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棟
(河北省遷西縣農業農村局 064300)
奶牛肢蹄病是指發生在奶牛蹄部和四肢(關節、肌肉、韌帶、骨、神經、腱鞘等)的一種常見病。肢蹄作為奶牛支撐和運動的主要部位,一旦出現疾病極易造成奶牛癱瘓,進而影響奶牛機體健康。本文主要介紹奶牛肢蹄病的病因、臨床癥狀、診斷治療及防控措施,以期為臨床奶牛肢蹄病的預防提供參考。
奶牛肢蹄病可分為4 大類,分別為代謝性肢蹄病、傳染性蹄病、感染性蹄病及飼養管理不當引起的肢蹄病[1]。主要包括口蹄疫、蹄底潰瘍、趾間糜爛、腐蹄病、蹄葉炎、蹄變形等。造成奶牛肢蹄病的原因較多,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奶牛肢蹄病的主要致病菌為節瘤擬桿菌和壞死厭氣絲桿菌。節瘤擬桿菌可分泌大量的蛋白酶,消化蹄部角質層,從而造成奶牛蹄底硬度降低。壞死厭氣絲桿菌可與其他化膿桿菌共同作用,導致蹄底出現炎癥,最終造成蹄底潰瘍、化膿,甚至腐爛。
1.2.1 場地設施
現階段奶牛采用圈欄式飼養。牛舍內的運動場和擠奶通道主要采用水泥地面,其硬度較大,對四肢沖擊力大,容易造成肢體疲勞,引起蹄底角質層磨損,導致蹄部受傷,進而引起繼發感染,影響蹄的正常生長。另外,水泥地面還容易造成奶牛腕關節、膝關節發生挫傷,造成病灶。若不及時治療,容易出現繼發性化膿感染。其次,清糞裝置、臥床設計不合理也可導致奶牛肢蹄病的發生。
1.2.2 環境衛生
夏季天氣炎熱,奶牛容易出現熱應激,從而導致自身抵抗力降低。在牛舍衛生環境較差的情況下容易出現肢蹄病。另外,夏季為降低熱應激,過度使用噴淋設備,造成牛舍內濕度較大,地面潮濕。該情況下若糞便不及時清理還會導致糞便堆積,地面出現水坑。奶牛蹄部長時間浸泡在被污染的水坑中容易造成蹄底感染,引發肢蹄病[2]。
奶牛養殖場管理水平較低也是造成奶牛肢蹄病發病率高的原因之一。由于規模較小的奶牛場未實行嚴格疾病防護程序,造成奶牛肢蹄病高發。另外,由于飼養管理水平有限,飼養人員未能及時發現病牛并進行有效徹底的治療,從而給奶牛場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飼養人員對奶牛蹄部修剪過度,導致奶牛站立異常,四肢負重不均勻,從而引發肢蹄病。
奶牛在出現產后酮病、爬臥不起、軟骨病、子宮炎癥等疾病時,可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從而繼發肢蹄病。高產奶牛精粗飼料配比不當可導致瘤胃酸中毒,造成機體營養不平衡,進而導致奶牛蹄底角質層變軟,誘發肢蹄病。另外,奶牛常見病如乳房炎、子宮內膜炎、胎衣不下等也可誘發奶牛肢蹄病。奶牛產后疾病可導致機體體質變差,蹄部可形成血栓,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蹄部角質無法正常角質化,進而引發形變。變形的蹄部負擔重、支撐不足,從而引發皮下炎癥和潰瘍,產生急性蹄葉炎。
奶牛干奶期營養過量可誘發肢蹄病。另外,日糧飼料結構不合理、精粗飼料比例失衡、日糧中維生素A、維生素D、鈣、磷等營養元素缺乏,均可造成奶牛瘤胃酸堿度降低,機體代謝障礙,抵抗力下降,從而誘發肢蹄病。
由于長期選育高產性狀,荷斯坦奶牛患病概率最高。荷斯坦奶牛具有高產、蹄殼軟等特征,因此,發病率與奶牛泌乳性能高度相關。產奶量高的奶牛機體新陳代謝旺盛,患病概率顯著上升。
奶牛肢蹄病對其生產性能危害嚴重。患肢蹄病的奶牛在泌乳期內產奶量可下降300~400kg,且患病奶牛分泌的乳汁品質降低,導致奶牛過早淘汰。患病奶牛在泌乳中、后期產奶量下降最為嚴重。
奶牛肢蹄病可影響奶牛正常的繁殖性能。患病奶牛跛行、體重顯著下降、機體健康狀況不良可導致其生育率下降。病牛主要臨床癥狀為卵巢周期延遲、受孕率下降、產犢和受孕間隔增加、卵巢疾病發生率上升。另外,跛行也可直接影響奶牛生育率,跛行奶牛由于發情可能性低、發情期短、發情強度弱,可導致其受孕率下降,較健康奶牛平均受孕率下降10%。
患肢蹄病的奶牛四肢劇烈疼痛,長時間臥床,采食量嚴重下降,反芻時間增加。
患肢蹄病的奶牛主要表現為關節出現炎癥、磨損、腫脹,蹄底出現潰瘍、腐爛。奶牛前肢主要表現為蹄底潰瘍、蹄叉炎。后肢主要表現為關節磨損、腫脹。對于出現肢蹄病的奶牛,其蹄部的真皮及角質層處通常伴有化膿性病變,導致奶牛無法正常站立,出現跛行癥狀。另外,患病奶牛常臥伏、跪地,并伴有劇烈疼痛[3]。急性病牛還可表現出體溫升高、呼吸困難、泌乳量下降、食欲降低等癥狀。慢性病例表現為奶牛喜臥,不愿站立和運動,并伴有輕微跛行[4]。
通過觀察奶牛運動情況判斷其是否異常。對運動異常的奶牛可進行標記,并對標記的奶牛進行蹄部觀察,判斷蹄底是否正常。在牛舍內可觀察奶牛站立情況。若奶牛出現后蹄伸向腹下,頻頻交互負重,無法直立,則可能患有肢蹄病。另外,通過觀察奶牛運動狀態,判斷其后肢是否出現跛行,奶牛是否出現低頭運動,是否拒絕觸摸四肢[5]。對奶牛蹄部進行局部檢查,判斷患病部位。對奶牛關節、韌帶、骨骼等部位進行觸診,判斷是否有腫脹、疼痛現象。另外,對蹄部進行按壓,判斷是否有疼痛現象。對懷疑有真皮感染的奶牛還需使用修蹄刀對感染處的角質層進行削薄處理,直至露出真皮層。
患病奶牛的肢蹄首先需用清水進行刷洗,去除異物,同時涂抹消炎藥劑[6]。對肢蹄病較嚴重的病牛需采取手術治療。術前使用高錳酸鉀溶液對其進行清洗消毒,然后使用手術刀進行切口,使用消毒棉將膿塊排出。術后每天定時清洗,直至膿塊排凈。然后使用藥棉繃帶進行包裹,涂抹適量的松節油,避免出現繼發感染。除手術治療外,還可選用對癥支持療法。通過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青霉素或鏈霉素進行治療,每天注射1次,連續注射7~10d。對病情較重的奶牛應提前停奶,并進行隔離治療。治療初期可使用乙胺基鎮痛劑進行止疼。對底部出現腐爛的病牛還可采用血竭療法進行治療。首先使用高錳酸鉀溶液對蹄底進行清洗。隨后將腐爛部位處理成漏斗狀,直至有鮮血流出。涂抹止血劑進行止血,并使用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清洗。在傷口處覆蓋血竭并加熱使其快速融化,保證其余角質層粘合牢固,隨后使用繃帶進行包裹,并涂抹防腐藥品[7]。
為降低奶牛肢蹄病的發生,日常飼喂時應避免采食過多精料。注意日糧結構平衡,避免出現營養攝入不均衡,造成機體抵抗力下降,從而引發奶牛肢蹄病。另外,鈣、磷作為機體必需礦物元素可促進蹄角質發育,因此,應注重日糧鈣磷比例,避免因失衡造成鈣磷代謝障礙,引發蹄角質變軟。其次,注意鎂元素的攝入,鎂作為必須礦物元素之一可促進鈣磷元素的吸收。銅元素參與機體酶的代謝以及骨骼的形成,日糧銅攝入量適宜可有效提高奶牛抗病力,提高骨膠原纖維強度和穩定,避免奶牛出現運動性損傷,誘發肢蹄病。機體內鋅元素含量與肢蹄病發病率密切相關。鋅含量越高,肢蹄病發生率越低。鋅作為角蛋白合成元素可增強蹄部硬度,避免奶牛出現蹄殼變軟情況。
牛舍環境清潔衛生也是降低奶牛肢蹄病發生的重要措施。飼養人員需及時清理牛舍內的糞便、污水。做好溫濕度控制,避免室內溫濕度過高,導致病原菌大量繁殖,從而提高感染概率。另外,牛舍地面需鋪設草料,減少蹄部與地面的挫傷,降低肢蹄病的發生[8]。
定期對牛蹄進行殺菌消毒處理,保持其清潔干燥。另外,采用硫酸銅溶液對牛蹄進行沖洗和清潔。除此之外,還可使用蹄浴的方法加強牛蹄抗菌能力,減少肢蹄病的發生。
做好奶牛選種工作,在品種改良過程中注意肢蹄性狀選擇。選擇肢蹄健壯、蹄形合格的品種進行選育[9]。
奶牛肢蹄病對奶牛危害較大,應引起廣大飼養人員的高度重視。該病不僅可以影響奶牛泌乳量,還會降低奶牛的繁殖性能,造成奶牛過早淘汰,嚴重影響我國奶牛業的健康發展。奶牛肢蹄病的預防可從營養供給、環境衛生、肢蹄保健,品種選育等方面入手,降低肢蹄病發病率,提高養殖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