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峰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013350)
布魯氏菌病(以下簡稱布病)是一種常見的畜禽類疾病,尤其在家豬、牛羊飼養過程中極易發生,主要傳染源都是攜帶病菌的家畜或者患病的畜禽。這種病菌可以借助畜禽的排泄物、乳汁等途徑傳播和感染。尤其是病母牛患病后容易出現流產癥狀,在流產或分娩的過程中,布病可以借助胎衣或者子宮分泌物進行傳染,從而形成新的傳染源。除此之外,布病也可以通過消化道進行傳播,因此,一旦飼養用的工具、飼料或者水源被污染后,基本能導致該病的大規模暴發。另外,此病還能通過血液進行傳播,因此,吸血昆蟲和皮膚破損也成為疾病傳播的途徑之一。布魯氏菌病多見于奶牛牛犢,且發病速度快、病情較為嚴重,極易死亡。
一般情況下,奶牛妊娠6~8 月,是布魯氏菌病的高發期。在感染病癥后,病牛大多會出現子宮炎癥,并且出現分娩預兆現象,同時病牛大多臥立不安,并且伴有明顯的食欲缺乏癥狀,存在乳房腫大或者外陰腫大的癥狀。對病牛進行檢查后發現,病牛的陰道黏膜存在小結節,呈現紅色粟粒狀,并且會產生灰白色的分泌物[1]。病牛流產后,有時會出現伴有膿樣的渾濁胎水,甚至會存在胎衣滯留的現象,尤其以妊娠晚期的病牛最為突出。病牛在流產后,還會在2 周時間內繼續排出棕紅色的分泌物,且分泌物伴隨惡臭。
對于妊娠早期的奶牛,流產的牛犢一般已經死亡;而一些妊娠晚期的奶牛,雖然能夠順利生下成活的幼崽,但是這些牛犢的身體狀況較差,無法順利存活,在一段時間后也會逐漸死亡。很多奶牛在患病后導致第一次流產,但隨之病癥會逐漸消失,這代表此病一定的治愈性。在進行奶牛飼養過程中,雖然不少奶牛并沒有患病,但是同樣攜帶病菌,雖然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但是攜帶的病菌也增加了傳染的風險,對布魯氏菌病的防控工作增加了難度。公畜的布魯氏菌病臨床病癥主要包括睪丸炎和附睪炎,患病后會出現睪丸疼痛、腫脹的情況,甚至會有壞死的可能,嚴重影響公牛配種[2]。
布魯氏菌病的特征性病變是胎膜水腫,嚴重的病牛甚至會出現充血水腫的現象,并且存在出血點,導致子宮黏膜炎癥。在病癥早期表現為卡他性,隨后會出現膿腫、化膿等癥狀,并且伴有嚴重的子宮黏膜充血現象,導致子宮內出現較多的絨毛膜壞死物,引發胎膜水腫,同時伴有黃色的浸潤現象,并且可能導致淋巴結腫大癥狀,還可能帶來肝脾等臟器的損傷[3]。同時,病牛體內可能存在壞死灶,也可能產生肺炎病灶。除此之外,病母牛還可能產生輸卵管炎、乳房炎、卵巢炎等疾病。公畜患病后,也可能導致精囊出血的現象,也極有可能導致體內出現壞死病灶,引發睪丸或附睪存在腫大現象,出現膿性病灶,導致陰莖紅腫癥狀等。
布魯氏菌共有三種抗原分別為M、A、G,牛種Ⅰ型含M抗原與A 抗原之比為1:20。布魯氏菌具有較強的抵抗能力,存活時間也各不相同,在胎衣中存活時間可達4 個月,在干燥的胎衣中存活時間約為4~9d,在牛乳中存活時間約為20~60d,在塵埃中存活時間約為15~40d,在皮毛、土壤和水中存活時間可達數月;布魯氏菌對熱敏感,在80℃的溫度中存活時間約為7~19min,在100℃的溫度中存活時間約為1~4min;布魯氏菌對低溫的抵抗性較強;布魯氏菌較為敏感的消毒藥物主要包括:3%漂白粉、3%苯酚、3%來蘇水、2%苛性鈉、1%甲醛等。
在實驗室診斷中,分離布魯氏桿菌是最準確和可靠的方法之一。工作人員應采取病牛的胎衣、乳汁、尿液、陰道分泌物、血液、膿汁等組織,制成檢測涂片,并采用沙黃亞甲藍鑒別染色法對涂片進行染色,采用油鏡對涂片進行檢測,在觀察視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布魯氏桿菌呈現紅色,而其他細菌則呈現藍色。
隨著血清學診斷的快速發展,檢驗布魯氏菌病的血清學方法有很多,例如試管凝集反應、平板凝集反應、補體結合反應、虎紅平板凝集反應等等。當奶牛感染布魯氏菌病后,通過凝集反應,血液中會存在凝集素,大約在患病后一周之內出現,并且凝集滴度會逐漸增高,凝集素的存在時間可達兩年或者更久。對于一次感染布魯氏菌病的牛進行采血工作,并通過虎紅平板血清凝集測試等方法進行檢驗,如果牛試管凝集價達到1 : 100(++)則代表陽性,如果凝集價為1 : 50(++),則代表疑似。補體結合試驗具有較強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在奶牛布魯氏菌病的檢驗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剛剛感染病菌的牛而言,補體結合反應的檢測效果可能會比凝結反應更快,而對于一些病癥表現較為緩慢的陽性牛而言,即便血清凝集反應的結果呈現疑似甚至陰性,補體結合的檢測結果仍然為陽性。因此,補體結合檢測方法能夠極大地提高奶牛布魯氏菌病臨床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為了進一步有效控制奶牛布魯氏菌病的傳播,在省內應該提倡自繁自養,盡可能減少從外地購買奶牛的頻率。當購入新的奶牛或家畜后,應該采用隔離觀察的方法,并對新家畜進行布魯氏桿菌檢疫,一個月后如果家畜沒有明顯的病癥且檢疫結果為陰性,才可以混入畜群進行飼養。每年需要對配種公畜進行檢疫,確保公畜身體健康后才能進行配種。同時要做好整個養殖場的檢疫防控工作,當場內出現感染病畜后,應該立即對其進行撲殺,做好凈化工作,并且對于病牛的流產胎兒、分泌物和排泄物也應盡快做好凈化處理。同時需要注意對病牛的牛床和食槽進行嚴格的消毒工作,采用10%石灰乳、10%漂白粉、2%燒堿進行消毒,每年對牛床和食槽進行1 次消毒,牛舍和飼養工具每天進行1 次消毒,運動場地每天進行1 次消毒并持續3~5d,并將病牛接觸過的墊料和飼料進行無害化處理,以減少交叉感染的可能。
目前我國市場上針對布魯氏菌病的家畜疫苗分為三種,分別是牛19 號疫苗、羊5 號疫苗和豬2 號疫苗。這三種疫苗對布魯氏菌病的防控都有很好的效果。牛19 號弱毒菌疫苗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注射5mL,接種反應較小,且保護期可達八年之久,但需要注意不能對妊娠期的奶牛注射。羊5 號疫苗可以在每年母牛配種前的2 個月時間內進行注射250 億活菌,室內氣霧應含250 億活菌,室外氣霧應含400 億活菌,免疫期約為1 年左右,且具有很好的免疫效果,副作用也較少。豬2 號疫苗可以實現口服免疫,劑量為500 億活菌,對于妊娠期的母牛是很好的防疫選擇,除此之外如果采用其他方法對妊娠期母牛進行免疫,都極有可能導致母牛流產。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亞單位苗進行疫苗接種,主要包括OMP 類、LPS 類和CW 類、核糖體類,目前針對活載體苗、抗獨特性苗、基因工程苗也在研究之中,并積極推動布魯氏菌DNA 免疫苗的研究。
奶牛養殖場要建立獨立的犢牛培育舍,并且要與母牛養殖劃分開來。安排專業人員對牛犢進行飼養管理,使用固定的飼養工具。在犢牛出生后,應該采用3%~5%來蘇爾溶液對犢牛進行全身消毒,消毒完成后才可放入培育舍內。犢牛出生后應該采用健康牛的初乳進行喂養,同時要做好牛犢培育舍環境的消毒工作,工作人員在進出前后都要進行完備的消毒。在牛犢出生20d、120d 和6 個月時進行布魯氏菌病的檢疫工作,一旦發現陽性牛應及時進行處理,并完成相應的消毒凈化工作。
在奶牛飼養過程中,養殖場的工作人員應做好平日的自我防護工作,堅持安全生產的原則,把安全、衛生放在首位,在日常工作中要時刻把無菌工作的意識貫徹到每一個環節中,嚴格按照程序進行工具、飼料和場地的消毒工作,同時要檢驗消毒工作的完成情況,確保消毒完善、徹底、嚴格,不能留下病毒傳播的隱患。飼養人員在進入牛場進行日常工作前,需要做好防疫措施,嚴格穿好防護服和防護手套,戴好口罩和頭部的防護工具。工作人員在處理牛場的病牛及其排泄物、飼料等物品時,要小心謹慎地按照流程規定進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誤沾染病菌帶來疫病風險,同時注意處理的密封性,避免造成病菌的傳播。在完成牛場工作后,工作人員應該及時將防護工具更換下來,并統一進行處理,絕對不能存有僥幸心理,不能不做任何防護措施就進入存在疫情風險的牛場進行工作,并及時洗澡清理身體,做好消毒保護工作。工作人員每年也要按照規定定期去醫院進行體檢,檢查自己的身體狀況,確保自己處于健康狀態,便于及時發現疫情傳染的風險,為布魯氏菌病的防控工作提供有效信息。
奶牛布魯氏菌病作為奶牛飼養的常見病癥,飼養人員應積極做好消毒和預防工作,對病牛及時撲殺,避免病菌傳染。飼養人員還應加強對奶牛的檢疫防控工作,從源頭上杜絕病菌傳染的可能性,為人民群眾提供健康的畜牧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