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馬騰軍 趙發瑞 劉文俊
(1,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28012;2,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朝天鎮畜牧獸醫站 628012;3,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麻柳鄉畜牧獸醫站 628012;4,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中子鎮畜牧獸醫站 628012)
作為山羊布魯氏菌病主要病原菌,布魯氏菌的自然宿主種類較多,人和家畜均是布魯氏菌的易感染群體,其中又以豬牛羊呈現出布魯氏菌的高度易感性,布魯氏菌病可在人和家畜之間相互傳染,屬于典型的人畜共患病。布魯氏菌作為革蘭氏陰性菌的一種,通常會選擇高敏抗革蘭氏陰性菌抑制劑作為主要治療方式,復方青霉素、氨芐西林鈉等都是當下山羊布魯氏菌病防治過程中應用較為廣泛的現代藥物。需要注意的是,布魯氏菌對傳統阿奇霉素、四環素等藥物的敏感性相對較低[1]。布魯氏菌的生化抵抗能力相對較弱,是一種條件性致病菌。最適宜的生存條件是溫度恒定且潮濕環境,同時需要寄居在有機載體中,因此,夏季長時間雨后天晴,高溫潮濕環境下最適合布魯氏菌的繁殖,遭受污染的潮濕墊料、動物組織等有機物是布魯氏菌得以生存的重要能源物質。
布魯氏菌在侵入機體后,部分病菌能存活一段時間,隨后會進入淋巴管中,并停留在局部淋巴結內,如果這類病菌依舊存活在淋巴結里,會持續繁殖,由此產生的細菌會進入到血液系統中,從而引發菌血癥,妊娠期山羊子宮及公山羊睪丸是布魯氏菌最為適宜的繁殖場所。布魯氏菌在進入妊娠期山羊的子宮后,會引發胎盤纖維化化膿炎癥、壞死性病變,切斷胎兒胎盤和母體胎盤之間的聯系,致使胎兒發育需要的營養供給被直接切斷,并且布魯氏桿菌也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導致胎兒患病甚至于死亡。死胎的產生對子宮而言是一種外來刺激,在出現死胎后,胎盤原有的生理功能會逐漸喪失,從而出現流產情況[2]。在炎癥持續發展過程中,出現病變的胎盤很有可能會發展為肉芽組織,使胎兒胎盤和母體胎盤之間出現粘連情況,最終帶來的是胎衣停滯問題。如果處于妊娠后期的山羊感染布魯氏菌。即便母山羊可以憑借自身免疫力阻止布魯氏菌的持續發展和傳播,但有可能會導致胎兒早產,并且早產胎兒有極高的概率出現死亡。
妊娠期母羊感染布魯氏菌病后最為常見的臨床癥狀是流產。母山羊出現胎兒流產現象前會出現體溫升高、精神或食欲減退等現象,且黏液及帶血分泌物會從母山羊陰道內排出,陰唇及其乳房會長時間處于腫脹狀態。發生流產現象的母山羊有很大概率會產生死胎現象,僅有少部分母羊會產出存活狀態的羊羔,但這些羊羔生理活性相對較低[3]。部分患病山羊甚至有可能會出現關節炎、滑液囊炎等現象。公山羊感染布魯氏菌后,睪丸炎和附睪炎是最為常見的臨床癥狀,也會伴隨發熱、高溫等癥狀,但會逐漸減輕,睪丸質地會逐漸變得堅硬。患病山羊流產后通常會出現胎衣不下現象,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及時處理,還有可能引發母山羊慢性子宮炎,最終帶來不孕問題。
流產后的胎衣帶有顯著的病變特點,呈現一種黃色膠凍樣,部分部位覆蓋纖維化蛋白絮片及膿液,有的也會覆蓋一層灰黃色滲出物。在子宮絨毛膜間隙中同樣會夾雜有灰色或黃色但無氣味的膠凍狀滲出物。流產胎兒會出現敗血癥癥狀,漿膜和黏膜帶有顯著血斑點,皮下結締組織發生漿液出血性炎癥,肺部同樣伴有支氣管肺炎癥狀。在胎羊胃尤其是在第四胃中會出現淡黃色或白色黏稠的絮狀物,同樣,其腸胃和膀胱位置的漿膜下也會出現點狀或線狀出血現象。患病公山羊生殖器精囊內會出現出血點和壞死現象,由于感染布魯氏菌后釋放的大量細菌完全超過山羊體內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會表現出一種較為顯著的毒血癥或敗血癥癥狀。
在檢查山羊布魯氏菌病時,細菌學方面的檢查可分為染色鏡檢、分離培養等多種方式,前者可將疑似染病的山羊絨毛葉滲出液、胎衣及胎兒胃內容物等制作成涂片,并使用革蘭氏染色法或布魯氏菌鑒別染色法等進行染色處理,通過最終的染色結果判斷山羊是否感染布魯氏菌病。分類培養所用到的病料可以是流產母羊的子宮或是陰道分泌物,同樣也可采集病死羊的肝、脾或淋巴結,將血清瓊脂、血清葡萄糖瓊脂等作為常用培養基,出于抑制檢查過程中雜菌生長的考慮,需要將放線菌酮、桿菌肽等物質加入其中,對分離得到的細菌可根據形態學檢查后進行種型鑒定。在山羊布魯氏菌病檢測過程中,也可使用分子生物學的檢查方式,尤其是核酸探針及聚合酶鏈反應的方式,能對山羊體內是否存在布魯氏菌進行快速檢測。
尚未感染布魯氏桿菌的健康羊群,羊舍位置與公共場所之間的距離應完全符合當地防疫部門的標準,并且羊舍需盡量避免在交通主干道、公路邊建設,嚴格遵循當地主管部門的各種規定進行建設。羊舍之間的距離需為防疫和安全生產提供便利,并配備消毒、隔離、防疫等工作,確保能在健康羊群發生布魯氏菌病的第一時間進行防疫隔離,最大程度地控制疾病傳播。同時,在山羊養殖過程中需堅持自養自繁的原則,在引進種羊的過程中,需從無病地區引入,并落實嚴格的檢疫工作。對引入的種羊需由當地檢疫部門進行全方位的隔離觀察,并搜集近3 年完整的種羊銷售記錄。同時,當地防疫主管部門需對種羊、精液抽檢檢測報告結果進行留用。只有在進行先后兩次的布魯氏菌病免疫學檢查,且檢查結果均為陰性的情況下方能將引進的種羊與健康羊群進行混合飼養。要進一步控制山羊布魯氏菌病的發生,飼養場管理人員定期對健康羊群進行布魯氏菌檢疫工作,如果發現呈陽結果需及時隔離、撲殺,并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對其他健康羊群進行感染。如果出現母羊不明原因的流產,需在立即隔離的同時由當地的防疫部門對流產胎兒和胎膜進行檢查,隨后對流產污染的環境和用具進行嚴格的消毒處理。
受布魯氏桿菌感染威脅的羊群需由當地衛生防疫部門健全防疫工作機制,對羊群進行一年兩次的檢疫,使用免疫學的方法對羊群進行普遍檢疫,將檢測結果為陽性及反應較為可疑的病羊進行隔離飼養,如果陽性檢測結果山羊數量相對較小,需及時進行淘汰處理。在數量較多的情況下,可以使用檢疫凈化的方法,如果在一年內連續3 次檢疫工作都尚未呈現陽性,則可以將之視為凈化群體,可以與健康羊群混合飼養。同時,可以使用布魯氏豬型2 號的弱毒苗進行防治,這種疫苗可以通過口服、灌服方式應用,需要在山羊配種前1~2 個月或在懷孕期間使用口服的方式為山羊進行免疫處理[4]。在使用拌水或灌服方式時,需在疫苗口服前1d 或后1d 停止使用含有抗生素或發酵性質的飼料。此外,布魯氏桿菌羊型5 號弱毒苗更適用于山羊布魯氏菌病的防治,但這種疫苗對體質偏瘦弱、體溫不正常、處于妊娠期的山羊不適用。這種疫苗需在羊群規模較大、防治困難時可不經檢疫直接進行應用,且主要接種3~8 個月的幼羊,需配合隔離飼養、病羊淘汰的方式進行凈化。
對于已患病的山羊群體,如果數量不多且利用價值不大的可以進行淘汰。同時,也可在得到當地防疫主管部門允許的情況下,針對那些利用價值相對較高的發病山羊,在制定完善防護措施前提下,按照山羊的體重使用0.1mL/kg 氟苯尼考注射液、0.1mL/kg 替米考星注射液劑、0.2mL/kg 黃芪多糖注射液進行混合肌肉注射,每天注射1 次,連續注射3~5d 即可。同時,對患病山羊也可使用免疫學的方法進行反復多次檢驗,對檢測結果呈陽性的山羊進行立即淘汰。在陽性結果檢測數量相對較多的情況下需進行隔離飼養,避免與健康羊群進行接觸,逐步檢疫凈化,直到全部山羊經過1 年以上或連續3 次檢疫呈現陽性結果后方可與健康羊群混養。
作為由布魯氏菌引發的一種人畜共患病,山羊布魯氏菌病會對山羊生殖系統及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在今后山羊布魯氏菌病預防、治療過程中需要在羊舍選址、疫苗接種等方面進行完善,對那些遭受病毒感染威脅的羊群需定期進行疫苗注射和檢疫。那些已感染布魯氏菌的山羊,在利用價值相對較高的情況下可以使用藥物進行治療處理,數量不多的可以進行淘汰處理,在患病山羊數量較多的情況下,需進行隔離飼養,并在逐步檢疫凈化達到標準要求后與健康羊群混合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