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學西山學校 張迎春
2019 年版普通高中數學教材已在多個省份試行,教材是新課程實施的載體,教師必須掌握、用好新教材,才能有效地落實新課程目標。
為探討該問題,本文以2007 年版的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A 版(以下簡稱“舊教材”)和2019 年版的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A 版(以下簡稱“新教材”)為研究對象,從開章引言、正文內容、例習題、章小結四方面對“圓錐曲線的方程”內容進行比較分析,為教師理解教材和進行教學提供參考。
通過表1,對新、舊教材的結構內容進行比較。

表1 新、舊教材的結構對比
變化1:刪去“曲線與方程”這一小節,將這部分內容融入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的學習內容中。新教材在建立圓錐曲線的標準方程后,就方程建立過程討論“曲線上的點的坐標都滿足方程”“以方程的解為坐標的點都在曲線上”。這樣處理,既不失科學性,又不會讓學生感到過于抽象,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驗曲線與方程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進一步理解通過方程研究曲線性質的合理性,使理性思維得到培養。
變化2:刪去“探究與發現為什么截口曲線是橢圓”“閱讀與思考二、圓錐曲線的離心率與統一方程”,增加“文獻閱讀與數學寫作、解析幾何的形成與發展”。增加內容為加深學生對相關內容的認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運用信息技術學習等提供資源和機會。
舊教材的章節導入用兩頁的篇幅,內容包括引言、章節標題、目錄、背景圖(拱橋),圓錐被三種不同位置的平面所截圖。新教材的開章僅用了一頁篇幅,保留引言部分,背景圖變為太陽系各行星運行圖,將圓錐被三種不同位置的平面所截圖融合成一張,刪去了章節目錄。
在引言部分,新教材繼承了舊教材的做法,從用一個平面截圓錐面談起,引導學生思考三種圓錐曲線名稱的由來,介紹了人類研究圓錐曲線的歷史,告知本章主要研究的對象和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過程以及研究過程中滲透的數學思想,介紹圓錐曲線在科研、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這增強了教材的可讀性和指導性。
新教材刪去了目錄,因為主要內容在書本目錄中已體現,就不需要贅述了。刪除目錄、縮減篇幅、整合圖形,在體現數學簡潔美的同時降低學生的閱讀量,展現圓錐曲線的動態變化過程,引發探索圓錐曲線的統一方程的思考。
1.節引言的差異
舊教材小節內容從探究、思考、信息技術操作等方面進入教學內容,而新教材每小節都有節引言部分,例如,“橢圓”一節,配有節引言:“橢圓是圓錐曲線的一種,具有豐富的幾何性質,在科研、生產和人類生活中具有廣泛的應用。那么,橢圓到底有怎樣的幾何特征?我們該如何利用這些特征建立橢圓的方程,從而為研究橢圓的幾何性質奠定基礎?”
可以看到新教材從節引言開始,從宏觀上提出問題,給出研究目標,而舊教材中沒有這樣的介紹(見表2)。

表2 新、舊教材的引言對比
2.“觀察”“思考”“探究”欄目的差異
在每一種圓錐曲線的研究中,新、舊教科書都通過“觀察”“思考”“探究”等欄目,根據知識的發生發展需要,提出層層遞進的問題,從而形成環環相扣的系列化教學活動。這些問題是學生在學習具體內容時普遍都會遇到的,教科書通過它們來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為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構建平臺。但新舊教材在設問的方式上還是有較大差異,例如,“橢圓的簡單幾何性質”這一節中,
通過對比,可以看到新教材加大用坐標法思想分析問題的力度。從簡潔性考慮,舊教材直接呈現邏輯過程,這是一種思考的“結果”,而對“為什么這樣思考”則需要學生自己去體會,但這對學生而言是比較困難的。新教材比舊教材特別強調了用坐標法分析問題的環節,以“先用幾何眼光觀察,再用坐標法解決”為指導,完善學習過程(見表3)。

表3 新、舊教材“觀察”“探究”“思考”設問對比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要求重視信息技術的運用,實現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深度融合。在舊教材中,雙曲線的形成采用“拉鏈法”,學生對雙曲線的形狀感受不深,新教材則借助幾何畫板,通過對參數的控制使學生發現雙曲線形成的條件,直觀感受雙曲線的形狀,進而達到新課標的要求。
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中,舊教材使用的工具是幾何畫板、圖形計算器或其他數學軟件,而新教材中則添加了Geogebra,并且在操作步驟上,新教材以Geogebra 為例,動態地展示了每一個操作步驟并配有截圖。所以,相較于舊教材,新教材在對信息技術操作步驟的描述程度上顯得更為細致。解析幾何是數形結合的學科,“通過幾何建立直觀,通過代數予以表達”是其基本理念,新教材比舊教材更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為幾何直觀提供方便。
新課程標準強調將數學文化融入學習內容中。新舊教材的共性是通過例題、習題滲透圓錐曲線的數學文化、應用。例如,新教材“橢圓”一節的例5 通過電影放映機的原理介紹滲透圓錐曲線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習題3.1 中的第7 題通過彗星“紫金山一號”的發現介紹,滲透圓錐曲線在天文研究中的應用等。同時,新教材沿用了舊教材通過設置“閱讀與思考”欄目來展示數學文化材料的方式。如“圓錐曲線的光學性質及應用”詳細介紹拋物線、橢圓、雙曲線具有的光學性質以及光學性質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另外,新教材增加了“文獻閱讀與數學寫作”欄目?!镀胀ǜ咧袛祵W課程標準(2017 年版)》特別指出:數學文化是指數學的思想、精神、語言、方法、觀點,以及它們的形成和發展;還包括數學在人類生活、科學技術、社會發展中的貢獻和意義,以及與數學相關的人文活動。解析幾何是數學發展過程中的標志性成果,是微積分創立的基礎。通過增加此欄目,將讓學生系統了解解析幾何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重要成果、主要人物,關鍵事件及其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滲透數學文化。
通過表4 對新、舊教材的例、習題數量進行對比。
由表4 可知,總體數量上新、舊教材的例題數量相同,但練習題數量增加明顯。認真研讀新教材發現,新教材把每一種圓錐曲線的簡單幾何性質按照兩課時進行,舊教材中習題分A 組和B 組兩部分內容,但新教材分復習鞏固、綜合應用、拓廣探索三個層次內容,拓廣探索習題難度是最大的,這樣的劃分使習題層次性更加鮮明,更適合學有余力的學生。

表4 新、舊教材的例、習題數量對比
新教材中練習題、習題總數量增加明顯?!镀胀ǜ咧袛祵W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指出:“通過高中數學課程的學習,學生能進一步發展數學運算能力,有效借助運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解析幾何的學習對運算能力的要求頗高,對學生而言,代數運算是高中數學學習的主要“攔路虎”,解題過程中,許多學生都是因為不能順利完成代數運算而導致解答失敗。練習、習題數量的增多,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把握坐標法的基本思想,還能增加訓練的機會,提升數學運算的核心素養。
新、舊教材在小節上結構是一致的,主要包括“本章知識結構”和“回顧與思考”。
新教材的知識結構主要以知識框圖的形式呈現,用流程圖的形式串聯本章知識要點、發展脈絡和相互聯系,從而形成思維導圖。新教材的知識結構有機整合了各部分內容,并且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展??傮w而言,新教材的思維導圖更加完整,知識點的呈現更加立體化。
新教材在回顧部分做了大的調整。新教材先對本章學習內容全面概述,接著用學習了的三種圓錐曲線,由特殊到一般總結曲線與方程的關系,將新教材刪去的內容撿回。又結合本章的學習過程,總結用坐標法研究幾何問題的具體方法,同時指出用坐標法研究幾何圖形時,代數式的化簡、方程的變形與等價轉化的重要作用,提出同學需關注邏輯推理、數學運算能力的提升,并強調研究圓錐曲線時,信息技術在發現問題、形成思想方法、獲得結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可以看出舊教材的“回顧與思考”重視學習內容、學習過程的總結,新教材則更關心通過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對所反映的數學方法、數學思想、核心素養進行提煉與概括。
相較于舊教材用填表的方式對本章內容全面覆蓋式的復習整理,新教材則以問題串的形式對本章學習內容進行整理。連續提出7 個問題,這7個問題系統、全面地驅動學生回憶和復習全章核心知識,通過在重點、難點和關鍵點上提出有思考力度的具體問題,深化學生對本章核心內容及其反映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的理解,使學生在有所思的基礎上還能有所悟。
總之,新教材更加充分地體現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目標要求,深入貫徹“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相較于舊教材,在結構、內容、習題、小結等方面均有較大改進。我們應關注到其中的變化,在繼承舊教材的基礎上把握好新教材,自然地完成從舊教材到新教材的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