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妮斐
(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4)
在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十分迅速,社會面貌也發生了極大變化。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城鎮化建設目標逐漸推進,推動了各行各業的發展,其中建筑業變化最為明顯。許多建筑工程的成功實施,使得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但在這一過程中也發生了諸多糾紛與問題。而建筑法規是專門針對建筑活動中各種社會關系進行調整的法律,因此在解決現代建筑糾紛中離不開建筑法規的應用,以對現有建筑工程進行有效約束與規范。由此可見,建筑法規是建筑工程得以安全實施的重要保障,分析建筑法規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對策,具有現實必要性[1]。
建筑法規以及《招標投標法》等法律法規出臺之后,行政主管部門對建筑行業的監管職能也有了明顯變化,行政主管部門需強化對建筑工程的執法監督力度,確保建筑市場的正常有序。建筑工程計劃施工前,可通過招投標的形式確定工程承包方,如此能一定程度避免行政管理關系中行賄受賄現象的出現,確保相關活動的公平透明。同時,建筑法規中還對建筑單位、從業人員的一些權利義務也進行了細化與完善,這些法律條文能進一步規范建筑單位、從業人員在市場中開展各項活動的合法性,并對建筑整個過程進行監督,確保建筑市場活動的合法合規。
作為我國法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建筑法規在建筑工程中能發揮法律引導與約束作用,有效規范建筑工程中的施工行為。具體來講,建筑法規有保護合法施工行為與處罰違法建筑行為兩種功能。如今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一些安全隱患排除不到位、高空違法作業、偷工減料等違法行為時有發生,給施工人員以及未來使用群體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運用建筑法規就是要對施工中的行政管理關系、經濟協作關系以及民事關系進行規范與引導,一旦發現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現違法行為,相關部門便需采取措施規范該行為,以保證整個建筑施工過程的安全順暢[2]。
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作為一門基本法,在第二條中規定了各主體在實施建筑活動時應受本法約束,又明確了建筑活動所涵蓋的范圍。但從條文中可看出當前建筑法只對房屋建筑、基礎設施工程以及勘查、設計、拆遷等活動進行了規定,對后期維修、使用、修復等工作雖有所提及,但涉及內容較少,使得市場中的建筑施工糾紛無法解決。而且《建筑法》中尚未將新崛起的建筑行業納入調整范圍中,導致建筑市場參與主體過于繁多、行政管理體系較為混亂。由此可見,法律調整范圍較窄是當前建筑法規在建筑工程應用中的現實錯漏。
《建筑法》作為一部調整建筑各項活動與社會關系的基本法,在實際運用中暴露出部分條款規定不合理的問題。比如法條25條中規定:合同中的建筑材料、使用配件和設備由工程承包單位負責,發包單位不得指定生產商與供應商。但在實際案例中發現,承包單位采購的建筑材料、設備等不符合國家標準,給建設單位造成了極大損失。但法條中卻未對建設單位的合法權益作相關規定,致使法律的公正力大大減弱。同時,《建筑法》中關于工程建設聯合共同承包的性質界定尚未進一步明確,現有法條中只規定了建筑工程的承包單位與承包數量,但并未對“不同資質的建筑單位”作細化解釋,導致在發生實際的建筑糾紛時無法參考法條規定[3]。
現行《建筑法》中的相關責任明確存在模糊問題,主要表現為兩類。
第一類是雖有所規定,但不夠明確,落實執行難度較大。比如在64條規定,未取得施工許可證的行為責令改正;對不符合開工條件的責令停止施工。但實際上未取得施工許可證的行為是屬于不符合開工條件中的因素,可見這一規定較為含糊,給建設行政單位執法工作帶來了困擾。
第二類是相關法律責任的懲罰性規定不夠明確。在《建筑法》75條中規定,對主辦企業不履行或怠于履行相關義務的行為責令改正、處以罰款,并對造成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整個法條中列舉了多個處罰形式,但對損失程度、賠償范圍尚未作細化規定,致使責任承擔比較模糊。
《建筑法》調整的對象和范圍應做出完善和細化,不應局限于房屋建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領域,還應包括大型建筑業、新崛起的建筑行業等,在具體修訂時,可將現有法規中涉及到調整范圍的內容進行擴充解釋,將一般建筑業領域管理范疇擴大到包括線路、管道安裝、裝飾裝修以及工程監理、工程造價、招標代理等管理工作。同時也可借鑒其他國家的建筑立法經驗,將本法第2條中建設工程管理范圍調整為土木工程、裝修工程、建筑工程,再在每一類工程之下細化所要調整的內容,如此能將法律適用范圍確定化[4]。
對《建筑法》中相關條文規定不明確的問題,今后應注重完善相關條文規定,維持法律約束的公正性和懲戒性功能。首先在監管力度上,應在具體條文中確定各承包方、發包方與社會組織之間的法律責任關系,尤其是承發包行為需嚴加約束,對陰陽合同、附加協議等有失公平的條款需明令禁止,并增加相關檢舉揭發的獎勵規定。其次在工程合同備案規定中,需量化招標、投標的項目標準,對同一建筑工程簽訂兩份以上工程合同的違法行為加重處罰;對合同中簽訂的工程價款、工程質量和工程期限等實質性內容要增加“三審三查”流程與備案流程;對執法人員、從業人員群體的權利、義務、責任范圍要確保責任到人、有責可究。
我國建筑領域中的法律責任問題較為突出,在法律承擔中的規定較為籠統,致使實際建筑工程中的問題最后都是“高舉輕放”的處理結果。因此,今后需從法律責任的承擔問題中做好細化完善工作。比如在罰款處理上,應根據建筑工程量的大小、難易程度、投資金額確定罰款的具體額度范圍;在環境保護上,要做好污染指標區間的確定,量化環境評估報告中的各項指標。同時還要增加行政不作為的責任處罰,確定行政主要負責人、間接負責人的責任范圍與處罰范圍,根據其負責的工作性質、工作范圍、重要程度做出處罰[5]。
建筑業是與社會進步、國家強盛緊密相連的一個行業,其所從事的生產活動不僅能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基本的物質環境,同時也能反映各個時期的社會風貌。如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形勢日益明顯化,市場體制也在不斷完善,給建筑業帶來了一定的發展機遇,但其也應明確所肩負的重要使命,積極發揮建筑法規在建筑工程中的多重功能,運用建筑法規約束建筑施工中的不當行為,保護施工過程中的合法權益,如此才能促進建筑行業長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