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素華,鄭方方
(河南省人民醫院 眼科,河南 鄭州 450003)
眼科作為精細學科,專科性強,亞專科種類多,行眼科手術更需要精細化操作,術后用藥類別復雜,護理難度較大[1]。由于眼睛解剖結構和功能特殊,術后患者通常會因疾病及手術影響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導致護理依從性較低,甚至影響術后恢復[2]。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精細化護理是新興的護理方式,堅持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進行精細化、個性化的護理。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精細化護理在眼科手術患者術后的應用效果及對其恢復效果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20年1月至2021年9月在我院行眼科手術的8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22~74歲,平均(53.63±7.26)歲;疾病類型:白內障17例,眼肌病12例,玻璃體視網膜疾病11例;觀察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3~75歲,平均(54.02±7.47)歲;疾病類型:白內障16例,眼肌病12例,玻璃體視網膜疾病1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擬行眼科手術;無手術史及藥物過敏史;了解研究內容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存在手術禁忌癥;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或惡性腫瘤;合并精神障礙或溝通障礙。
1.3 護理方法對照組術后采用常規護理,包括病情觀測、藥物指導、飲食指導、出院指導等。觀察組采用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精細化護理,具體如下:①成立護理小組。選擇科室經驗豐富的護士長、責任護士及醫師組成專門的護理小組,并進行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精細化護理培訓。人文關懷要求醫護人員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堅持操作精細、體貼關懷的護理理念。②落實環節質控。制定和完善護理組織架構,真正將責任落實到人,加強薄弱環節的完善,建立完善的專科應急預案,規范化疾病護理流程。③健康宣教。根據患者的性格特征、文化水平等制定不同的健康宣教策略,如對老年患者可選用動作示范及口頭講解的方式,幫助其理解;宣講過程中要有耐心,多關注患者的知識掌握情況,多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④心理護理。積極與患者溝通,關注患者術后心理變化,指導患者深呼吸等放松方式,幫助其緩解不良情緒。⑤疼痛護理。術后根據患者疼痛情況遵醫囑使用止疼藥物,播放舒緩的音樂進行音樂療法,轉移患者注意力等。⑥行為護理。術后每30 min巡房一次,密切關注患者術后體征,針對高危、高齡患者進行墜床、燙傷等風險行為評估并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⑦并發癥預防。每周組織護理小組成員進行專科業務學習,每月開展疑難病例討論分析,針對眼科手術患者術后常見并發癥制定并發癥預防對策。
1.4 觀察指標①康復效果:痊愈:癥狀消失,眼壓及視力基本恢復正常水平;顯效:病情得以控制且隨訪半年無其他并發癥出現;無效:病癥反復發作并出現其他并發癥。②負性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3]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負性情緒,SAS、SDS各2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制,得分越高則患者的焦慮、抑郁情況越嚴重。③術后并發癥:觀察兩組患者結膜下出血、半球后出血、角膜損傷、淚小點損傷等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行χ2檢驗,計量資料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后康復效果觀察組的術后康復率為92.50%,高于對照組的72.50%(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術后康復效果比較[n(%)]
2.2 負性情緒評分護理后,兩組的SAS、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的SAS、SDS評分比較(±s,分)
注:與該組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 n SAS評分 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40 38.16±4.9123.40±3.22* 37.10±4.2921.82±3.04*對照組40 38.67±4.9631.70±3.71* 37.26±4.7531.41±3.05*t 0.46 2 10.686 0.158 11.147 P 0.64 5 0.000 0.875 0.000
2.3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7.50%,低于對照組的25.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眼睛是人類最重要的感觀器官,由于其結構精細、眼科手術多操作復雜、感控要求高、圍術期健康宣教內容及術后體位嚴格等,眼科護理較其他專科護理專科性要求更高,護理操作要求更細致[4]。如護理不當極易導致患者情緒波動,引發出血、高眼壓等術后并發癥。人文關懷是新興的護理理念,強調要根據患者心理狀況、文化背景、個性特征等實施關懷服務,最大程度尊重患者隱私、尊嚴[5]。精細化護理是基礎護理的深化護理,強調精細化操作、全程護理。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精細化護理要求根據患者的個性特征、病情等制定并實施精細化全程護理,以提升護理工作效率和安全[6]。眼科手術期間,特別是術后患者心理情緒會出現波動,甚至產生較為嚴重的負性情緒,影響其護理依從性,故需從人文關懷角度對患者進行精細化全程護理,改善其負性情緒,提升護理依從性,進而提升術后康復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康復率高于對照組,提示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精細化護理可提升眼科手術患者的術后康復效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護理后兩組SAS、SDS評分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提示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精細化護理可改善眼科手術患者的負性情緒,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疾病認識。研究[7]表明,精細化護理模式可降低眼科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精細化護理可降低眼科手術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精細化護理可提升患者眼科手術后康復效果,改善負性情緒,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