病情加劇。由于肺炎支原體的致病機制較為復雜,除直接入侵外,還存在明顯免疫機制。當機體受感染時,免疫球蛋白E 反應增強,IgE 介導的變態反應出現,可引發機體出現哮喘,激活巨噬細胞導致炎癥反應發生。由于目前豬肺炎支原體致病機理尚不明確,但隨著基因組學、蛋白組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毒力因子被鑒定[3]。通過對病理學、轉錄組學、蛋白組學等共同研究,更加全面的揭示豬支原體肺炎的致病機理。
由于豬肺炎支原體在病豬肺臟內長期存在,很難治愈,因此,避免直接接觸是預防豬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另外,早期診斷也十分必要,實驗室診斷方法通常為病原分離培養、血清學方法和分子生物學方法。
(1)病原分離培養:病原培養可作為肺炎支原體診斷的黃金標準。由于肺炎支原體培養條件嚴苛,且易被其他支原體掩蓋,因此,從康復豬體內很難分離。通過對分離方法與培養基的改進可大大提高從病豬病變部位分離出肺炎支原體的概率。由于病原培養時間較長且易被其他支原體污染,因此,該方法的診斷效果較差,使用頻率較低。
(2)血清學檢測:血清學檢測存在嚴重的交叉反應,因此,給診斷鑒別帶來難度。血清學診斷包括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補體結合試驗、間接血凝試驗等。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主要對病原體的特異性抗原和抗體而建立的一種診斷方法,該方法操作簡便,靈敏度高,可進行定量分析。雙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檢測方法可取代傳統的補體結合試驗。間接血凝試驗靈敏度和特異性較高,但由于操作過程易導致紅細胞溶血,且個體差異可導致紅細胞制備難度大,不易標準化操作。補體結合試驗包括微量修正補體和微管補體2 種。該方法容易出現假陽性和假陰性,且靈敏度較低。
(3)分子生物學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通常包括各類PCR技術(常規PCR、RT-PCR 等)、基因芯片及等溫擴增技術。PCR 技術對豬肺炎支原體檢測最小檢出均數為1000CCU。PCR 技術中的RT-PCR 可通過從活豬鼻試子內檢出肺炎支原體,特異性高達100%。目前PCR 技術在肺炎支原體檢測方面應用較廣,檢測人員可通過實驗條件及目的選擇適宜的PCR檢測技術。
接種疫苗可有效預防豬支原體肺炎的發生。目前常用的疫苗為活疫苗、滅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目前處于研發階段。通常,種用豬每年接種1 次疫苗。仔豬可在1~2周齡進行疫苗接種。
對患病豬進行及時的隔離飼養,同時對養殖環境、飼料用具等進行嚴格的殺菌消毒,密切關注其他豬群健康狀況,避免造成大規模傳播。另外,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消毒制度,并做好落實工作,從而保證消毒更徹底、更及時。其次,還需對墻壁、周邊環境等進行殺菌消毒。選擇肺炎支原體敏感藥物,同時為避免病原出現耐藥性應選用多種消毒藥物輪換消毒,從而更有效的殺滅病原。對進出豬舍的養殖人員業應作好殺菌消毒工作,進入前更換消毒的衣帽鞋等。做好豬舍溫濕度、通風、光照等工作,保持良好的空氣質量[4]。
禁止飼喂變質飼料,保證飲水充足。根據不同時期適當調整營養配比,保證各類營養物質供應充足,從而提高機體抵抗力。另外,還可在飼料內加入適量維生素、礦物質,通過促進機體免疫力而預防該病,保護肺黏膜完善。堅持自繁自養,避免因引種而引入疾病。
定期對養殖場的豬群進行疾病檢疫和日常觀察。每年定期進行1 次血清學檢測。及時發現病豬,對病死豬進行無公害化處理,避免疾病傳播。
綜上所述,豬支原體肺炎是我國養豬業的一種常見疾病,對我國養豬行業危害巨大。該病易反復,難治愈,嚴重制約了生豬正常生長發育。養殖人員應充分了解該病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等,通過采取科學、合理的預防措施,降低該病的發病概率,促進我國生豬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