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紹志 楊嵐 呂俊杰 李淼華 張陸
(1.天津市濱海新區教師發展中心,300480;2.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中心小學,300480;3.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河西第一小學,300480;4.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河西第三小學,300480;5.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鹽場小學,300480)
體育與健康大單元教學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而形成的一種策略。《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2022年版)》]教學要求認為:“大單元教學是指對某個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進行18課時及以上相對系統和完整的教學。”這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為了更加清晰地了解、認識體育與健康大單元教學的概念,應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后給予準確定義,以清晰界定什么是體育與健康大單元教學。
以(大)單元教學站位,要立足(大)單元,上接學科核心素養,下接知識點目標與要求[1],由此可以簡單了解大單元的輪廓。再通過解讀《課標(2022年版)》的課程目標與學習目標,就可以清晰了解,當下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核心目標就是發展學生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并且以發展課程核心素養為方向設計各個學段的學習目標。解讀《課標(2022年版)》的教學建議,就可以認識到之所以開展大單元教學,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學習目標。《課標(2022年版)》的教學要求中建議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學期至少選擇一項原則上是兩項專項運動技能的學習,七八年級在6類專項運動技能中選擇4類,每類選擇1項運動技能學習,九年級1年選擇1項專項運動技能進行學習,所以大單元教學目標可以圍繞學期目標的實現進行細化。
《課標(2022年版)》提出了以教會、勤練、常賽為抓手,引導學生養成運動習慣,同時提出了改革教學內容與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所以大單元教學基本抓手與方式一定要服務課程理念的落實。
一個(大)單元就是一個微課程,所以,大單元教學的基本結構應是包含了課程所有基本要素的完整體系,如,目標、課時、情境、任務、知識點、教學評價等要素,
教學內容一般是由3類技能下多個運動項目或一些一般和專項體能構成的,由于體育運動項目種類豐富,所以體育教材也應豐富多樣。《課標(2022年版)》中分為6類。無論哪一類教學內容,都是服務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發展的載體。所以大單元教學內容的縱向形成,不是過去運動項目單一的拆分,而是環環相扣的結構化內容的組合,指向學生學以致用的深度學習需要。
綜上所述,體育與健康大單元教學概念可定義為專項運動技能下運動項目或組合在一個學期內,至少進行18個及以上課時的連貫系統學習,它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課程目標為引領,以教會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為核心任務,利用環環相扣的結構化學習內容,在深度學習情境中進行教、學、練、賽、評一體化的教學。
實施體育與健康大單元教學,首先要進行大單元的教學計劃設計。如何進行設計呢?在大單元設計中要綜合考慮單元設計的要素,包括名稱、課時、目標、情境、任務、活動、資源、評價等,并以相對規范的格式呈現出完整的設計方案[2]。體育與健康學科要考慮學科的特點,重點參考課程理念與課程實施的教學建議,在大單元設計要素上,一定要有體育的“味道”。也就是將其他學科共性的名稱、課時、目標、情境、具體任務、真實活動發生、評價等要素進行《課標(2022年版)》下的體育化詮釋,同時還要將課堂教學中所特有的運動負荷加入其中,使其結構完整。同時在格式設計上也要考慮體育學科的特點,在繼承的基礎上有創新的發展。在保留表格化的基礎上,圍繞課程核心素養培養進行設計。
從傳統設計角度分析,單元名稱設計一般是以運動項目或運動項目下的某項運動技術或技能,加以年級或學段直接命名。如,《三年級小籃球:行進間運球》《八年級蹲踞式跳遠》等。大單元名稱如果仍以運動項目進行命名,一定要考慮其所含教學內容容量,要在全包括的前提下進行名稱設計,如,《七年級蹲踞式跳遠與50m跑組合單元教學設計》。也可以根據單元內運動項目組合或運動項目下本單元的主要學習內容進行主題命名,如,《小學五年級“籃球夏令營”主題單元教學設計》等。
依據學生特點、各學段核心素養目標,結合項目或主題本身的知識、技能、體能與方法,從3個方面設定,即運動能力(技能與體能、知識與方法)、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特別在運動能力目標的設計上一定要明確掌握什么知識和方法,學習什么技能及學到什么程度,發展什么體能及發展到什么程度。在健康行為與體育品德的目標設計上,應以教學內容所蘊含的育人價值為基礎,圍繞的學習內容在真實運用的情境下可能產生的育人價值進行設計,設計要具象,不能模糊。如,通過個人體育健身計劃制訂與實施,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在各種比賽中,培養學生遵守規則、尊重對手、文明禮貌等品德。
從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需要出發,以掌握專項運動技能為抓手設計結構化教學內容,其結構框架要素包括: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技戰術運用、體能、展示與比賽、規則與裁判方法、觀賞與評價等。其內容設計核心抓手是如何服務學生“學、練、賽”一體化結構發展。如,《八年級“籃球賽季”主題單元教學設計》的教學內容設計為:行進間雙手胸前傳接球技術、持球突破、接球三步投籃、2種“2VS1”戰術、3VS3比賽與規則、發展綜合體能的組合。
根據目標實現與學習內容設定具體重難點。如果目標設定得非常清晰,可以不設定重難點。因為大單元的內容基本是一個運動項目的結構化內容,或是幾個運動項目的組合,設計重難點本身就是一個難點。所以建議在目標設計上要具體、明確,能夠真正引領教、學、評。
大單元課時量的設計可根據學習內容的容量,立足目標實現,指向運動技能“學會”而確定課時量,一定是18個課時以上。要著眼學生的學習實際和技能獲得的需要,尊重技能發展與掌握的基本規律,不能僅局限于18個課時。
大單元課時內容設計應服務大單元整體結構化的設計需要,從橫向與縱向2個方面進行一體化設計。橫向是以課時實施為綱,指向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學習評價、運動負荷的整體構建,這些要素的設計要圍繞核心素養目標實現,凸顯《課標(2022年版)》新理念、凸顯體育“味道”。其課時教學內容設計應是結構化內容,也就是一個或一個以上運動技能與實際運用中的各種可能連接的技術。如,籃球的傳球,其單一技能的結構化設計,可以開放性設想,其技能或技術運用中,可能要面對的防守、技術運用銜接等,這些與之在運用中可能發生的技能與單一技術或技能的組合,就可以設計為本課的單一技術或技能的結構化教學內容主教材內容,在輔以體能安排。《課標(2022年版)》建議每課時10分鐘左右體能練習,則可以將所有顯性內容全部體現;其課時教學目標在單元中設計,設計者要考慮后期課時計劃的完善,所以要設計核心素養下的核心目標即可;在教學活動中設計者要考慮目標的實現,從真實情境的角度設計組織與要求,在具體教學策略層面的設計要從深度學習的角度,以“學、練、賽”一體化進行設計,再輔以本課教師與學生要重點評價的內容,總體形成在真實情境下(組織與要求)“學、練、賽、評”一體化教學的基本框架;在運動負荷的安排上,可以根據教學實際,在《課標(2022年版)》要求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調整。
課時縱向設計要充分考慮大單元結構化學習內容在整體學習的二次構建,要處理好課時與課時之間的進階關系,其核心要素(運動技能、體能、學、練、賽)縱向關系也要具有縱向關聯性,要互為基礎或方向,進行滾動式推進設計。在設計中要依據“學以致用”的理念,遵照《課標(2022年版)》提出的“避免孤立、靜態地進行單個動作技術、單個知識點的碎片化教學”的要求,從“用”的角度設計每個課時的運動技能學習內容,使每節課的運動技能學習內容,都能自然地融入到未來的“賽”中,從而保障所有核心要素縱向內容形成一個整體,服務于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目標實現。
《課標(2022年版)》評價建議提出:要緊扣學業質量,結合具體教學內容(以專項運動技能為主),評價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與體育品德。其具體評價方式要依據實際,選擇過程與終結、定性與定量、相對于絕對、教師與學生相結合的方式。在實際操作中,要以“學會”為依據,設計明確的評價標準(量性與質性),評價本單元的基本學習情況。框架設計既能滿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需要,又符合《課標(2022年版)》教學建議與評價建議的基本要求(表1)。

表1 X年級XXX與XXX組合單元教學設計(格式樣例)
課時計劃的設計是連接大單元設計與實施、《課標(2022年版)》理念及教學建議與大單元教學設計意圖“落地”的具體體現。大單元下課時計劃應立足單元計劃的整體目標實現,以大單元設計格式下諸要素為基本抓手,從學情分析入手,尊重學生與教材實際,依照《課標(2022年版)》的教學要求與課程理念,以“學、練、賽”一體化教學為主線,以深度學習為主要策略,設計“學、練、賽、評”的過程。
立足每一名學生都能得到發展的理念,圍繞大單元課時核心目標,課時計劃的教學(學習)目標應分層設計,讓不同能力的學生在不同層級的挑戰性目標引領下都得到發展。要面向所有學生從3個方面設計本課時需要達成的目標(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其中運動能力目標設計要細化并明確各個層面的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什么程度,達到具體、明確、可評、可測的基本標準。
《課標(2022年版)》教學建議提出,教學內容要結構化,這個結構化不僅是單元設計,而是要貫徹到課時。所以在進行課時計劃教學內容設計時,本課主教材(單一教材的結構化學習內容)要立足于本課的“用”進行二次結構化處理,設計中仍然要呈現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或技能組合)、體能、展示或比賽等結構化學習內容鏈條。在設計中,將以上結構化知識與技能,按照“學、練、賽(比賽、游戲或展示)”的順序進行一體化設計,使“教會、勤練、常賽”課程理念落到實處。
課時的教學重難點應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結構化教學角度入手,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方面入手,確定顯性和隱性的重難點,同時這個重難點應是本課教與育的核心內容,從而保障課時教學中的教與育都有核心抓手。
設計課時計劃時應以學生為主體,立足真實情境,圍繞深度學習和具有一定挑戰性的目標。設計中應有針對興趣的激發和重難點的突破的教學手段;要有交流與合作的學習過程;教師評價設計要服務優秀方法的推展和行為品德發展的引導;學生的自評與互評指向技能或技術學習后小目標的實現;所有方法與手段設計全部指向各個層級的學生“學會”。最終指向通過教師的教更好地服務學生核心素養,即“以學生發展為本”。
《課標(2022年版)》提倡情境化教學,所以在課時計劃的教學組織設計時,要明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考慮學以致用和學習興趣保持的需要,從實際應用角度、學生素養發展角度出發,倒推設計出不同學段、不同能力學生學習的真實情境,讓分組與活動場景設計符合結構化內容與深度化學習的展開。同時教學組織設計前后要連貫、簡練、實用,其具體形式要服務教與學,保障教學活動的真實發生。
教學要求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發展的方向標,所以課時計劃設計中要明確教學要求的價值,從主導性出發,將需要引導的內容通過要求進行設計。體育教師應引導和發展的主要內容是學生核心素養,所以在要求設計中,應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方面的發展入手設計教學要求,從而幫助教師將學生“導”向核心素養發展之路。
要保障體育與健康課程核心素養“落地”,需要有效課堂作為支撐,而有效課堂基本的特征就是“堂堂清”。這就意味著每節課都要將教師教多少、學生能學多少、學得如何進行明確,才能保證“堂堂清”。在做好教與學設計的同時,還應做好對教與學的評價,使評價設計和教與學形成支架關系。在重要學習部分的教與學后,設計教師評價學生學得如何,學生自評學得怎么樣,學到哪里等環節,從而保障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以“小步子”形式向前發展,避免教學進入結束環節,假定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卻難以挽救的現象出現,支撐課堂教學走向有效。
《課標(2022年版)》課程理念提出了要以“教會、勤練、常賽為抓手,引導學生養成運動習慣”。勤練是連接教會和常賽的橋梁,是學生形成運動技能的重要路徑,所以勤練是課堂教學設計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評價設計是否體現出了勤練?首先,在設計中應體現學生主體性,在精講多練理念下設計出足夠練習的時間和空間。其次,安排好不同層級學生明確練習次數,使練習在量化引導下讓每個練習內容都有量的積累,為學生從量變到質變的轉化提供基本保障。
體育課堂教學完整結構的時間設計,各個版本的體育理論(概論)基本都有清晰規定,那就是開始與準備部分的時間占比為15%~20%,基本部分時間占比為60%~70%,結束部分時間占比為10%~15%。設計中要在尊重這個基本范圍的基礎上,在確定具體活動時間時,考慮生成的可能性,預設時間的范圍要有彈性空間,這樣才能保障教學設計不是流于形式,確保未來預設與生成的時間基本保持一致,保障教學設計的價值最大化實現。
《課標(2022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每節課的群體運動密度應不低于75%,個體運動密度應不低于50%,運動強度(班級所有學生平均心率)應在140~160次/min。課時計劃運動負荷設計要遵從《課標(2022年版)》要求,在具體設計中,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教學內容、組織、策略實施的實際預設,預設出運動負荷量與強度值,保障學生的運動負荷在中等強度以上,確保體育課堂的健身性得到實效化體現。
課堂教學是體育教育的主渠道,是體育教育完成育人任務的主陣地。所以課時教學設計中必須將育人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給予重視,確保健康行為與體育品德目標的達成。在設計時應在課的開始、互動、交流、難度教材學習、勤練、游戲或比賽、結束等環節有意設計德育教育細節,圍繞體育品德目標,健康行為目標實現進行設計,與教學要求、評價設計相融合,確保課堂“以體育德”的目標實現。
課堂教學安全是任何時期都要重視的問題,它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基本保障,是一切課堂教學要素設計前首要考慮的因素。因此,課時教學設計中一定要有安全教育與措施,這既是健康的需要,也是順利開展體育課堂教學的需要。在課時計劃中,在開始、準備、基本、結束部分都應該設計安全教育內容,從而服務于后期教學實施的順利進行。
《課標(2022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提出,落實“教會、勤練、常賽”“學生校內一小時體育鍛煉、校外一小時體育鍛煉”要求,加強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的結合。為了能落實這些理念與要求,建議在設計中建立學習系統,形成以課堂為發端,延伸引導課間、課外活動、素質拓展課程、家庭鍛煉學練鏈條的思路。在教學設計中,要通盤考慮學生的發展,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將課堂勤練環節練習不足的內容、服務教會的預習或微課、學生增強體質的學練內容等作為作業,服務學生“校內鍛煉一小時、校內鍛煉一小時”,服務學生鍛煉習慣的養成。
依據《課標(2022年版)》教學建議,開展有豐富內容、有真實情境、有多種方法、有良好互動的實踐活動。教師要將學、練、賽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在充分“動”起來的過程中享受運動樂趣,形成豐富、深刻的運動體驗,在做中學、學中思、思中得。在具體貫徹實施中,要認真依照備課的預設,開展好教學活動。同時實施大單元教學設計時,在開展過程中要重點做到以下幾點,從而保障教學有深度、有實效,服務學生核心素養得到發展。
在大單元教學實施中,應避免將大單元進行小單元羅列設計,在實施中切割教學。應將大單元的所有課時設計在一個學期中連貫實施,保障大單元的教學設計目標得以實現,保障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發展,保障學生的運動技能得以形成。
在教學中,體育教師應根據課時目標設計,在保障合理利用時間的前提下,面向全體學生,用簡練的方式提出差異性目標,確保所有學生都知道自己本課的挑戰性目標是什么,從而保障全體學生在差異性的、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引導下,核心素養都有所發展。
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確立服務學生個性發展的觀念,將課堂的中心歸還給學生。這不是弱化教師的主導價值和作用,而是改變了體現的方式。教師應著眼學生學習核心知識、獲取方法和原理、體驗成功的需要,發揮新型的主導價值,通過引導、維持、促進等方式幫助學生的學習走向深度。
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設計的組織預設,形成真實的學習情境,根據教學計劃組織與要求的設計,創設出真實的學習情境,以保障在學習結構化學習內容時,能自然助推學生發現自己的問題,在教師和同伴的引導和輔助下,解決自己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的溝通和交流行為真實發生。
在教學過程中,在遵照備課預設進行授課的前提下,教師要緊緊抓住不同年齡學生的興趣所在及興趣保持的要素,因勢利導地將設計好的利于學生保持興趣的手段與方法運用出來,保障學生的學習始終興趣盎然,處于高水平的參與狀態。
沒有評價就沒有學習,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教學設計中的學、練、賽、評自然串聯起來,讓每一個重要的教學節點都有評價。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和維持的作用,在一堂課中依據評價標準,引導學生在學練過程中通過自評、互評,驗證自己的學習情況,了解自己是否達到了標準,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個過程就是體會成功的過程,也是不斷建立自信的過程。
在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要著眼“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標,利用教學設計的結構預設進行教學,使教學服務于全體學生的學習成長,并尊重運動技能發展的規律,讓學與練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勤練發展,同時著眼學生的應用需要,讓練與賽(游戲、展示、比賽)緊密結合,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在展示或比賽中得到應用驗證,促進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發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體育鍛煉和比賽的育人價值,培養學生的體育品德,促成學生課程核心素養的發展。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顯著特征之一是健身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做到精講多練,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實踐活動,保障學生每堂課的運動負荷能夠達到《課標(2022年版)》的建議水平。
安全無小事,在課堂教學中,從組織、器材擺放,到學、練、賽活動,都要提示安全。可以安排課堂安全員,幫助教師提示安全,或幫助教師進行管理,避免安全問題出現。通過這樣的方式,建立學生安全活動的意識,促進學生健康行為素養的發展。基于上述內容,本文以水平二(四年級)《墊上技巧》大單元為例,呈現大單元教學計劃(附件1)。結合單元課時內容的典型性,對以復習教材橫叉、縱叉、滾翻類等組合為主的第3、第4課時、以新授與復習組合的滾翻結合肩肘倒立課時為主的第8、第9課時、以復習及前后新授組合的滾翻、肩肘倒立結合跪跳起課時為主的第13、第14課時、以創編為主的第18、第19課時計劃進行典型呈現(附件2~附件9),其他13個課時基本可以歸類為這4個類型,此處不再具體呈現。所有課后反思略。
附件1:
四年級墊上技巧大單元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促進學生必備品格發展與形成;堅持“健康第一”基本理念,落實“教會、勤練、常賽”要求,服務學生運動技能形成,體能良好發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選擇依據《課標(2022年版)》內容要求,依據教學內容結構化的基本思路,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確定復習水平一階段已經學過的滾翻、前滾翻、橫叉、縱叉、仰臥推起成橋等基本動作;學習適合水平二學生能力水平的后滾翻、跪跳起、肩肘倒立、前滾翻成蹲立等基本動作;學習并掌握規則,根據基本規則選擇4~6個基本動作串聯形成成套組合動作,依據規則參加班級技巧展示與比賽等為學習內容。
這些學習內容可以較好地提高學生的身體自我控制能力、有效發展學生靈敏、柔韌、協調、力量等身體素質。由于學習技巧要通過不斷練習才可以達到基本的學業質量標準,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間進行保護與幫助,這些因素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安全意識、責任意識、規則意識與審美意識,并能較好地培養學生創新、溝通、合作、評價能力,以及文明禮貌、追求卓越、挑戰自我、克服困難和戰勝困難的優秀品德。體能教材是依據《課標(2022年版)》體能發展的內容要求,將11項體能敏感發展期的部分內容系統地安排在各個課時中,在滿足每節課10分鐘左右體能練習的基礎上,確保學生體能系統全面的發展,從而為學生身體健康發展打下基礎。
三、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生理特點:一般為9~10歲,總的而言,身體發育處于相對平穩階段,由于其骨骼發育特點,要特別注意身體姿勢的培養。四年級學生肌肉中含水率較高,肌肉細長而且柔嫩,因此,應多安排中、小強度的練習活動,不易安排靜力性或爆發性練習內容。四年級學生的心臟容積和血管容積之比小于高年級,因此,不宜進行過分劇烈或耐久性過大的練習活動。
四年級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感知覺的無意性和情緒性比較明顯,感知動作的要領比較籠統,容易混淆相似的動作。學生注意力不夠穩定持久,有意注意雖有發展,但還很不完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較差。無意記憶還占相當優勢,因此講解不宜過長,敘述動作要領和練習方法要提綱挈領。情緒較穩定,對情緒的調節能與某種道德規范相聯系。四年級學生集體意識與自我評價意識開始形成,其興趣由個人活動逐漸轉至集體而有組織的活動,特別愿意選擇合得來的學生結成一組。
四年級學生已有技巧學習經驗:根據學習計劃,四年級學生在水平一階段已經學習并能完成前滾翻、連續前滾翻、橫叉、縱叉、仰臥推起成橋等基本動作,但對技巧練習的基本保護與幫助沒有清晰的認識,對技巧學習的興趣一般。
四、單元目標
依據《課標(2022年版)》學業要求、學業質量、學段目標、學情分析、教材分析確定單元學習目標。
體能: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發展柔韌、靈敏、速度與力量素質,簡單掌握發展這些素質的基本方法,了解發展這些素質的價值。
運動技能:在游戲或其他活動情境中,鞏固前滾翻、連續前滾翻、橫叉、縱叉、仰臥推起成橋等技巧項目的基本動作技能、方法和知識,學習并掌握后滾翻、跪跳起、肩肘倒立、前滾翻成蹲立等技能的動作方法及要領,通過自主創新組合,掌握多套完整結構的組合動作,了解比賽規則,并能依據規則進行展示與比賽。知道簡單的體操鍛煉的常識,能簡要、客觀評價自己和同伴的活動;了解體操的一些奧林匹克知識,能說出自己喜歡的幾個項目。
健康行為:積極參與技巧課的學習,了解技巧活動的安全知識和保護與幫助的方法;能在體育活動中主動調動自我和同伴學習熱情,保持自我情緒的穩定,了解合作和溝通的基本方法,并有主動溝通的行為。掌握技巧比賽等方面的安全常識。
體育品德:在體育學練中,不怕苦累,堅持完成學習任務,愿意在原有基礎上向更高目標追求,有挑戰自己的勇氣和行為;在比賽中能鼓勵自己和同伴挑戰自我,按照規則和要求參與體育活動;在技巧和其他活動中表現出文明禮貌、樂于助人的行為,有責任心。
五、學習內容
四年級墊上技巧運動大單元學習內容:復習前滾翻、橫叉、縱叉、仰臥推起成橋;學習后滾翻、跪跳起、肩肘倒立、前滾翻成蹲立;基本動作自由組合與展示;規則與比賽;體能發展。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四年級墊上技巧大單元學習內容

續表

續表
六、評價標準與方法
參考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體育與健康三至四年級全一冊》教材127頁及《課標(2022年版)》學業質量體操類運動水平二合格標準。評價方法如下。
1.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
操作1:根據學習目標、目標要求、學業評價等綜合需要,教師制訂運動技能與體能發展的分層目標,目標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與體育品德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制訂應具體、可視、可測量、可操作。也就是應將需要評價的內容目標化,讓學生清楚每節課具體目標是什么,要評價的內容是什么。將學習目標打印出來,課前讓學生提前了解本節課的目標和評價什么。學生以自我運動能力為依據進行3個層次的自主選擇(簽字或用其他方法確定)。課后學生根據自己選擇的層級目標進行自我評價并簽名。小組長進行確認評價,重點關注行為品德部分,認為自評合理不再評價,認為自評有失偏頗,可在簽名下面進行標記,如,標記A為減1分,標記B為減2分,標記C為加1分,標記D為加2分。教師通過整體觀察最終確定加分或減分,進行拍照或直接保留紙質材料,作為平時分數的依據。
操作2:依據教會、勤練、常賽理念,結合深度學習落實策略,利用比賽的機制,促進學生發展的需要,大單元教學實施過程中,可以多次進行小組技評賽,以學會為評價標準,重點評價技能掌握情況,屬過程性評價。以鞏固提高課時學習后的小組賽為例,從學會角度出發,從18個組合中選取4~5個組合賦予分數(表格略)。然后小組組織比賽,由組內水平最高者(組內認定)作為評委,依據評價標準進行打分。扣分要素包括準備活動不正確、比賽態度不端正等;加分要素包括與同伴合作有直接的交流與指導、安全意識強、有鼓勵同伴的行為和舉動等。
操作3:個人比賽,根據規則、評價標準,師生打分進行計分。
操作4:團體比賽,根據規則和評價標準,評委打分,團體分數是組內所有人的共同分數。
操作5:家庭作業,重點評價學生健身計劃制訂,屬過程性評價。安排學生進行體能診斷,根據自身欠缺部分進行體能發展鍛煉計劃的制訂,計劃中要包括內容、方法、自我評價部分;運動損傷中擦傷、挫傷的處理;網上觀看一場體操比賽并進行評價。教師根據學生三項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評價。
操作6:計算成績,結合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分數比例,進行分數計算。具體比例和計算由教師與學生溝通協作形成方案。
2.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
發展學生的素養和各種能力是開展大單元教學的目的,能夠評價自己和他人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實現深度學習的主要策略之一。評價的主體要多元化,既要有教師的評價,也要有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間的評價,將三者結合起來更利于學生課程核心素養發展。
附件2:

四年級墊上技巧大單元第3課時計劃

續表
附件3:

四年級墊上技巧大單元第4課時計劃

續表

續表
附件4:

四年級墊上技巧大單元第8課時計劃

續表
附件5:

四年級墊上技巧大單元第9課時計劃

續表
附件6:

四年級墊上技巧大單元第13課時計劃

續表
附件7:

四年級墊上技巧大單元第14課時計劃

續表
附件8:

四年級墊上技巧大單元第18課時計劃

續表
附件9:

四年級墊上技巧大單元第19課時計劃

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