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四琪 艾亞婷 胡 慧 鄒婧杰 王云翠
湖北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湖北武漢 430065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介于正常老化和癡呆之間的過渡階段[1],但尚未達到癡呆癥的診斷標準。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稱老年性癡呆,是癡呆最常見的一種亞型。[2]。《中國癡呆診療指南》指出:重視癡呆的二級預防,并進行規范化處理,可降低或延緩癡呆的發生,MCI 正是癡呆二級預防的重點[3]。國家衛生健康委也出臺了 《探索老年癡呆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將防治老年癡呆作為試點特色項目[4]。因此,預防老年人認知減退,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已成為國家、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研究表明,藥物并不能有效延緩MCI 發展為AD 的進程,并有許多副作用[5]。《中國阿爾茨海默病癡呆診療指南(2020 年版)》[6]提出:中醫藥治療AD 可根據臨床分期,通過辨證施治進行個體化治療。MCI 作為AD 極早期的輕度損害,針灸、穴位按摩等傳統中醫療法可在標本兼治、辨證施治的基礎上通過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以疏通經絡、激發經氣,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7-8]。
中醫并無明確對應的MCI 病名,但在一些醫學古籍中可見相關記載。如“不慧”“腦髓消”“愚癡”“健忘”等[9]。其中“健忘”不僅包含正常記憶減退,也包括MCI 等[10]。MCI 病位在腦,病機主要為五臟功能衰退[11]。從歷代醫家典籍的闡述可知人至老年后由于精氣不足、腦髓失養,就會導致包括記憶在內的大腦功能及身體機能的減退。
古人認為天在上為陽,地在下為陰,人在中為和,天人地三才相和,稱為“三才論”[12]。趙凌等[13]將“三才論”與灸法相融,形成“三才益智灸”法,取百會、神闕、涌泉三穴。百會為陽氣會聚之處,可助陽氣循督脈上達,為治療腦部疾患之要穴[14];神闕歸屬任脈,為“神之所舍”,有通絡調臟腑、培元固本之功效;涌泉為腎經井穴,可激發腎經精氣,充養腦髓。此理論充分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是發揮中醫防治疾病優勢的關鍵。
朱才豐等[15]在長期臨床經驗基礎上提出“神-腦-督脈-腎-任脈軸”并總結出“通督調神”法治療MCI。腦為髓海,腎主藏精,精成而腦髓生。督脈屬陽脈之海,上絡于腦,與手足三陽經交匯于大椎。任脈為陰脈之海,調節全身陰經經氣。頭為諸陽之會,為手足三陽經、足厥陰肝經與督脈連接處,人體精氣通過督脈從腎輸送到腦保證腦髓充盈。由此督脈將腦、腎、任脈有機聯系起來。運用此理論可取督脈穴位百會、風府、大椎,三穴聯合應用有通督脈、填髓海、開腦竅之功。氣海歸屬任脈,可益氣補血,使津液充盈來供養腦髓;關元為足三陰經與任脈交會穴,腎陰腎陽之氣閉藏之處,可調理沖任。腎俞為腎經精氣輸注部位,而關元為先天精氣所在,兩穴位聯合應用可起到益精填髓的作用。相關研究者在探討針刺治療MCI 的選穴策略均沿用此理論[16-17]。
袁林等[18]提出“固本健腦”之法治療MCI。MCI 根本病機在于脾腎兩虛。認知功能屬中醫神的概念。神的物質基礎精、氣血及津液主要由脾腎所化生。腦功能與腎中精氣是否充盈息息相關。脾為氣血生化之源,除先天精氣外,神也有賴氣血生化之源脾土的滋養。因此,脾腎虧虛則會導致化源不足,精氣虧虛,腦髓失養。根據虛則補之的治療法則,王平教授提出“固本健腦”之法。雖沒有提出具體穴位,但為以后穴位按摩改善MCI 的選穴策略提供了思路。
近幾年,中醫證候被作為從傳統醫學角度防治MCI 的新途徑和新靶點。田金洲等[19]編制的輕度認知損害中醫征候診斷量表將輕度認知障礙劃分為7 個證型:脾腎虧虛、氣血不足、痰濁蒙竅、瘀阻腦絡、陰虛陽亢、熱毒內盛、腑滯濁留。MCI 病位在腦,選穴時主穴以頭部穴位為主。百會與神庭同屬督脈,與腦心腎關系密切,王巖等[20]選取百會、神庭為主穴治療卒中后MCI,治療后4 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評分優于對照組,認知功能有明顯改善,與劉曄[21]、沈志強等[22]的研究結果一致。四神聰為經外奇穴,主治頭風目眩。孫景賢等[23]通過按摩四神聰、風池穴治療MCI,治療后簡易智能狀態評價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MoCA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評分顯著提高。確定主穴后,應在辨證分型的基礎上選取具有協同作用的穴位加以配伍,以提高穴位治療的效果。
脾腎虧虛型以補益脾腎為治療法則。陳雪艷等[24]采用艾灸太溪、命門穴治療卒中后MCI(觀察組),對照組口服奧拉西坦膠囊,治療后觀察組MMSE、MoC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腎主藏精,太溪為腎經之原穴,取此穴可幫助益氣生精;命門穴歸屬督脈,主治腦虛、旋仆、善忘等,有防治衰老的作用。蘇萌等[25]運用數據挖掘探究針刺治療MCI 的選穴規律,結果顯示三陰交與太白應用頻次相對最高。三陰交為脾、肝、腎三經交會穴,有健脾益氣、滋養肝腎的功效。太白穴同樣為脾經之原穴,可治療脾虛之疾。
氣血不足型以益氣補血為主。黃恩婷等[26]采用艾灸氣海、關元穴治療MCI(觀察組),對照組口服尼莫地平,治療后觀察組認知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氣海、關元歸屬任脈,主治元氣虛損病證。陳樹燕[27]運用數據挖掘探索針灸治療MCI 的選穴規律,結果顯示足三里、血海為最常用益氣活血之穴。足三里歸屬足陽明胃經,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該穴是補益人體的要穴。血海歸屬足太陰脾經,有化血為氣,運化脾血的功能。
“痰氣最盛,呆氣最深”,痰上擾清陽則易致神智昏蒙[28]。因此,痰濁蒙竅型以化痰、健脾為主要治則。張議元等[29]針對針灸治療MCI 相關文獻進行系統評價,得出豐隆穴應用頻次最高;陳樹燕[27]運用數據挖掘得出手陽明大腸經曲池穴應用頻次相對較高。豐隆為治痰要穴;肺與大腸相表里,曲池為大腸經之合穴,可清熱通腑,從而使大腸氣機調順、傳化有度,有利于肺氣宣降,使津液輸布正常,減少痰液生成。
此證選穴以活血通絡為主。方素珠等[30]運用數據挖掘探討穴位按摩改善MCI 的選穴規律得出足太陰脾經血海、督脈印堂穴應用頻率相對最高。血海可運化脾血;印堂屬頭部穴位,位于上丹田藏神之處。蘇萌等[25]運用數據挖掘技術探討針灸治療MCI 選穴規律,分析得出合谷穴的應用頻率較高。合谷歸屬于手陽明大腸經,具有調氣活血、通經開竅的作用。
《臨證指南醫案》指出,腎陰虧損、肝陽失制就會表現出急躁易怒等癥狀。因此,此證以滋陰平肝為主。張棟亮[31]運用“通督解郁”針法治療卒中后MCI,以百會、神庭為主穴配伍太沖,對照組口服鹽酸多奈哌齊片,治療6 周后,通督解郁組與對照組MMSE 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1);陳樹燕[27]通過數據挖掘技術分析得出足太陽膀胱經腎俞、肝俞應用頻率均較高。太沖為肝經原穴,具有疏肝理氣、活血解郁的作用;腎俞為腎背俞穴,具有溫補腎陽、調節陰陽的作用;肝俞為肝氣轉輸之處,取此穴可抑制肝火上升。
此證以清熱安神為原則。羅建昌等[32]采用針灸大椎等穴作為觀察組治療卒中后MCI,對照組口服尼莫地平,治療后觀察組MoCA 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5)。曲池、大椎為治療熱病之要穴,可有效緩解此證的發熱癥狀。此證患者也常表現出不識人物、夜間譫妄等神志癥狀,趙晨妍等[33]通過數據挖掘探討針灸治療血管性認知障礙時,分析得出神門-內關為有效聚類群,神門為心經原穴,心主神明,主治神志病癥;內關為心包經之絡穴,有寧心安神之功效。
便秘為腑滯濁留證最典型的表現,體內濁物不能正常排出,日久則會上擾清竅,擾亂神智。叢婧等[34]運用數據挖掘探討針灸治療MCI 的選穴規律,通過聚類分析得到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應用頻率較高。合谷開合大腸,有主治腹痛、便秘之功。蔡羽宣[35]運用數據挖掘探討針灸對腸道調節選穴規律分析得出天樞、支溝穴應用頻率相對最高。支溝為治便秘要穴;天樞為大腸經之募穴,可治療調理大腸。
AD 已成為當今老齡化社會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由于其早期癥狀不明顯且不可逆轉,治療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應采取有效措施來改善MCI,以預防或延緩MCI 向AD 轉化的進程。針灸、穴位按摩等中醫外治法均通過穴位刺激改善腦組織的血氧供應,營養退行性變化的神經元及腦細胞,從而促進認知功能的改善[36]。本文結合“三才益智”“通督調神”“固本健腦”等選穴理論,對臨床各證型的認知障礙等選穴規律進行綜述,以期為預防及延緩MCI 提供循證證據。但目前直接與MCI 中醫辨證治療有關的研究并不多見,今后研究中應更多地去探索在客觀視角下如何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真實世界研究,并規范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