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結合教學實踐,以七年級實心球項目為例,從“明晰專項體能、體能練習動作設計、具體案例構建”3個方面進行闡述,呈現間歇訓練法運用于課堂體能練習案例的設計思路。
投擲這一基本活動在七年級體育課程內容中有對應的項目設置——實心球。實心球項目主要發展學生的肌肉力量和爆發力,其特點是全身協調發力,下肢、腰腹和上肢爆發用力獲得最大力量與出手速度,獲得理想的運動表現。因此,腰背肌肉力量、上下肢的爆發力,以及協調性、柔韌性作為“專項體能”需要進行專門性發展。
另外,投擲類項目是以磷酸原系統(ATP-CP)為主要能量供能的高強度爆發性項目。高強度運動中磷酸原系統能量將在10s內消耗殆盡,其補充也較快,骨骼肌內三磷酸腺苷(ATP),在運動30s內能恢復到70%的儲量,磷酸肌酸(CP)2min可恢復84%的儲量。掌握項目對應的供能系統規律,控制好運動時間和恢復時間,對發展此類項目體能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原地正面向前擲實心球的動作結構,將擲實心球技術分解成滿弓、蹬地、揮臂、甩腕撥指。
1.設計“滿弓”的相關練習動作,發展柔韌性與協調性,提高軀干力量。如,貓式伸展、半眼鏡蛇式拉伸、雙人壓肩、俯臥二頭起、仰臥二頭起、臀橋等動作。
2.設計與“蹬地”的相關練習動作,發展下肢力量,提高爆發力。如,半蹲起、弓步蹲起、縱跳等。
3.設計“揮臂”的相關練習動作,發展上肢力量,提高爆發力。如,俯臥撐或立臥撐、屈臂撐、負重(彈力帶)直臂下壓、引體向上等。
4.設計“甩腕撥指”的相關練習動作,發展手指手腕力量,提高出手速度。如,手抓重球、負重翻腕、鞭打甩腕、雙手胸前推實心球等。
基于學練項目在運用間歇訓練法構建體育課堂體能練習案例時,需要根據七年級學生實際的體能發展水平,結合課堂練習時間和場地器材,篩選內容、設定負荷強度、確定組織形式和評價方式。考慮七年級學生身體發育特點和體能水平的差異,同時兼顧實心球專項體能的發展規律,在運用間歇訓練法發展體能時,以中高強度負荷的練習為基礎,高強度負荷練習為主導,合理運用。針對七年級實心球項目的專項體能,設計體能間歇練習方案。
方案1:依據爆發性項目的供能特點與恢復規律,從專項體能練習動作中篩選3~4個練習動作進行組合;每個動作練習時力求快速發力,以最快速度在10s內完成6次以上的動作練習,間歇時間控制在30s以上,保障恢復補充能量;3組循環,組間歇2min,練習時間10min;設定高負荷強度的練習方案。
按照俯臥二頭起10s(間歇30s)——仰臥二頭起10s(間歇30s)——波比跳10s(間歇30s)的練習流程,練習與間歇時間比為1:3,練習10s、間歇30s,練習組數與時間規定了循環練習3組、組間歇2min,以分組輪換或分組不輪換的組織形式,采用“組間或組內對抗賽,以完成次數的多少進行評價”的評價方式,完成高強度的體能練習。通過此方案的練習,發展了學生的腰背力量和下肢爆發力等體能,為有效將間歇訓練法運用教學實踐中提供參考。
方案2:基于依據實心球項目體能發展,從專項體能練習動作中篩選4~6個練習動作進行組合,每個動作練習10s,間歇40s,循環練習2組,練習時間10min,設定高負荷強度的練習方案(表2)。
按照俯臥二頭起10s(間歇40s)——半蹲起10s(間歇40s)——立臥撐10s(間歇40s)——負重翻腕10s(間歇40s)——原地向下砸實心球10s的練習流程,練習與間歇時間比為1:4,練習10s、間歇40s,練習組數與時間規定了循環練習2組、組間歇3min,以分組輪換或分組不輪換選擇的組織形式,采用“組間或組內對抗賽,以完成次數的多少進行評價”的評價方式,完成高強度的體能練習。通過此方案的練習,發展了學生的全身力量和上、下肢爆發力等體能。
以上方案可在實踐運用中繼續完善。從案例設計的角度分析,首要考慮體能練習動作的合理性、實踐性、實效性,負荷強度的科學性;其次要實現體能發展全員性、漸進性,組織形式的多樣性、趣味性,評價方式的綜合性,讓體能練習生動有趣味,具有育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