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全
(山東省昌邑市畜牧業發展中心 261300)
雖然母羊在懷孕前、中、后期都會由于各種原因發生流產現象,但感染衣原體疾病后,往往以懷孕中后期發生流產的情況比較普遍,并且1~1.5 歲的母羊和后備羊流產率較高。同時,母羊感染衣原體發生流產的情況還與母羊體況、營養情況和飼養管理水平有直接關系,在牧草豐富、飼料營養平衡、飼喂搭配合理的情況下,母羊一般體況良好、膘情適宜,此時發生衣原體流產的現象會大大降低。另外,綿羊抗體陽性率遠高于山羊抗體陽性率,這與綿羊對本病的感受性與山羊不同有關,在實踐過程中,發生衣原體流產的情況大多是綿羊。
流產嗜衣原體通常呈卵圓形,革蘭氏染色呈陰性,在一般培養基上培養不能繁殖,在雞胚和組織培養中可以增殖。衣原體具有細胞壁和核糖體,對大多數抗生素相對敏感。實際生產中常用多西環素、紅霉素和土霉素等藥物來預防和治療羊群疾病,均可以獲取理想的治療效果。用火堿、甲醛和石炭酸等進行消毒時能起到很好的消毒效果[1]。
在自然環境中,許多動物和家禽都是衣原體的貯主。感染衣原體的動物或帶菌者都是傳播疾病的重要傳染源。衣原體可通過發病動物分泌的眼淚、乳汁、鼻液,排泄的糞便和尿液,流產產生的胎衣、胎兒和羊水等向自然環境散毒,這些衣原體可以對羊群生活環境中的土壤、水源和飼料等進行污染,然后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傷口等進一步感染健康羊群。還能通過自然交配傳播疾病,大多情況下呈流行性發生[2]。
在飼養過程中,羊群如果受到各種應激,如轉圈、長途運輸、免疫接種、飼養密集、營養不良、感染疾病等,都能發生應激反應,引起機體體質衰弱,誘發羊群感染衣原體。羊群感染本病沒有季節性,四季均可發病,尤其是春季和冬季外界氣候變化異常情況下發病率較高,因為在氣溫突然下降、寒冷來臨之際,羊只容易高發呼吸道疾病,給外界衣原體的入侵創造良好機會,這也是氣候突變季節,母羊容易發生流產的主要原因。
懷孕母羊在剛開始發病時出現精神不振、采食量減少、呼吸不暢、咳嗽和腹部疼痛等癥狀,通常體溫升高到40~41℃。一般母羊在1~2d 會發生流產現象,或者發生產死胎和弱胎的情況。發病母羊大多數會在分娩前1 個月開始出現流產,并且胎衣還會在體內滯留很長一段時間,嚴重時惡露也會維持數10d。實踐生產中,母羊感染衣原體疾病后,往往還會繼發感染其他細菌,致使子宮內膜出現炎癥。
羔羊感染衣原體病后,體溫明顯升高,通常可以達到41~42℃。食欲明顯下降,并且伴隨行走不便、弓背、側臥等情況,一些腿部關節發生炎癥,眼結膜充血、水腫,伴隨眼淚流出,嚴重的情況下眼睛角膜可以出現渾濁、糜爛或潰瘍,病羊無法站立行走,最后抽搐、衰竭死亡[3]。
剖解病死母羊可以看到母羊胸腔和腹腔內蓄積大量的黃紅色液體,母羊胎膜出現水腫、周圍有大量紅色滲出物,子葉成黑紅色。并且胸部和頸部皮下出現膠凍樣浸潤物質。肺臟內有纖維素樣滲出物,發生明顯炎癥。有的皮膚上面有點狀出血。心臟弛緩、心包膜有點狀出血、心肌顏色變淺、心冠脂肪水腫。肝臟萎縮、顏色呈紫褐色,邊緣鋸齒狀且柔軟。腎臟有纖維素樣物質附著且難以剝離。
流產出來的胎兒體表水腫、皮膚和黏膜表面有點狀出血,肝臟腫大出血、腹腔蓄積大量液體,氣管黏膜點狀出血,各組織、臟器及血管周圍形成網狀內皮細胞增生性病灶。
在無菌條件下采集病死母羊的胎衣和流產胎兒的肝、脾、肺等器官,送到實驗室進行檢測,首先將這些病料的組織液進行涂片、染色和鏡檢,沒有發現有細菌存在的現象。然后采取吉姆薩染色和鏡檢,可以看到有很多核巨噬細胞質內有大量紫藍色疑似為衣原體,再將這些病料組織放置在鮮血瓊脂、胰蛋白胨瓊脂和普通的肉湯等培養基中培養,沒有發現布魯氏菌、沙門氏菌和胎兒弧菌致病菌。
同時,將無菌條件下采取的病料研磨后與含有適量的鏈霉素與卡那霉素的生理鹽水稀釋在一起,在低溫下離心后吸取上清液接種在孵化到7 日齡的雞胚內0.4mL,經過觀察雞胚在7d內逐漸死亡,并且雞胚發生水腫和點狀出血,卵黃膜充血、抹片、染色和鏡檢,能看到衣原體顆粒分散在相應的組織中,由此可以確診母羊感染了衣原體疾病。
一旦確認母羊感染衣原體疾病后,首先需要改善飼養管理水平,供給舒適的生活環境和營養豐富的飼料,幫助母羊提高機體體質和免疫力,有利于病情恢復。同時對病羊生活的圈舍進行全方面的清理和消毒,并將飼喂器具、用具和設施設備等進行清洗和消毒處理,對病死母羊或流產胎衣、胎兒進行無害化處理,以殺滅或減少環境中的衣原體,避免疾病進一步擴散。
還需將病羊進行隔離飼養,封鎖整個養殖區域,避免衣原體擴散傳播給健康羊群。病羊在加強飼養管理的同時還應采取藥物治療方案,飼喂四環素、多西環素、紅霉素等藥物進行治療,效果比較明顯。針對存在感染風險的健康綿羊,需要進行緊急接種衣原體弱毒苗,促使機體產生免疫應答,提高自身抗體水平,低于外界野毒感染能力,達到防控疾病發生的目的[4]。
在日常飼養管理過程中,養羊場需做好衛生防疫工作,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免疫接種。做好隔離消毒工作,避免將外界衣原體攜帶入場,將其傳染給健康羊。嚴把市場流通和引種檢疫關,需要引進種羊時必須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優質品種,經過嚴格檢驗檢疫,合格后方可引進,引入場區后需隔離觀察1個月,在確定沒有感染疾病時才能進入場區進行混合飼養。病情加強清潔衛生和消毒滅菌意識,及時殺滅環境中存活的衣原體。
做好疫苗免疫,在疾病流行地區需給全群綿羊接種衣原體基因工程亞單位疫苗,對后備母羊建議在配種前接種一次衣原體疫苗,在配種后2~3 個月再接種一次疫苗,以加強免疫,提高自身保護能力,成為經產母羊后,通常在配種后接種一次疫苗即可。參與配種的種公羊需要每年接種2 次疫苗,這樣可以保護好種公羊,避免交配時傳播疾病。有條件的養羊場需要定期檢測,根據檢測情況及時調整綿羊免疫程序,確保整個羊群處于較高的保護狀態[4]。
總之,為了更好地防控本病,飼養人員或管理人員接觸到發病死亡的綿羊,需做好隔離、消毒工作,避免將病原體傳播給本場羊群,做好自身預防化處理。這樣才能有效防控病情,減少本病給羊群帶來的威脅。同時衣原體不僅能感染羊群,還可在不同種類動物之間進行交叉感染,最重要的是還能發生人畜共患。衣原體可以經過發病人群的呼吸道進行感染,病人表現咳嗽、肺炎和體溫升高等癥狀。因此,羊場工作人員在防控羊群感染本病的同時,還要做好自身防護工作,避免病原體感染人群,危害人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