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顧紅衛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陶行知認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主張把教育與生活完全融于一體。在生活教育理論指導下,我園充分利用戶外場地充足、園內綠化豐富的有利條件,積極實施源于幼兒生活的班本微課程,先后創設了“貝爾花憩小鎮”“貝爾有機田園種植區”“我和小樹同成長——貝爾花果園”“小動物飼養坊”“戶外野戰訓練營”等戶外專用活動區,做到“天天有驚喜、周周有收獲、月月有花賞、季季有果嘗、年年有新意”,努力讓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
為了更好地促進每個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我園嘗試打破活動室原有單一的、集體性的學習方式,采取更能體現因材施教、自主學習的個別化學習方式,通過師幼共同協商、規劃布局,創設了開放、自主、方便又不互相干擾的個別化學習環境。例如,美術類區域被設置在靠近水池的過道、盥洗室以及采光好靠近陽臺的位置;語言類區域被設置在采光度較高的陽臺附近;科學類、益智類區域被設置在有隔斷的地方,方便幼兒取放材料和進行相關實驗等;我園在活動室中間位置設置靈活性區域,便于集體教學與個別化學習活動之間的場地切換。同時,我園在進門區域、過道等處設置機動區域,根據具體活動需要進行調整等。
自主游戲是幼兒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戲活動。我園在個別化學習活動區域設置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活動室中間位置、進門區域、廊道等機動區域,將有限的室內游戲空間延展至室外走廊。同時,我園根據需要進行個性化規劃,既能滿足幼兒的游戲需求,又能為生成新游戲提供空間和條件。幼兒在自主游戲中,自由、自主地進入各個區域活動,發揮了創造潛能,促進了各方面發展。
我園將活動室一分為二,靠近內部的是幼兒整齊的床鋪,靠近外圍的是幼兒餐點生活區,中間利用幼兒儲物柜進行隔斷。這樣,整個生活室功能分區明顯且便于消毒,尤其是餐點空間更便于幼兒自我管理。多年來,我園一直在嘗試中、大班午餐環節“自主取餐”,保教人員只需將餐點有序擺放在“取餐區域”餐點桌上。幼兒洗完手先自主取餐,再到“進餐區域”座位上自主進餐,大大提升了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和生活自理能力。
為了給予幼兒更充分的游戲時間和空間,我園將廊道和公共區域的空間充分運用起來,將各個樓層的四個活動室中庭,設置成以年級組為單位的公共自主游戲活動空間。師幼協商、共同創設了“貝爾花憩小鎮”。我園利用游戲柜,將各個游戲區域進行劃分,采取空中懸掛方式進行區域內容的展示,便于幼兒選擇想參與的游戲。同時,我園利用中庭與樓梯拐角的空間創設公共建構區域,為充分展示幼兒的建構能力提供了游戲的空間。除此以外,我園還將中庭的開放式陽臺改為封閉式陽臺,拓寬幼兒游戲場地。
墻面是幼兒互動的重要空間,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特點,與幼兒相互融合,影響幼兒的發展。為了激發幼兒的靈感和創意,我園在每個樓層每兩個班級之間的廊道墻面,設置了大面積黑板墻,鼓勵幼兒在黑板墻上隨意涂鴉,鼓勵幼兒自由創作。
我園充分利用操場塑膠軟地、體育器械、山坡和草坪開展戶外活動,充分發揮室外的地理優勢。
晨間體育活動。在戶外塑膠跑道、草地、山坡、林蔭小道上,我園利用不同的地理特征,開設功能不同的游戲場地:時光隧道、攀巖墻、大型體育器械、平衡木、滑板、自行車、輪胎竹梯、索道、自選區等。教師采取區域蹲點的方式進行觀察與指導,鼓勵幼兒自由結伴、自由選擇活動內容。
混齡自主游戲。我園在中、大班開展“大帶小”混齡自主游戲,每個班級不同顏色的帽子代表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教師采取區域蹲點的方式,進行觀察與指導,鼓勵幼兒自發結組、自設游戲主題、自選游戲材料、自創游戲情節等。不同的游戲環境和氛圍,為幼兒提供了更廣闊的游戲空間,提供了幼兒與混齡同伴交往的機會,游戲情節也隨之豐富起來。
貝爾小農場。在“讓我們一起慢慢長大”系列種植活動中,幼兒和家長一起在山坡上、停車場等地,種植橘子、石榴、楊梅、桃樹、垂絲海棠等多種樹木;在圍墻邊,幼兒和家長種植龍沙寶石、蔦蘿;在攀爬架下,幼兒和家長種植木香、薔薇、紫藤、山藥、金鈴子等多種花卉;在草地上,幼兒和家長種植紅薯、玉米、小麥、油菜花等多種農作物;在食堂外圍,我園創設了動物飼養房,飼養多種家禽;在園內,幼兒“天天有驚喜、周周有收獲、月月有花賞、季季有果嘗、年年有新意”,為幼兒認識、觀察動植物,了解相關自然科學知識提供了學習場所,這比書本、圖片等更為直觀。大家開心地稱之為“貝爾小農場”。
班級種植樂園。我園充分利用戶外花壇、花圃等自然空間,創設種植樂園,每班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畝三分田”。種植樂園中成片地種著香菜、蠶豆、蘿卜、青菜、土豆、山芋、絲瓜、葫蘆等,幼兒在每天的散步環節和種植活動時,到這里照料動植物。
玩沙玩水區域。為了順應幼兒玩沙玩水的天性,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園在戶外角落開辟大片場地作為“玩沙池”,在墻面上安裝了水池,便于幼兒取水和清洗器具。玩沙玩水時間一到,幼兒就熟練地穿上鞋套,來到工具箱里拿出各種挖沙工具。有的用小鏟子挖渠道、灌水,有的開始尋找寶藏,有的用各種模具做沙堡。每次的沙水游戲都能激發起幼兒內心深處的熱情。
在生活教育理論引領下,我園課程實踐以環境資源為載體,充分利用幼兒園室內外環境資源,將集體教學活動、室內區域活動、戶外活動有機融合在一體,提升了教師整合資源、活用教材的能力,提高了幼兒的綜合素質。
環境資源不是孤立的,更不是游離于正常教學之外的。因此,我園把環境資源作為課程實施的奠基石,深入扎實地進行探索與實踐。各班根據幼兒的興趣,在不同的季節生成開展不同的班本微課程,促進幼兒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例如,《繡球花的故事》是基于幼兒對繡球花的興趣逐步生成的。在課程開展過程中,幼兒園前門林蔭道旁的繡球花成了幼兒的學習場。教師以“繡球花”為出發點,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和內在學習動力,為科學、有效的探究創造了機會和條件。又如,《一場小別離》是發生在幼兒晨間活動時的故事。幼兒在操場活動時發現一只意外死亡的小鳥,猜測其死亡的原因。教師抓住這個教育契機,鼓勵幼兒展開一場關于生命的探討,引發幼兒學會愛護環境、關愛生命、敬畏生命。
我園以環境資源創設為契機,加大幼兒園室內外場地的開發與利用力度,把幼兒園的一草一木、一鳥一蟲等作為教學資源,鼓勵教師立足于兒童視角,從幼兒的需要與興趣出發創設環境,利用環境實施課程,促進幼兒在幼兒園生活中主動學習和發展。同時,我園積極開展《幼兒園自主游戲中教師支持策略的實踐研究》,在環境創設、材料提供、幼兒表征、活動呈現、支持性策略等方面深度教研,給予幼兒更多自主游戲的空間和機會。在快樂游戲活動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身體協調能力、審美創造能力、科學探索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發展,身體更加靈活,思維更加敏捷,其集體意識、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大大提高,全面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
我園立足于園本實施全員培訓,營造了良好的學習和研究氛圍,進一步轉變教師教育觀念,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近幾年來,我園教師在與園本環境互動的課程實踐過程中積極撰寫教研論文,先后在省級期刊發表了3 篇論文,有36 篇論文(案例)獲省、市、區各類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