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玲

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就是教育”,教育要跟生活結合,要和生命體驗結合,強調“教學做合一”。他提出:“教師要有社會改造家的精神,要有大格局、大視野,把教育放在一個塑造未來人、引領未來人和未來社會的更美好的境界中。”童年的時光雖然短暫,但這是一個人汲取生命力量的關鍵期。本文就如何培養一個眼界開闊的孩子,從三方面進行闡述。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奇心不但能夠促進學業,激發創造,而且會帶來終身的樂趣?!比祟愂怯徐`性的,每個孩子與生俱來都是充滿好奇的。當開始問“為什么”時,他就邁出了探索世界的第一步:橘子皮為什么會變黑色?天上為什么有云?含羞草為什么會卷起葉子?這些來自孩子的“好奇心”,需要教師答疑解惑。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關注生活,關注自然,把知識和生活的壁壘打通?!?/p>
一位身為天文學家的父親曾經說過:“最美妙的事情,就是半夜帶孩子爬到樓頂,用天文望遠鏡看星星,還有孩子臉上那種驚奇的表情?!弊罱?,我發現不少孩子對相機非常感興趣。于是,我從家找出一臺傻瓜相機。我把相機投放在“娃娃家”,自由活動時孩子們總喜歡帶著相機在教室里轉悠,看見什么就拍什么。我還打開相機,引導孩子觀察鏡頭的閉合,孩子因此不斷發出驚嘆聲。其實,這樣做的目的不是傳授攝影技能,而是讓孩子養成接觸新知識的習慣。如果教師覺得相機是成人的工具,不是孩子的玩具,那么他們就可能因此失去了美妙的體驗。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就是教育,社會就是學校,要解放孩子的思想和嘴巴?!蔽野嗝恐芪逑挛缍紩M織孩子進行一個“圈談活動”。全班孩子圍在一起,討論最近的熱門話題、發生在身邊的事件。我鼓勵每個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真傾聽同伴的觀點,引導他們互相質疑。我要傳遞給他們的信號是,“討論沒有對錯,只有思考”。討論的問題可以由教師發起,也可以由孩子發起;談話形式可以是集體圈談,也可以小組討論。當然,這樣的討論還可以延伸到家庭中。
居家期間,為了幫助孩子消除緊張情緒,我組織他們線上觀看熱點新聞。之后,我特意請孩子們當小記者,向我提出問題:“我們的超市里有足夠的食物賣給大家嗎?”“我們能不能買到聞起來很香的抗菌劑?”“老師可以幫我把上面有小草莓圖案的口罩送給上海小朋友嗎?”……從這些問題中可以看到,孩子的思維已經開始與生活、社會聯結。這就是一種開闊的視野。
陶行知先生曾說:“閱讀長智慧?!痹谶@方面,我的體會非常深刻。一位家長問我:“我的孩子不喜歡讀書,就喜歡玩手機。怎么辦?”我問這位家長:“你看書嗎?孩子看書的時候,你玩手機了嗎?”那位家長尷尬地笑了,表示以后要做好榜樣,每天堅持和孩子一起閱讀。家長陪伴孩子閱讀時,媽媽清甜的聲音和爸爸堅實的臂彎會成為孩子的美好回憶。
閱讀不但能夠啟迪孩子的智慧,而且能夠陶冶孩子的心靈。在閱讀過程中,孩子還能獲得認知和情感上的滿足。在班級閱讀區角,三個書架上排滿了各類書。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書本閱讀。當閱讀變成一種習慣、一種關系、一種享受時,每個孩子便會找到自己最喜愛的那本書?;蛟S就是這本書,會成為孩子的精神世界中最重要的部分,在生命的某一刻帶給他們力量。

要讓孩子成為一個開闊的人,成人需要盡早讓孩子建立知識框架,讓他們站在開闊的起點上。陶行知先生視“教學做”為一體。主張做上教、做上學。因此,教師要讓孩子在游戲中學、在玩中學,在動手操作中感知和體驗。
我設計了一個盡早讓孩子建立知識框架的辦法:孩子可以在成人的幫助下,構建自己的歷史時間軸。我在教室里選一堵空白的墻,在上面貼一排或幾排空白紙條,讓孩子把自己知道的歷史時間往上貼。例如,心目中第一個歷史事件是什么,公元紀年的公元在哪里,什么時候有了互聯網等。我鼓勵孩子動手操作,把他們已經接觸過的內容,在時間軸上標記出來。孩子可以采用符號、畫圖表征的方式呈現,只要能看懂就行。這樣的時間軸讓知識變得可視化起來,隨時都可以標記新的內容。有時,教師可以在時間軸里發現孩子的問題和興趣。例如,冬冬看了電影《超人》后,又看了《西游戲》圖畫書。他想知道孫悟空和超人誰先出生。這樣的時間軸游戲也可以在家庭中進行,一家人的經驗在一個時間軸上體現,彼此之間多了更多聯系。時間軸的呈現方式能將一個人腦海中的經驗脈絡可視化。這其實是世界觀的早期建立。孩子的腦袋里有這樣的時間軸,看事情的格局會不一樣。當然,時間軸只是我嘗試的一種方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只要把吸收到的知識歸納到一個框架即可。
教育首先要探討的是觀念的改變,然后才是方法的尋求。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倡的那樣,要有“社會改造家的精神”,要格局大、看得遠。成人只有足夠開闊了,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心胸開闊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